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必須弛張有度,切忌墨守不變,屬于傷寒燥實內結、溫病熱入氣分的大便秘結,王道無功,非承氣急下不可。 劉夢蝶 (南京市鼓樓區華僑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0005) 肺脾氣虛而致便秘,其便質尚軟,每因虛坐怒責而重傷其正,深為所苦。臨床常見于素體羸弱病后及高年,小兒等患者,余嘗以補中益氣湯求效者甚鮮。究其因,主要是方中白術用量之不足。有一八旬老翁,患習慣性便秘二十載,一周或旬日一次,深為其苦。大便怒責,汗出氣短。常藉果導片、麻仁丸、開塞露求通。余嘗以補中益氣湯效果不著,白術用15g,復診增參、芪量反胸悶食減。改生白術70g益氣健脾助運;以枳殼易陳皮,下氣散結而無壅氣之弊。五劑畢,得大便許多,精神為之一振。此后合補中益氣丸間隔服用,從此無后顧之憂。'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的變化'。信由是夫。 三 脾腎陽虛 蓯蓉 菟絲輔助 便秘屬實熱者固多,然臨床所見因虛寒者實不少。火熱灼爍津液,腸道干涸,猶河中無水而舟停;然陽虛寒滯,江川冰封,舟亦不行。古方溫脾湯、半硫丸已開先河。真正用于臨床者懼峻猛傷之弊,視麻仁丸、果導片為穩妥,實深受其害而不覺;諸如慢支、慢性胃炎、盆腔炎、慢性闌尾炎,疊進消炎抗菌之中西藥,損胃傷脾,病未愈而陽益虛,胃納減且便益堅。蓋此輩患者,脾腎陽氣已虛,進而精血亦傷。溫脾湯、半硫丸似有溫燥之嫌。正如謝映廬所言:'治療大便不通,僅用大黃、巴霜之藥,奚難之有? 陰氣凝結,則有開冰解凍之法'。關鍵在于溫脾腎之陽為主,兼益下焦精血,舍白術、蓯蓉、菟絲而求其誰?如治姚某,女,患盆腔炎五載,醫以抗菌消炎之中西藥,仍臍腹痛,腰痠,帶多夾血,尿頻、畏寒低熱。反增胃痞納遜,便干如栗,一周方解,證情復雜,總緣脾腎陽虛,寒凝瘀滯,兼有精血不足,先予開冰解凍,再商其余。制附子10g、生白術80g、干姜5g、蓯蓉20g、菟絲15g、當歸10g、枳實10g、桃仁10g。五劑盡,大便解。后以湯、丸、膏劑相繼進治半載而瘥。 小結: 中藥臨床的使用量,是歷代醫家通過反復實踐。驗證的結果。在治療疑難痼疾,急重危病方面必須有所突破。試觀仲景之炙甘草湯用甘草、地黃;當歸四逆湯中用細辛,及至張景岳之用熟地,皆有新意。究其便秘原因頗多,所涉臟器不一,但關鍵在于白術味苦而甘,脾胃腸府。治脾胃之藥眾多,然首推白術,《本草求真》言:'白術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 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膩滯'。由此可見,生白術性質溫和、平穩。又至于同一藥物因為劑量的不同而具有雙向作用,例以柴胡、升麻、芍藥、大黃等皆有藥理研究和臨床實驗結果,已經形成共識。白術的常規劑量用于虛脹泄瀉,而超大劑量治療便秘是否也具有雙向作用,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當然,在治療便秘時的白術劑量,應當結合病因、體質、兼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血虛陰虧者量偏小,陽虛氣弱、濕阻氣滯者量偏大。在治療慢性病過程中劑量宜逐漸增加,中病即可,減量緩圖。必須弛張有度,切忌墨守不變,屬于傷寒燥實內結、溫病熱入氣分的大便秘結,王道無功,非承氣急下不可。另外,適當配伍,可以增加療效。 |
|
來自: 一路向北nvptw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