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5-4惟儼禪系的興起和曹洞宗

     太陽當空照917 2018-02-15

    稍后于溈仰而在湘贛興起的禪宗,是惟儼禪系。
    掛名在藥山惟儼門下的禪師主要有三大家,即潭州道吾山圓智、潭州云 巖縣晟和秀州華亭(江蘇松江)德誠。他們以避難山林、逍遙江湖,曲折地反 映了晚唐的戰亂和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厭惡,在同時代的其他禪系中是少 見的。他們的徒子徒孫在晚唐五代的數十年內多頭發展而向政治傾斜,以湖 南和江西為基地,分布于全國,是當時傳播面最廣的禪系,由此形成的曹洞宗 在后來禪宗五家中的延續時間之長,僅次于臨濟宗。
    一、華亭的“避世禪”和夾山的“弄潮人”
    華亭德誠的生平不詳。據《袓堂集》等傳,他在惟儼門下居長,惟儼 死后,他與圓智、曇晟同議,擬持少量種糧家具,“隱于澧源(湖南之澧水, 源出桑植縣北)深邃絕人煙處避世,養道過生”。后因圓智改變了主意, 三人分手,德誠即到花亭吳江,泛一小舟,游戲人生,“上無片瓦遮頭,下 無卓錐之地”,時稱“船子和尚”。他的唯一弟子澧州夾山會善(805— 881),將其影響擴大。會善俗姓寥,廣州峴亭人,精通經論,以講家身份 投奔華亭,后則激烈抨擊“三乘十二分教”和“袓師玄旨”,以為此等“皆屬 所依之法,不得自在”,看來他是主張“無依”的。咸通八年(867),定居夾 山,聚二百眾,自辟一個農禪基地。他曾批評佛陀,曰:“看君只是撐船 漢,終歸不是弄潮人。”“撐船漢”,喻作入世弘教,是負有度人責任的;“弄 潮人”,只是游戲世間,于他人世事全然無干。可見他的農禪貫徹了乃師 的宗旨,時時流露出某種敗落的傷感情緒。有僧問:“迷子歸家時如何?” 答,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又問:“迅速不停時如何? ”答有眼不窺天子 樂,目前且取老僧歌。”
    會善的知名弟子甚眾,《景德傳燈錄》記二十二人,以江西最多,同時 散布于南到韶州,北向兩京、太原、鳳翔等地。其中在澧州洛普(洛浦)山 的元安(834—898),鳳翔麟游人,曾問道于京兆翠微(丹霞天然的弟子無 學)和鎮州的臨濟義玄,后謁夾山,會善以為知音。其所以棄臨濟而入夾 山,可能有社會原因,但門風有差別則是顯然的。洛普元安接機多用詩 偈,就是繼承夾山做派的。現存有他的《神劍歌》、《浮漚歌》等,頗好文 辭。曾與故人話舊,故人問:“倏忽數年,何處逃難?”元安答t “只在阛阓 (城市)中。”問:“何不無人處去?”元安反問:“無人處有何難? ”這番問答, 或許別含玄機,就字面看,他贊成居住城區,這與華亭主張于“絕人煙處 避世”是相反的。作為大乘佛徒來說,脫離人群就失掉了存在價值;但在 戰亂期間,城鎮鬧市是最危險的地區如果逃到無人煙處,安全問題是可 以解決的,可又沒有了宣教的對象。元安表示他寧處難境,而不至無人 處。不過這也是一種在教言教的矯情罷了。后來他還是遷至朗州(湖南 常德)的蘇溪,聚徒亦多,臨終遺囑:“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播種之時.,且 宜減省·,締構之務,悉從廢停。”據此,元安也以經營農禪為生,但不提倡 擴大耕作范圍,反對興建土木,仍屬于逃世自保的那種類型。
    會善的另一弟子令超(? 一890),初住洪州蘭山,也以歌偈化導。后 來“鐘陵大王?統羈豫章”,禮之為師,迎進城府,并為構“護國院”,“凡百 億所須,始終不替”,“奏紫衣師號”,成了護衛地方勢力的象征,這是華亭 系中的又一種類型。
    二、道吾的《樂道歌》和石霜的“枯木眾”
    圓智(769—835),俗姓張,豫章(南昌)海昏人?,何時去藥山惟儼處 不詳,后居長沙道吾山傳禪。據其《樂道歌》,開頭謂:“樂道山僧縱性多, 天回地轉任從他,閑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表示他是不過問 “天回地轉”的動蕩時局,唯以“無生”的宇宙觀縱性孤游于山間的。《樂 道歌》的最后說慈悲恩愛落牽纏,棒打教伊破恩愛。”他連慈悲度人的 佛教宗旨也視作牽纏,反映了他的避世情緒與華亭相通;以棒打破人情 執,又同趙州從諗、德山宣鑒相似。他們的生活年代,也大致接近。

