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著作權所有,轉載請注明! 霍去病雕像 很多愛好歷史的朋友,對于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長擊朔漠、封狼居胥津津樂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為最能振奮民族精神的宣言。有些人更從東漢時北匈奴被漢朝擊敗西遷,聯系到了二百年后縱橫于羅馬帝國東部的上帝之鞭--匈人。 匈人騎兵 東漢能打得北匈奴西遷,200多年后,西遷到近東東歐的匈奴人又橫掃東歐草原,征服阿蘭人,哥特人,迫使東羅馬帝國納貢稱臣。而哥特人被匈奴人打敗西遷,又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一些朋友根據上面漢朝和羅馬分別與匈奴戰績的關系,得出漢朝軍隊遠遠強于羅馬軍隊的結論。 這樣對比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東漢軍隊攻擊迫使北匈奴西遷發生在公元151年,而匈人滅阿蘭人則在公元350年。此時中原王朝已經經過永嘉之亂偏安江東,北方五胡亂華,正是后趙晚期和慕容鮮卑崛起之時。 馬鐙 其實,東漢北匈奴和上帝之鞭的最大差別,應該是后者擁有了馬鐙。東漢驅逐的北匈奴,當時還沒有發明使用馬鐙,無馬鐙騎兵作戰無論是在刀槍的攻擊力上,還是騎馬射箭,都受到很大限制。而北匈奴西遷中亞草原的200年間,游牧文明發明配備了馬鐙。無論是騎馬射箭的穩定性精確性,還是使用刀槍的穩定性和力度都不可同日而語。 而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人和北匈奴到底是不是同一民族,實在值得商榷,在我看來,還是更接近多米諾骨牌效應,北匈奴西遷中北亞,然后中北亞游牧文明向西一路傳導過去。 鐵浮屠 裝備馬鐙后的一千多年里,農耕文明再沒機會靠飼養馬匹組建騎兵就能輕易取得對游牧文明騎兵的戰力優勢。馬鐙把騎兵和戰馬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農耕文明很難訓練出大量騎術精湛的戰士去對抗從小就生長在馬背上的游牧騎兵。 李陵步卒弩箭對抗匈奴無馬鐙騎兵。 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攻打匈奴,都是前馬鐙時代。騎兵更多的是騎馬的步兵。沒有馬鐙,在奔跑的馬背上,很難穩定瞄準射箭,也很難用力使用長柄重武器。所以農耕的兩漢,只要擁有足夠的馬匹,進行一定訓練,就可以依靠武器和甲胄后勤的優勢,擊敗數量相當的游牧的匈奴。即使是漢武帝時沒有馬匹率領5000步卒出塞千里的李陵,都能考弩箭優勢對抗八萬沒有馬鐙的匈奴騎兵,且戰且走撤退到距離居延塞百里處。可見沒有馬鐙的匈奴騎兵的作戰能力之受限。 蒙古輕騎兵和重騎兵 但等到兩晉時代,面對裝備馬鐙的匈奴或匈人騎兵 ,擁有了穩定的射箭平臺,強有力的快速突刺大力砍殺能力的優勢,無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原漢人,都很難輕易戰而勝之。五胡亂華,后來的遼、金、西夏、蒙元、滿清能夠比西晉以前的游牧民族相對輕易的一次次入主中原,馬鐙絕對功不可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