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最傳統的民俗文化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演繹著別樣的風情 “百節年為首” 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 它的民俗風情更是富含魅力 就像時間長河里的那顆珍珠 時間越長 光芒越耀眼 過年的一些風俗 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各地的過年風俗 江蘇過年風俗 ▼
江寧縣元旦貴家于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人元旦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廣東過年風俗 ▼
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吃團圓飯,潮汕人稱之“圍爐”。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分發“壓歲錢”。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浙江過年風俗 ▼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河南過年風俗 ▼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在河南等地都有著這樣一個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東北過年風俗 ▼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又稱“熬年”,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 四川過年風俗 ▼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狂燈會、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 廣西過年風俗 ▼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 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 新水了。 海南過年風俗 ▼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后、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干凈,香爐也要打掃干凈并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山西過年風俗 ▼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 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說完這些過年風俗 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的過年情景 穿著漂亮的衣服、吃著美味的糖果、 還有長輩的壓歲錢、噼里啪啦放鞭炮、 提著漂亮的花燈和家人去看熱鬧的民俗燈會…… 濃濃的年味兒就是兒時最美的味道 滿滿的幸福回憶~ 你也可以在下方留言 告訴你家鄉的過年習俗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