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愛孩子,卻對孩子缺乏情感支持 Cindy媽媽曾在餐廳遇到這樣一對母子,當時客人很多,隊伍很長,媽媽排隊去前臺點餐時,孩子告訴媽媽自己想喝水,媽媽再三叮囑孩子,等她回來以后再給他拿。 孩子在媽媽點餐期間忍不住從座位上去拿桌子上的水,最后卻不小心將水灑了一身,孩子低著頭很傷心的看著自己的衣服,不知所措。 這時媽媽匆忙趕過來,對孩子一頓批評:“不是說等會給你拿嗎,為什么不能聽話,不能等一下,衣服都濕透了還怎么吃飯?” 周圍的顧客紛紛將目光聚焦在這對母子身上,而在吃飯過程中,媽媽也還是一直在責備孩子。 我記得有個教授說過: “中國家庭非常非常愛孩子,但對孩子卻缺少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你們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傾其所有,卻總習慣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是的,孩子犯了錯,媽媽責備孩子其實是在關心孩子,但孩子當下最需要的是包容接納和情感支持,這才是孩子當下想要的愛。 壹 什么是情感支持? 多數學者認為,情感,即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 而情感支持,就是對滿足人的這種主觀需要的一種支持。說白了就是滿足個體的情感需要。在孩子犯錯時,放下你的教育理論,先給予孩子情感上和心理的上支持,讓孩子得到安慰,這就是情感支持。 而我們,很喜歡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跟孩子講“大道理”。 “你以后要扶著把手。” “都跟你說了你這樣不行。” “你看,不聽我說的,吃虧了吧?” …… 這些大道理蘊含著過去的責備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但這都不是孩子當下需要的。孩子想要的是情感上和發自真心的支持。 貳 孩子在犯錯后,希望得到情感支持 人是能夠知道“好和壞”的,孩子也一樣。 孩子犯錯,很多家長只看到錯誤本身,并沒有意識到“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犯錯”妖魔化,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和成長的機會。實際上,犯錯后,孩子自己已經處于情感受挫的狀態,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先給予他支持,讓他“爬出”這份受挫情感,等到情感平復了,再教育。 否則,孩子只會害怕,只會恐懼,只會在未來想方設法的逃避,因為你以前給他傷口撒的“鹽”,實在太痛了,他不敢再一次面對。 叁 孩子犯錯后,解決情緒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害怕孩子再次受到傷害,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是管教和訓斥,期待孩子下次不再進行這樣的行為。雖然這是愛的展現。但孩子不懂,孩子不懂這也是愛。孩子感受到這種教育和管束,就會有兩種反應—— ? 一種是變得叛逆起來,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 第二種則是恐懼和畏懼,以后畏手畏腳,不敢嘗試。 家長們要明白,你的教育,或許并不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不要因為我們愛的錯誤表達,而去破壞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的環境。請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愛,請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肆 孩子犯了錯,父母該如何給予情感支持?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先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與呵護,帶他走出受挫的情感。等到情感平復了,再對犯的錯進行教育。 一個人在得到情感的支持后,心情會更容易平靜下來,自然可以理智的去面對事情,小孩子也是一樣的。 1. 聽孩子講 孩子也許會自責、反思、認錯,也許是情緒發泄的大哭、沮喪、憤怒、傷心。父母可以給孩子擁抱直到他們平靜下來,陪伴孩子走出這些情緒,再接著談論剛才發生的事情。 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注意什么,什么是不該做的。這樣的教育會比直接批評更有效。 父母的陪伴和愿意聆聽的態度,有時比語言的教育意義大得多。比如下面的Amy媽媽,她就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犯錯,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情感支持。 一天,Amy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將紙撕碎灑了滿地。媽媽過來后嚴肅的質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孩子便大聲哭了起來。 但是這時Amy媽媽沒有接著說下去,而是將孩子抱入懷中安慰,直到她的情緒平復下來。媽媽沒有過多詢問為什么,但是告訴了孩子這樣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孩子也意識到錯誤向媽媽道歉,并且主動將碎紙屑打掃干凈。 2.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條件反射般對孩子發火,對于孩子的“明知錯而為之”,家長更會大發雷霆,表現出失望和不耐煩。 兜兜在此提醒寶爸寶媽們,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支撐孩子走出悲傷和內疚,雙方都冷靜下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改正錯誤。 要知道,沒有誰會一直做正確的事,父母應該把孩子的錯誤當做是一次成長。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就不要過多的埋怨和指責孩子。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應該用正確的態度悉心教導,讓孩子知道哪里做錯了,應該怎么做,要讓孩子學會反思,引導他們如何正確走下去。 孩子很聰明卻成績差?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學習磨蹭拖拉? 叛逆 、不服管教,你越說他越叛逆?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