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談太極拳之“吊襠” 龐大明 《太極虛實圖》是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畬先生的晚年力作。是李亦畬集平生實踐之精華,凝研究此道之精髓而精心繪制的揭示太極拳奧秘的真圖。它不僅深蘊太極陰陽之理,而且將武式太極拳的技擊、竅要和十三條身法要求盡收圖中。 筆者迄今見到過的《太極虛實圖》有以下幾個版本: 一是李亦畬之孫李槐蔭于1935年出版的《廉讓堂太極拳譜》第20—21頁中所載(圖1—2)。 ![]() 二是邯鄲市賈樸老先生珍藏的《永年李氏家藏太極拳秘本》第三卷第11頁中所載(圖3—4)。 三是唐豪、顧留馨著的《太極拳研究》第168頁和沈壽著的《太極拳譜》第77頁中所載(圖5)。因此二圖繪制相同,故列為一組。沈壽先生在《太極拳譜》校記中寫道:“本篇系唐豪于1936年抄自廉讓堂石印本太極拳譜”。說明唐豪先生在考證《太極虛實圖》時,是按廉讓堂太極拳譜上的《太極虛實圖》簡化勾描的,美中不足的是,該圖除將原圖中的虛實保留外,其它內容全部丟失了,失去了該圖的拳理、拳法上的深蘊,而不能給人們以啟迪與指導。 ![]() 《廉讓堂太極拳譜》和《永年李氏家藏太極拳秘本》中的《太極虛實圖》都有含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中正、氣沉丹田、虛實分明十三條身法。本文只談圖中的“吊襠”,用以分析《廉讓堂太極拳譜》和《永年李氏家藏太極拳秘本》四幅圖中哪個更為準確些。 ![]() 縱觀諸圖,它們的主要差異一個是脊上四個“”標志,一個是三個“”標志。此乃其差異所在。武式太極拳在“襠”位上講“裹襠、吊襠”。什么是“吊襠”呢?有人認為“吊襠”就是上提“會陰穴”或是提肛,這是不正確的。假如往上提肛或者往上提“會陰穴”,就有礙于“氣沉丹田”。如果能正確的做到“吊襠”,肛就會自然內收,氣自然下沉丹田,也就達到了胸空腹實,這些要領都是相輔相成的。 ![]() 1991年10月我趁傅鐘文先生到邯鄲參加第一屆“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之際,請他看了這幾幅圖。傅老對我說:“我沒有研究過這些圖。楊澄甫先生傳我太極拳是口授的,我也給你口授”。說著擺出一個“彎弓射虎”的架勢,他讓我看他背后襠部的變化。隨后又讓我擺出這個架勢來,用手點住我脊三處說:“吊襠主要就是這個部位的變化,根據這些,你可以回去研究這些圖”。同年我去陳家溝探望陳伯祥老師,又向他請教這個問題。陳伯祥先生對我講:“我只研究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的翻襠主要表現在脊三處”。由此可見,“吊襠”重在脊部的變化。 ![]() 因此,筆者認為《永年李氏家藏太極拳秘本》中的《太極虛實圖》較為準確。至于《廉讓堂太極拳譜》中的“吊襠”標志為四個“”符號,可能是排版時疏忽造成的。 《太極虛實圖》所含精微奧妙,也并不是高不可攀,李亦畬前輩在《太極虛實圖》下注明:“實非全然占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上圖舉一身而言,雖是虛實之大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總要聯絡不斷,以意使氣,以氣運勁,非身子亂挪,手足亂換也。虛實即是開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練愈精,功彌久,技彌巧尚矣”。 《太極虛實圖》是武式太極拳的法度、精髓、真諦,愛好武式太極拳的同志不可不認真研究此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