    圓智至其弟子潭州石霜山慶諸(807—888或809—885),宗門大張, 嗣法弟子多到四十余人,主要分布在湖南各地。據《宋高僧傳》等傳,慶 諸俗姓陳,廬陵新淦(江西新干)人,年十三,于洪州西山出家,二十三 往嵩山受具戒,并就洛陽學律,南返湖南,入大溈山靈祐法會為米頭, 后參道吾,居二年。繼之,“避世混俗于長沙瀏陽陶家坊”。年三十五, 因洞山良價推薦,得住潭州石霜山,道吾亦隨之而至。及至洞山、道吾 相繼逝世,遠方禪侶多來圍繞,遂進入深山無人之境,聚眾五百,結茅 宴坐,而游學者晨夕扣擊。如是二十年,學眾中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 者,“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據贊寧考,這種“枯木眾”,在南方即稱之 為“叢林”,與“禪那”之被譯為“功德叢林”的宗旨相合?。死后,謚“普 會大師”。傳說唐僖宗曾賜紫衣,不受。慶諸的弟子玄泰,曾纂其言行傳世。
    這位玄泰,生平不詳,于衡山東結蘭若而居,不立門徒,四方后進前 來儂附者,皆用交友之禮。這也是一種風格。曾撰《畬山謠》,就山民斬 木燒舍、毀滅衡山林木的習俗,歌詠諷喩,多方勸止,成效顯著。這是禪 宗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值得贊賞的又一事例。
    三、曇晟的“失去人身最苦”說
    惟儼的門徒中,影響于后世最大的是曇晟(? 一829或782—841)。 他俗姓王,鐘陵建昌(江西永修)人,幼年于石門(湖南石門〉出家,先參百 丈懷海,為侍者二十年,懷海死后(814),始投藥山惟儼,后居潭州云巖 山②弘化。據《袓堂集》,惟儼曾向曇晟說:“因汝識得百丈矣”。所以縣晟 也是百丈的重要傳人。

    關于曇晟的禪思想,后人記載比較雜亂。大體說,他以善解國師慧 忠的“無情說法”著稱于當時;又以“一即六,六即一”解“弄師子”為重要 機語。兩者都涉及到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問題,屬于華嚴宗討論的理事范 圍。這在禪宗中都不是新鮮的東西,但曇晟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則別有意 義。他曾問眾:“世間什么物最苦? ”答:“地獄最苦。”他說,地獄未是苦。 今世作這個相貌中失去人身最苦,無苦于此苦。”用現代話來解,就是現 世的人生(今世作這個相貌)是失去人性(人身)?的,而失去人性比地獄 還苦。因為據他看,今世的“這個相貌”是由語言事相造作的,是完全的 虛偽,并不能反映人性的本體。這種充滿對于現實的虛偽人生之憎惡并 為之痛苦的想法,無疑也是時代的產物。
    縣晟的這一觀念,給他的弟子洞山良價的印象很深。良價繼承了他 的觀念,并在理論上作了發揮,但相對地淡化了它的悲觀含義。據良價 說,他曾問即將遷化的曇晟:“和尚百年后有人問,還貌得師真也無?向 他作么生道?”曇晟答:“但向他道,只這個漢是。”(《景德傳燈錄》作“即這 個是:”)。良價當時沉吟不解。后來偶過大溪,“臨水睹影,大省前事”,因 而造偈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么會,方得契如如。
    這里的“我”,相當于“人身”(一般性理),“影”譬如“這個相貌”(事相)。 曇晟側重說明:“這個相貌”背離了“人身”,因而個別事相與一般性理是 對立的;良價“大省”的結果是:“影”(渠)正是“我”的造作,只要認識到這 種造作不過是我的幻影,那么“我”就會從幻影中醒悟,還歸為“我”,可以 恢復“人身”。于是個別與一般得到了統一:從世間說,這個相貌”是一 般理性的假象,而假象也是反映本質的;從出世間說,認識到“這個相貌” 只是一種假象,就是把握了本質,實現了與一般理性的契合。 
    據此,僅從理論形式看,從曇晟到良價的思想,都屬于華嚴宗的哲學 范疇;但表達的社會背景和觸及的深虔,不同于華嚴宗,而且高于華嚴 宗。他們討論的“這個漢”,與溈仰宗討論的“這個色”,屬于同一時代,同 一思潮。
    四、良價的師友倫理學和禪宗政治學
