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名叫《鏡子》的央視記錄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 ![]() 震撼虐心!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這是一部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紀錄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武漢一所教育機構接受“改造”。 ![]()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啟蒙教育 ![]() 家住武漢的家明(均為化名),15歲,是個網癮少年,不愿上學,黑白顛倒。 看得出,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來接家明時,他情緒激動,嚷嚷著不愿受“控制”。 ![]() 聽著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門外抹淚。 ![]() 好不容易被送到營地,家明卻很叛逆,不愿鋪床,甚至與教官扭打在一起…… ![]() 17歲的高三學生張釗,因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還不讓父母在家里住。 ![]() 見到教育機構的人,張釗的反應也很激烈,直接往門上撞。 ![]() 被制止后,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以為要送他去找楊永信…… ![]() 和家明、張釗不同,14歲的澤清,一直表現得很平靜,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聽說有中央臺的跟拍,他才接受這個教育機構。 竟然是因為有“存在感”。 ![]() 澤清沉迷于網上下棋,面對母親的關心,他卻說她“賤”,甚至動手。 ![]() 然而,這些并沒有得到父親的及時制止。 ![]() 和母親的說法相反,澤清一直覺得自己存在感為0,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他為什么會對母親拳腳相向。 ![]() 澤清就像他畫里的小人,想表達卻沒有出口,只能靠文字宣泄。 14歲就滿腦子“恥辱”、“黑社會”、“隱忍”…… ![]() 他認為,需要上課的是家長。 ![]() 可父親卻認為,自己在這個家里是最不需要改變的。 ![]()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后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網絡首映后,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 ![]() ![]() 導演盧釗凱說: ![]() “在《鏡子》講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去到哪里去?對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這部片子。”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張同道教授直言: “片中很多場景我認為都將成為電影史上某些不能忘記的一些片斷,太觸目驚心了。我不知道怎么躍過這個界限,既展示出來,又不傷害孩子、又和家長達成和解挺難的事,但是你們做的比我好,很有經驗。”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戾氣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世界上沒有一種教育理念和制度是完美的,中國家長應該首先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教育改革,應當首先從改變家長入手,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真正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
|
來自: 百眼通 > 《01家長必讀-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