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西,這個三十歲的女人,每次去她父母的家拜訪回來,都會陷入嚴重的抑郁癥。她說她的父母總是很微妙地比較她和其他朋友的生活,說如果她能住在家里,也可以參加那些朋友所參加的社區活動。蘇西發現,每一次她回到自己的家,就會為定居他鄉而感到愧疚。似乎有一個聲音一直說,她應該遵循她父母期望的去做才是。 這個問題很常見。外表上看來——她已經做出了選擇,從她成長的家中搬了出去,追求自己的事業,付自己的賬單,甚至結婚,有一個小孩。但是在她內心里,情形并不是這樣。她不允許自己在情感上成為一個獨立分開的個體,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遵照父母心意做事時,仍自責內疚,仍然屈服在父母的壓力之下。 真正的問題出在內心。 缺乏界線的征兆 1 夫妻中的一方和他成長的原生家庭沒有健全的情感界線,他的原生家庭對他組成的小家庭就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原生家庭的父母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觀念與想法,使自己不能與父母分開,從而影響到現在家庭的人際關系。 2 缺乏界線者的配偶常常覺得自己被忽視,只得到殘羹剩飯;他覺得他的配偶只效忠他的父母。這樣的婚姻之所以失敗,是因配偶之一無法對其原生家庭設下明確的界線,導致疏忽現實生活中自己的配偶與小孩。 3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過最好的生活,總是幫助他得到一切他想得到的東西。孩子成年后在經濟上仍然無法獨立。事實上,是這些父母使得他們的孩子終身缺陷,永遠無法獨立。讀書會上大家一致認可,老人應有自己的愛好,而不是把精力全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句話說,“對孩子的愛,能讓我自己過得更好。”這樣的家庭關系才是成熟的。 4 長不大癥候群(巨嬰)的人或許在經濟上獨立了,卻允許他的原生家庭仍管理他的生活。他們的爸爸媽媽不想讓孩子在情感上離開家,對待孩子太有善、有愛心了,以至于成年的孩子與其他成年人的關系可能會不太正常。 5 兩個人不設法解決彼此的沖突,去另外再拉一個人進來要袒護某一方,這叫做“三角關系”。這之所以成為一個界線問題,是沖突與第三者根本無關,他只是被用來暫時安撫雙方,或成為那兩個害怕正視問題者的擋箭牌。當父或母與一子女,或父母彼此有沖突,家庭成員之一就會打電話找另一個家庭成員,談論與批評第三個家庭成員。這些深具破壞性的舊習慣,使得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更不好。 6 有些人的父母一直停留在幼稚與不負責任的模式,他們的孩子很早就繼承了要照顧父母的責任。這些孩子長大后很難與不負責任的父母之間設立界線。身為子女,必須決定什么是他們可以給父母的,有什么事他們根本給不起的。給予是好的,但必須是自己的能力、情況,量力而為。 與家庭界線問題的解答 認出癥狀 審視自己生活的情形,看看你與父母或手足之間這些問題出在哪里?你到底在哪里失去了你所有物的主控權?
認出沖突 你觸發哪些界線定律了?你搞三角關系嗎?你是對你的父母或手足負責,還是為他們擔負起責任了?
認出引發沖突的那些需要 當你無緣無故做出反常的行為,往往是你嘗試要補足你原本家庭未能給予你的一些基本需要。你仍有被疼愛、被贊許、被接受的需要。嘗試面對這些不足。
接受良善 單單明了自己的需要還不夠,你必須讓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先謙卑下來,向良好健全的支持系統伸出雙手,接受好的影響。學習對愛有響應,而且接受愛,即使剛開始表現得很笨拙。 滕老師說了一個來訪者的例子。這個來訪者從小生活在缺愛的環境里。在幾次心理咨詢后,她慢慢發現,不是她的身邊沒有愛,而是她沒有發現愛。因為沒有被愛過,當被愛時,就像逃跑。而在解除了自我的防御,學習接受別人的愛時,才感到自己是這樣的珍貴。因此,對愛有一個回想,能夠幫助我們重塑自我價值感。 學習界線的技巧 對外說不——設法避免一些有害的狀況。 赦免傷害你的人——沒有比寬恕更能澄清界線問題了。松開傷害你的人,你才能獲得自由。
響應,不要反應——當你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影響而反應時,請暫時離開,先把對自己的主動權拿回來。當你保有自己的界線后,選擇最好的方式去響應對方。你若受到對方的影響反應,是他們擁有控制權;如果你選擇響應,是你擁有控制權
在自由與責任中學習愛——界線不是要停止愛人,正好相反,是你得到自由而能夠去愛。你需要這些來幫你做正確的選擇。 本文部分內容摘選自《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 |
|
來自: 咨詢師曹麗君 > 《兒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