    良價(807—869),俗姓俞,越州諸暨(浙江諸暨)人,于本村寺院出 -家,學念《心經》,因問“無眼耳鼻舌身意”義,院主不能答,遂引去婺州(浙 江金華)五泄山剃度。年二十,至嵩山具戒。繼之行腳游方,首參南泉普 愿。普愿贊揚他有“雕琢之分”,他回答說莫壓良為賤”。由此“名播天 下,呼為作家”。后因溈山推舉,投于云巖晏晟門下。大中末(860〉,居新 豐山,后轉豫章高安(江西高安)之洞山,聚眾五百,見于《傳燈錄》的嗣法 弟子有二十六人。
    禪僧聚集,成分很雜,禪宗的領袖們既需要與官府周旋,求得合法地 位,又要防止“盜賊”流入,授人話柄。同樣,禪僧游方,也要頭腦清楚,避 免誤入“匪類”,否則會貽害無窮。因此,禪宗僧侶很注意擇師交友之道, 經常宣傳自己的師承關系,往往有這種安全上的考慮。良價提出了“住 止必須擇伴”、“遠行要假良朋”的原則,把禪宗歷來重視的師友關系提煉 成一個新的倫理觀念,要求在禪眾中推行。他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 朋友。親于善者如霧里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蓬生麻竹,不扶自直; 白砂在泥,與之俱黑。”又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故“一 曰為師,終世為天;一日為主,終身為父”。交友是為了闖蕩江湖的需要, 尊師是為了鞏固非血緣集團的需要,兩者都是禪宗群體生活日益穩定的 產物。如果說百丈懷海為禪宗群體創立了經濟制度和生活紀律,洞山良 價則為他們制定了特殊的道德規范。這種規范,與儒家傳統上的“三 綱”、“五常”全異,而大同于儒家傳統中注重環境對于教育和人生機遇的 影響一派的主張D在這里,沒有君臣的地位,父母只有血親意義,不屬政治倫理范疇。所以,唯一重要的社會聯系是與政治和血緣無關的朋友和 師友。這種凌駕于社會一切關系之上的最意倫理,進一步強化了禪宗的 宗派觀念,對于此后出現的各種會社,特別是民間的秘密會社,影響是非 常深遠的。
    其實,良價對于政治是相當關心,而且敏感的。
    有人問:“六國不寧 時如何?”良價答:“臣無功。”
    又問:“臣有功時如何? ”答國界安清。”
    問: “安清后如何? ”答:“君臣道合。”
    問:“臣傳身后如何? ”答:“不知有君。”
    這 番問答,當然也是“語帶雙機”,但把它當作一般臣民對于晚唐政治的一 種批評和理想也是恰當的。洞山的弟子中,有不少人發表過類似的禪 語。其中年齡較長的是洪州云居山的道膺(? 一902),年齡較小的是休 靜;還有一位京兆蜆(蝦)子和尚值得一提。
    道膺,俗姓王,幽州薊門玉田(河北玉田)人,年二十五于幽州延壽受 具戒。先訪翠微(京兆府無學),宴止石室;后造洞山,“密領玄旨”,終居 洪州云居山。當時的“鐘陵大王”信重殷勤,為奏紫衣、師號,由是“法軒 大敞,玄教高敷”,經十五年,聚千余眾,這對洞山禪系的發展無疑起了重 要的推動作用。《祖堂集》傳,曾有兵馬進入云居山,眾僧逃避,唯道膺不 動。統軍問世界什么時得安?”道膺答:“待將軍心足。”“心足”是他的 禪觀,也是他用以治愈亂世的藥方。有俗士說:“某甲家中有一個鐺子, 尋常煮飯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請問怎樣解釋?道膺代答:“爭則不 足,讓則有余。”因此,“心足”首先是“無爭”。他每上堂示眾,先講“出家 人但據自己份上決擇,切不得份外”。“份”,即既有的身份。安分守己, 少欲知足,就成了道膺禪的社會內容和濟世良方。道膺的禪宗也得到了 荊南割據者成訥的響應,“遣赍檀施,動盈巨萬'他的徒眾很多,《景德 傳燈錄》載有二十八人,十九人有機緣語,法脈流長,成為洞山中歷史最 久的一個支派。
    休靜的生平不甚詳。曾先在洛普處作維那,后參洞山,繼而住福州 東山的華嚴寺。公元923年,李存勗在魏州稱帝,同年,攻陷梁都洛陽。 他之稱帝,曾得到魏州和五臺山僧侶制造的輿論的支持,在北方五代中 是佞佛最重的帝王。同光二年(924),閩王王審知遣使奉貢,大約與此同 時,休靜與其在福建的同門蜆子和尚應詔入京。一時徒眾三百。不久, 明宗即位(926),限制佛教發展,或即在此時,休靜離開洛京,游諸河朔, 最后回到平陽(湖南桂陽)遷化,敕謚“寶智大師”。他的弟子于晉州(山 西臨汾)、房州(湖北房縣)和終南山的逍遙園、華嚴寺等四處分別置塔, 說明他的影響范圍很廣,門徒中大有建塔能力的人物。他的語錄多是在 洛京行禪時的問答,頗能反映當時禪僧對于后唐王朝的心態。問:“日未 出來如何? ”答:“國亂思明主,道泰則尋常。”赴內齋時,諸名公皆執經誦 讀,唯休靜及其弟子不轉經。莊宗問其原因,答:“道泰不傳天子令,時人 盡唱太平歌。”這話確實道出了人民久亂思治,并希望治以“無事”(尋 常)、“無為”(不傳令)的情緒。唐朝的繁盛使得亂世的人特別追念,李克 用護衛唐室和中興唐室作為爭霸的口號,致使人們對后唐抱有幻想,是 容易理解的。但休靜無意中也道出了佛教對于天下太平的無助。
