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十歲以后,你早就過了任性的年紀。」 from溫暖-第591篇原創 1 二十歲以前,我們在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家長的強行灌輸下,聽到了很多道理。 當初我們對這些道理,真的是左耳右耳出。 我們可能覺得他們真的很煩人,總想著等我長大了,一定不像她們那樣,喋喋不休的背書念經。 可是等到我們三十歲開始,我們卻漸漸明白了許多小時候學的看似簡單,質樸,卻又涵義深遠的道理。 二、珍惜光陰 比如讀小學時,老師教導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當時我們只是懷著應付了事的心情,反復誦讀了這句話。 當時我們也沒有太能理解,為什么看不見,摸不著,觸不到的光陰,能比金光燦燦能當錢使用的金子相提并論? 直到后來,我們蹉跎了光陰,浪費了時間,在越來越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們多么想有時間,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可是無奈,我們卻被眼前赤裸裸的現實絆住了腳。 我們有工作要做,有孩子要教,有老人要養,真正屬于自己提升,學習,發展愛好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 這個時候的我們,才漸漸明白,原來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不好好珍惜它,無論你用再多金錢也還不來逝去的時光。 三十歲以后,我們懂得了, 該努力時,還是要努力。因為錯過了這個時光,真的會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該陪父母時,還是要多陪陪。因為父母見一面,就少一面,不要在未來,去哀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該珍惜有緣人時,還是要善待彼此。因為相識一場不容易,不要等到失去了以后,才明白“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三、 忠于理想 小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寫下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以后要當飛行員,科學家,醫生等。 可是等到我們結束了寒窗苦讀的日子,步入了真正的社會以后才發現,原來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 這之后,無論是為了生計,生存,還是生活,我們都不得不學會成熟起來,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學會接受殘酷的事實。 于是大多人的成熟,不是成長。而是學會了圓滑世故,學會了工于算計,學會了深藏不露。 此時的她們,嘲笑當初的夢想,如今整天加班熬夜掙錢的她們,哪兒還有余力去作白日夢。 可是到了三十歲以后,等到了開始掙到了很多很錢,有了很多很多權的時候,丟失了理想的你,依舊感到不快樂。 也許夢想真的不能當飯吃,你當初想要成為作家,可是現在的你居然在做著與之毫不相干的買賣生意。你當初想要成為畫家,可是你現在居然是一家診所的牙科醫生。 你最終會明白,也許你一輩子也成不了當初想要成為的人,可是你只要始終懷揣美好的愿景,愿意為自己想要的人生為之努力, 無論結果如何,不忘初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辜負時光,不辜負自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四、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那會兒,我們是多么能盼望早早地脫離學習的苦海,從小升初,中考,高考,到最后的大學畢業答辯。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走出了校園,就能徹底扔掉書本。不用再去記單詞,被古詩,做練習題。 可是等到真正畢了業,走出了社會,你才知道, 原來老師曾經教的,活到老學到老,真的不是一句吹牛的話。只是這個學習的范圍,變得更加廣泛了而已。 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后來工作以后,如果你想要更上一層樓,往上繼續走,那么你就學習。 為了提升能力,你要學習專業知識。為了提高綜合競爭力,你要學習如何為人處事。 都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你要學的東西,反而比讀書時更多,并且只有不斷的精進,才能保證以后的日子過得順遂。 三十歲以后,你越來越明白,不學習,也許不會挨打了。但是不學習,就會落后。 你以為離開了校園,丟開了書本,避開了老師,就能萬事大吉,從此逍遙自在。可是未來你會發現,社會也是一所大學,它包容萬象,夠你學的。 五、 不要沖動 小時候我們的脾氣總是特別暴躁,老師罵了幾句,就故意跟她慪氣。同學吵了幾句,就揚言再也不要說話。跟父母懟了幾句,更是一副我行無素的樣子。 那個時候的我們,還太年輕,總是覺得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是不開心,我們會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在臉上,語言里,行動中。 如果一旦被人開導,比如小伙子,小姑娘,不要沖動,凡事三思而行。 這個時候的你,一定聽不進去的,你一定會在心里想,什么都憋著,忍著,想來想去,太沒個性。 于是你想逃課就逃課,想戀愛就要戀愛,甚至想要離家出走,就真的背起行囊,想要仗劍天涯,行走四方。 后來你因為翻墻,打人,斗毆,寫了檢討書,休學了三個月。 再后來你因為早戀,錯失了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學習機會。 再到后來,你因為跟同事不合,于是意氣用事,說走就走要辭職。 可是等到你三十歲的時候,你碰了很多壁,吃了很多虧,讓了很多步時,才懂得,原來脾氣再大都無用,要本事夠大才得行。 于是后來的你,學會了收斂,學會了說出的話,做出的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切忌不要太過魯莽,因為你早已過了任性的年紀。 六、吃得了苦 小時候,農村的孩子,讀書時總是比城里的孩子苦得多。 因為農村的孩子,不僅很早就要學會自己穿衣做飯,還要在放學之余,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挑水,洗碗,掃地,砍柴樣樣來。 而在學習上,更是吃盡了苦頭,因為沒錢上輔導課,沒錢買好一點的學習資料和用品, 所以只能靠自己老老實實的讀書,付出比一般孩子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看似不錯的成績。 也許你的父母,總是會把你跟那些特能吃苦的孩子比較,他們總是告訴你,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能盡早學會獨立的孩子,以后長大成熟的早。而且能在學習上下功夫的孩子,更是以后的人才。 可是當你的不聽呀,你根本無法領會為什么吃苦就是一件這么值得贊揚的事呢。 也許在讀書那會兒,你因為家庭條件優渥,還不覺得跟那些能吃苦的孩子有什么差別。 但是等畢了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前進時,那些能吃苦的人總是更有成就。 因為能吃苦,所以這些人干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工作, 也因為能吃苦,所以人緣特別好, 更因為能吃苦,所以培養了他們堅毅,自律,勤奮的好習慣和好性格。 等你到了三十歲以后,你真的才明白,原來一個人只有懂得吃一些苦,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總歸是有好處的,一個比別人更能吃苦的人,更容易成功。 而那些看似天資聰穎,卻不肯腳踏實地的人,總是容易困在舒適區里從此變得碌碌無為。 7 其實人越長大,就會活得越通透。當然他們懂得的,往往不是什么大智慧,反而是一些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的普通道理。 三十歲以后,我們的人生,何去何從? 其實每當你浮躁,迷茫,不知所措時,靜下下來,去想想你來時的路,你究竟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擁有怎樣的人生。 作者:李思圓,微信公眾號:溫暖的女子,新浪微博:@飲水-思圓。專欄作者,寫安靜從容,有溫度,有力量的原創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