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對使用語言這件事情有過質疑?是否覺得過多的話語都顯得累贅?因為說得再多,卻彷似什么也沒說過。所以,你是否偶爾冒出“人生本該無聲勝有聲”之念?可是,我們又偏偏最需要聆聽話語,無論是自己說的話,還是別人說的話。然后再來添補我們自身,獲得與這個世界的聯系,以及對它的深情。 有時候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吵雜,吵雜到不知道該聽進什么或到底聽到了什么,只想靜靜的一個人,靜靜的……靜靜的……有時候覺得人與人相處,說再多的話好像都無用似的,關系似乎不會變得更好,但也不會變得更壞,除非你講了難聽話,破壞了關系。曾與友人有過共識:倘若相處的氛圍是自在、輕松又舒服,那么是絕對不會因為沉默而感覺尷尬的。而且,過多的語言都只是添加更好的關系。所以,相處時都不說話又何妨。當然,這是一種很美好很美好的情況。 很多時候,語言無法確切捕捉所感所思所覺,有時候,甚至還得視情況而再三修飾,或是尋找較緩和的替代詞匯,以免掀起波瀾,但又能承載思想,傳遞意涵。有時候,與人對答,最簡單的言語,卻能釀造出沸騰感受,讓人不顧一切地直截行動,而非僅僅圈限于感受心緒的增長又消逝。這類能震撼人心的話語,是會讓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的。當然,還有一種話語是能引發人不斷追思,不斷酌想,就這樣慢慢地……慢慢地醞釀出許許多多的感觸…… 在回憶他人話語之間,發現:我們沒有辦法真真切切地貼合某個人的生命情境與心境,更難做到完完全全的同理他人的心情與想法,因為那種絕對的距離,才會讓我們出現性格的癲狂不同、情緒的脈絡不同、思想的復雜程度不同…… 于是,才會在對話之間,發現了我們自己。發現我們應當要成長的部分,還有發現原來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溫度…… 列舉四例 一、 A:看得出來你很疼這個小孩! B:對,所以光是回想,光是口頭講講,我就已經熱淚盈眶了。 二、 A:如果覺得焦慮就講出來吧! B:之前覺得很焦慮,可是,說著說著,卻又發現我的焦慮比較沒有那么焦慮了。 三、 A:你這樣想,很善良。 B:不是善良,只是想讓自己好過一點。 四、 A:不喜歡就避開。 B:可是總覺得還是得靠近,說點什么,不然我就永遠避開了。 隨意與他人說說聊聊,有時竟引發了感覺引發了思索無限,甚至還造成多年的回憶。從他人的話語中,我們探看到了對方的真意與內心,探看到了,對他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什么事會讓他在意與牽掛。有時候,在對方訴說的那一瞬間,我們會看見另外一個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太認識的自己。透過對比,我們才能學習成長與跨越…… 總而言之,運用語言,真的是一件既簡單又復雜又深奧又暢快的事情! |
|
來自: thchen0103 > 《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