    至于京兆蜆(蝦)子和尚,《傳燈錄》不悉其生平,唯記其語錄對答。 《佛袓統紀》卷四二所傳大同:
    京兆蝦子和尚,自印心于洞山,混跡閩中。日,岸拾蝦蜆以 充饑;暮,臥白馬廟紙錢中。華嚴(休)靜禪師夜入紙錢伺之。
    師至,靜把住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神前酒臺盤。靜 禮謝而退。后入京師,佯狂人間,神異莫測。
    晚唐五代盛行賓主問答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這里提到的“如何是祖師 西來意”。答案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多數只能供人猜測。蜆子和尚對答 的“神前酒臺盤”卻比較清楚,那就是吃供養。佛袓的出世只是為了讓一 些人吃供養,對佛教僧伽來說實在是叛逆到家了,或許也符合他那無食 無住的身份狀況。
    在禪宗諸家中,洞山是良價法系的_個比較穩定的居點,良價的其他弟子道全、師虔、本仁等,都在這里繼續傳禪,也頗有名聲。但在理論 上有所創新的,乃是撫州(江西撫州)曹山的本寂。由本寂繼承和發展的 澗山一支,稱為曹洞宗。
    本寂(? 一901或903),俗姓葉,泉州莆田(福建莆田)人,謚“元證”。 據《宋高僧傳》本傳,“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號小稷下 焉”。這一文化背景,對本寂的思想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所謂“小染魯風, 率多強學”,是表現之一;而衣冠士子的流亡漂泊情緒,也難免有所感染。 年十九,入福州云名山出家?,二十五歲受戒,即云游方外,后謁洞山得 契,盤桓數年,因受請去撫州住曹山,繼之又居荷王(玉)山②,主持“處法 席二十年,參學常有二、三百人”。“鐘陵大王”再三降使迎請,本寂托疾 不赴。曾書大梅法常(道一弟子)的《山居頌》一首作答:
    摧殘枯木倚青(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遇)之猶 不顧,郢人那更(得)苦追尋。
    這是幾經摧殘,決不再受世俗榮華動搖的一種反映,屬于道一門徒中提 倡枯木禪的類型。
    據傳,曹山初參洞山,良價問他姓名,對曰“本寂”,又要他“更向上 道”,他說不能再道了,因為再道卽“不名本寂”,表示人本無名,名是虛偽 無常,洞山因此而“深器之”。及至辭別洞山,良價問他去處,答“不變異 處去”,又說“去亦不變異”。這“不變異”與“逢春不變心”是同一個含義, 都表現了與世決裂的堅定性,這構成了他的禪思想的重要方面。本寂的 嗣法弟子,《景德傳燈錄》載十四人,對后世無甚影響。
    曹洞宗的理論,奠基于良價和本寂。日本《大正藏》收有《筠州洞山 悟本禪師語錄》、《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和《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三種。它們的真實程度,有待考訂。其中保存有良價的《寶鏡三眛歌》、 《玄中銘》、《新豐吟》、《綱要頌》、《五位顯訣》等,還有書信數件;本寂的有 《五位君臣旨訣》、《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注釋澗山五位頌》等,頗有價 值。贊寧稱,本寂素修舉業,文辭遒麗,富有法才,曾“排五位以銓量區 域,無不盡其分齊”,又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宇內。事實上,良價的文辭并 不亞于本寂,這表現了江南禪宗的一貫風氣。
