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單九號院,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百年來,從這里畢業的莘莘學子,已成為中國醫學界的脊梁。現在,他們又匯集在這里,為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用平實簡單的語言,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近幾天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作者用“流水賬”的形式殘酷再現了親人從生病、病重直至去世的全過程,讓人讀后唏噓不已。不談文章涉及的中年危機、中產危機、醫改現狀等社會問題。 關于文章中的醫學問題,作者畢竟不是專業人士,有許多主觀臆斷、似是而非的觀點容易誤導大眾。作者在文中說:“咽拭子甲流、乙流都是陰性,表明沒有感染甲流或者乙流……可能感染了未知的強病毒。”事實上,其ICU的醫院病歷則顯示,雖然最早做的甲流乙流初篩陰性,但是后來再做的鼻咽拭子和病毒核酸檢測均顯示,甲型流感病毒陽性,診斷是確定的。 此文出現后我收到了很多親朋好友關于流感的疑問,看來是該談談流感這個常見疾病了。 流感就是重癥感冒嗎? 很多老百姓存在這個誤區,認為流感和感冒是一個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其實不是這樣的。 感冒全稱為普通感冒(cold),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常由鼻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發病。流感全稱為季節性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冬春季常見。兩者都是病毒感染,都有傳染性,但致病的病毒完全不同,臨床表現和預后也有很大差異。 病原體不同 感冒:是鼻病毒引起的。 流感: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臨床表現不同 感冒:不發熱或<> 流感:多為>39℃的高熱。 感冒:打噴嚏流鼻涕的癥狀很明顯,但是咳嗽、咳痰比較輕。 流感:打噴嚏流鼻涕可以不明顯,但是咳嗽、咳痰比較重,甚至出現呼吸困難。 感冒:乏力或肌肉酸痛不明顯。 流感:常有明顯的頭痛、乏力和肌肉酸痛。 并發癥不同 感冒:很少出現并發癥。 流感:重癥患者可出現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腦炎等。 使用藥物不同 感冒:抗菌素(例如頭孢類抗生素、阿奇霉素等,即大家常說的“消炎藥”)無效,抗病毒藥物也無效。 流感:抗菌素無效,重癥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藥(奧司他韋“達菲”、扎那米韋),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 預后不同 感冒:1周左右自行痊愈。 流感:輕癥患者可自行痊愈,少數重癥患者可能出現死亡等不良預后。 預防措施不同 感冒:普通預防有勤洗手、勤通風、增強體質,沒有疫苗。 流感:除了普通預防的勤洗手、勤通風、增強體質,很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這是流感的特異性預防。(請關注東單九號院相關科普,見文末) 所以流感和感冒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流感有輕癥和重癥之分,輕癥流感完全可以自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的老人患的是重癥流感,合并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因此預后很差。 流感為什么會死人? 流感確實是有一定的死亡率的。最著名的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導致了世界范圍內5千萬至1億人死亡,且在15-34歲健康成人中的死亡率異常高。好在此前和此后的流感流行中,該年齡組未出現類似的高死亡率。但嬰幼兒和老年人一直是流感出現并發癥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科學家做過研究,我國流感的死亡率為18/10萬,和西方國家類似,其中86%以上的流感相關死亡發生于老年人。 最常見引起流感的死亡原因為重癥肺炎,老年人本身肺功能下降,再加上抵御病毒最重要的武器——人體的免疫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老年人得了流感更容易出現重癥患者,甚至導致死亡。 不過與發病率相比,流感的病死率其實并不高。大部分成年人確實就像是得了一次“重感冒”,是可以自愈的。所以不必對這個季節的流感高發感到恐慌。 如何診斷流感? 醫生主要根據流行病學(流感季或流感患者接觸史)和臨床癥狀,結合相關病毒檢測來診斷流感。臨床最常用的病毒檢測方法為快速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最常用的標本為鼻咽拭子,也就是醫生拿棉簽在患者的鼻腔或咽部輕輕抹一下。發熱門診多采用快速抗原檢測(鼻咽拭子),優點是便宜簡單迅速,但假陰性率相對高,也就病毒量偏少時不容易查出來。核酸檢測更準確,但費用高且出結果慢,一般門診很少采用。 我們注意到“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的患者曾在起病一周左右做過拭子抗原檢測,結果是陰性的,但此結果并不能排除流感的診斷。因為病毒在發病24-48小時在鼻咽部的濃度達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一周左右快速抗原檢測經常查不出來。據了解,患者上呼吸機后取得的下呼吸道的標本,重新檢測甲型流感病毒為陽性。所以,有時即使病毒檢測陰性,醫生根據臨床表現仍會診斷流感,我們稱之為臨床診斷。 如何早期識別重癥流感患者? 重癥流感對于醫生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早期識別重癥患者說實話主要是醫護人員的工作。對于患者及家屬來說,需要做的決定是什么時候該去醫院,要關注以下三點(主要針對成人患者): 1. 關注高危人群 所謂高危人群就是更容易發生重癥流感的人群,如果這些人在流感季出現超過39℃的高熱,需要及時就診。 高危人群包括: 1. 超過65歲的老年人。 2. 合并慢性疾病患者,特別是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病、肥胖、腫瘤等。 3. 孕產婦。 4. 長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等免疫抑制人群。 中日友好醫院詹慶元教授將高危人群精辟地總結成“老、弱、孕、胖、糖”,是不是很好記? 2. 關注發熱變化 發熱,尤其是超過39℃高熱是流感的突出表現,重癥患者往往表現為高熱持續時間長。所以如果高熱超過2天不緩解,還是盡快去醫院就診吧。 3. 關注呼吸道癥狀 重癥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流感病毒引起重癥肺炎的特點為病變進展特別快,除了咳嗽等表現外,患者可迅速出現呼吸困難,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喘”、 “氣不夠用”。如果患者咳嗽加重,活動后憋氣,務必盡快去看病。 最后,十分感謝“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作者認真真誠地記錄了這一切,生命是脆弱的,讓我們好好珍惜! 黃曉明 黃曉明,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醫師。1999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獲臨床博士學位。擅長發熱待查等內科疑難病的診斷和治療/風濕免疫病的診治,高血壓/COPD/貧血/痛風等常見病的綜合管理。 ![]() 東單九號院 面向大眾普及的醫學資訊 來自東單三條九號的校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