本文共2263字 閱讀大概需要4分鐘 一、組方論 中藥復方的作用是復雜的,但主攻方向是明確的。一個醫生,他的目標導向越是清晰,他的方藥就越是講究;他的用藥軌跡越是逼近真實,他的療效就越是可以重復。 方劑,是組合拳。要打好組合拳,首先要熟練地掌握單一拳法,如左刺拳、右直拳、左勾拳等。單一拳法的純熟度,決定了組合拳的質量。因此,對方劑中每味藥的深刻了解,是用好方劑的基礎。 選方用藥宜精宜純。清代顧炎武《曰知錄》:“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即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知,術已疏矣。假令一藥,偶然當病,他味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p> 選方不必膠柱,合病即是好方;用藥不宜獵奇,管用即是良藥。方不必多,參透三五十個,即可獨步醫林;藥不宜雜,用活七八十味,足以應對百病。方有一定之規,而無必然之用。此所以圓機活法也。 組方之提氣手法:欲升先降,收之后出拳力大;陳降芪升,沉之底提氣才勁。 (注:補中益氣湯中陳皮之用,頗用心機。人參、白術、炙草補氣,黃芪、升麻、柴胡升提之前,先由陳皮,先行降氣,此即所謂先降后升之提氣手法。)
二、君臣佐使論 組方精妙:草木有七情,和合莫相爭。五味入臟腑,四氣視病性。升降調氣機,偏性好利用。相激求震蕩,相反即相成。君臣佐使配,用藥如用兵。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癥的藥物。臣藥,是輔佐君藥解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是針對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藥物。佐藥,起到反佐或調和作用的藥物。使藥,引藥直達病所的藥物。比如,黃芪建中湯,加姜,就是引藥,直達胃腑。 君藥 群龍難聚首,暮歸靠頭羊; 廣廈千萬間,不可少津梁。 臣藥 君臨主戰場,側翼臣來擋; 三角陣穩固,護君去遠航。 佐藥 君臣可偏性,佐藥來調劑; 減毒又增效,不偏也不倚。 使藥 看似不起眼,功勞大大的; 航船往哪去,使藥告訴你。 君臣佐使,譬如犀牛之五行攻擊陣勢,即頭角攻擊為君,兩前支支撐為臣,兩后支聲援為佐,尾巴掌舵為使。 方劑配伍,是很有講究的。處方中,主病之謂君,或主癥之為君,或主指標之為君(無癥可辨)。確定君藥,通常是把病人痛苦的突出癥狀(主癥),作為靶點,即所謂抓主癥。此時立君藥,可以不為證所囿,可以不問寒熱虛實,但求主打奏效。君藥之力不足者,輔之以臣。在單純性疾病中,君藥,針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臣藥,針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復雜性疾病中,君藥,針對的是主要矛盾,而臣藥,針對的是次要矛盾。 至于方子之合于“證”,全在佐藥。選擇君藥時,其寒熱溫涼的藥性,能夠和證的寒熱辨證相符,則最好。若不相符,但其作用又無可替代時,則佐藥的配伍,就顯得格外重要。要佐到什么程度?佐到整個方劑符合辨證的“證”。如是組方,則癥證病兼而顧之矣。凡確實辨證無誤,用量足夠,而藥陷僵局,病無起色者,需加引藥。 在一個方劑中,我們既要分析每味藥的君臣佐使作用,同時還要關注整個方子的“方勢”。引導方勢的藥,是最大的使藥。《神農本草經》君臣使的說法,本質上還是說明上中下三品,與方劑配伍關系不大。所以我說“使”,可以是某味藥的藥勢,也可以是整個方的方勢。臨床組方配伍時,把握方勢,往往更加重要。一些君、臣藥具有引領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作用,這時,君或臣藥亦為使藥。比如小承氣中的大黃,它既可做君藥,又可做使藥來引邪下行。
三、精方、圍方 精方,藥少而精,藥專力宏,適于急危重難,故多用重劑,以求速效。圍方,藥多而廣,藥緩力散,靶點眾多,適于慢性病調理,故用量平和,意在長期調理,緩慢見功。組方中,究竟多少味為精方,多少味為圍方,可參照《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大于13味,似可稱之為圍方。但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精方通常以一個為主要治療目標,而圍方則通常是以多個為治療目標。 六十以下為小方,君一臣二可預防;百二十克療慢病,君一臣三佐五嘗;百八十克危重難,君一臣三佐九龐。 注:大、中、小方藥味之數及總方之量:①藥味多寡定大中小:參照《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述。②藥方總量定大中小:60克以下為小方、120克為中方、180克以上為大方。③一般用量規律:君藥量>臣藥量>佐使藥量。
四、遣藥論 病有寒熱錯雜,故藥有寒熱并用;病有虛實相兼,故藥有補瀉共施。以藥之偏性,調病之偏盛。故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藥之偏性,恰與病之偏盛吻合者(單藥獨當),此少之又少。倘若藥之偏性太強,需佐之以削減;藥之偏性太弱需臣之以加強,必削履以適足。此即君臣佐使之本意也。 治偏性之證,而用偏性之藥,此常理也。然證有隱顯,偏性未顯,或有靶無態,或態靶皆弱,用偏性之藥,恐有偏頗,宜選平性之藥。平性,與偏性相對而言。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皆不強烈者,即為平性之藥。平性,未必平力,如罌粟,性味澀平,其止咳止瀉之力宏矣。平性針對證,平力針對病,換句話說,平性針對態,平力針對靶。靶強而態弱者,宜選用平性而不平力之藥。態強而靶弱者,宜選用平力而不平性之藥。研究平性、平力之藥,很有必要,尤其是治未病,或針對老年性、復雜性疾病的“圍方”。 去性存用,是中藥配伍的老道手法。藥性合病,自無猶疑;倘若藥性不合,則去其性而存其用。如脾胃虛寒之糖尿病,欲降其糖,仍可用黃連,配以干姜;關節紅腫熱痛,欲止其痛,仍可用烏頭,配以忍冬藤;肺熱咳喘,欲止其喘,仍可用麻黃,配以石膏。此類配伍,實為病有特異,藥有專屬,唯求最效之范例也。 真懂補當曉人參可為鴆毒,真懂瀉必知排濁即是養正。
|
|
來自: backchat227 > 《仝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