    曹洞的思想,一方面表現為與世的決絕,一方面是對世事掩飾不住 的關切,這一矛盾貫徹在他們的各種言論中。良價的《自誡》說: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應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曰,為他間事長無明?
    這是很悲觀的淡泊了,但在勸弟子的《規誡》中則說:沙門釋子“割父母之 恩愛,舍君臣之禮儀”,唯有戒律威儀,“專心用意,報佛涂恩,父母生身方 沾利益”。出家變成了報父母恩重、令父母得利的手段。他的《辭北堂 書》,繼承和發揮了東晉慧遠的主張,以為“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 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 之恩,倶受覆載之德”。唯一酬報此恩此德的途徑是出家為道:“一子出 家,九族生天。”他這里講的父母恩,著重在母恩;天地之德,特指“皇德”。 中唐以來,以《心地本生觀經》的問世為標志,關于母愛和報母恩的思想 在佛教界特別流行,是中國佛教史上很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至千報皇 恩,中國佛教的主流始終沒有明文排斥,不過在曹洞那里,與禪理論和禪 踐行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了有名的“君臣五位”,反過來解釋了他的禪觀。
    據本寂的說法,所謂“五位”,表示理(空)與事(色)之間可能存在的 五種關系,并以君臣關系作譬喻,或即用以解釋君臣關系,叫作“君臣五 位”。他說:
    正位即空界(理),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 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遒,無著真宗。
    “正”,相當于宗密所謂的“理法界”,“偏”,相當于“事法界”,兩者同是孤 立的存在,因此,不論是“背理就事”,還是“舍事入理”,都是片面的。唯 有理應眾緣,眾緣應理,達到所謂“兼帶”的狀態,才是合乎“大道”的“真 宗”。這理事“兼帶”,相當于華嚴宗的理事互徹,所以識必“事理雙明”, 行必“事理倶融”。據此正偏五位解釋君臣關系,則“君為正位,臣為偏 位,君視臣是正中偏,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君相當于 理,臣相當于事。在兩者的關系中,若僅有君主一方面發揮作用,相當于 “舍事入理”;反之,若只有臣民一方面發揮作用,就是“背理入事”,都是 失“位”(身份)的表現。只有“君臣道合”,才是“事理倶融”,也就是理想 化的封建主義政治。本寂特別加以解釋說;
    如何是“君”?妙德尊寰內,高明朗大虛。如何是“臣”?靈 機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如何是“君視臣”?妙容雖不動,光燭 本無偏。如何是“臣向君”?不墮諸異趣,凝情望圣容。如何是 “君臣道合”?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中唐以來,藩鎮割據,地方勢力大增,柳宗元作《封建論》,要求堅持 郡縣制,以強化中央君主集權;韓愈力圖從明確君主與臣民各自的職份 上,重振中央君主的絕對權力;曹洞的這一''君臣五位”論,在政治傾向上 就是這一思潮的延續,但同時反對把君權絕對化。本寂說以君臣偏正 言者,不欲犯中……此吾法宗要。所謂“中”,即兩者必須“兼帶”,“君臣 道合”,上下平等,損害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曹洞的政治學是用禪學的 形式闡發的,可以叫禪政治學。
    本寂有時用“五相”來表示這五種關系,用一個圓,中以黑白兩色的 形狀加以顯示,即(???〇·),各配以詩偈作出解釋,結果,使本來不 難明白的一些道理反而變得隱晦不清。有時又配以《周易》的卦象,稱 “五位旨訣”,向越發玄妙的方向推進。例如“正中來”,相當于“大過”;
    “偏中至”,相當于“中孚”;“正中偏”,相當于“巽卦”;“偏中正”,相當于 “兌卦”;而“兼中到”,即是“重離”。假若結合《周易》對于這些卦象的釋 文加以發揮,那就可以運用于任何一個領域,反而使本來清楚的主張模 糊起來。
    其實,理事關系是曹洞宗全部理論討論的基本問題,良價也經常用 “體用”、“動寂”、“偏圓”等概念來表示。《玄中銘》說:
    混然體用,宛轉偏圓,亦猶投刃揮斤輪扁得手,虛玄不犯,
    回互傍參。
    就禪學言,認識體用、偏圓等混然回互的關系,都是一種手段,目的在于 指導禪者的現實生活,“雖體空寂然,不乖群動”;“用而不動,寂而不凝”, 所謂“清風偃草而不搖,皓月普天而非照”,說穿了,是以不變應萬變,萬 變不離其宗。所以良價歸結他的“玄中之旨”,是“用而無功,寂而f虛照; 事理雙明,體用無滯”。這樣我們又回到了本寂在洞山的所得:“不變異 (易)”、“不動”。以“不變異”處世,“不乖群動”是必然的,這是曹洞宗由 開始的悲觀遁世,逐漸走向弘化世間的理論機制。
    曹洞也運用當時通行的一些概念,表達他們關于理事、體用的思想, 像“賓主句”就是:
    主中賓,青山覆白云;主中主,長年不出戶;主賓相去幾何? 長江水與波;賓主相見有何言說?清風拂白月。
    此中的“主”,指理、體·,“賓”,即指事、用,同溈仰宗的“賓主”范疇不全相 同。“主中賓”,表示理、體被事、相所蔽;“主中主”,表示理、體的自我堅 持。正確的理事關系,應該像水(理)與波(事)那樣;賓主間的言說,當如 清風白月,不要執著。
    良價用君主句解釋君臣父子的關系時說:
    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 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作為臣子,要能不張揚地、本能地奉君順父到底,這就是堅持了臣子之 理,符合自己的身份,是謂“主中主%如此類推,可以了解他的賓主句所 含的政治倫理意義。
    在本寂的語錄中,有一些“即相即真”、“幻本元真”等命題,也都是表 達體用一致、事理倶融的。這種思想的理論來源,秀疑可以追溯到石頭 希遷的《參同契》,但江西禪系的思想影響也很明顯,除枯木禪、賓主句以 外,本寂反復申述南泉普愿關于“異類行”、“畜生行”、“作水牯牛”一類言 論,也十分突出。他對門徒說:
    黧奴白枯修行卻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 皆
    是生滅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 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但饑來吃草,渴來飲水。若能恁 么,不愁不成辦,不見道。
    這幾乎是照搬普愿的思想了。這也是我對《大正藏》所收本寂語錄的真 實性存有疑惑的根據之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WWW|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亚洲AV旡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模人人喊|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喷水|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成人小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明星精品无码AV换脸|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精品|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手机版|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综合|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