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保(1752-1824) 字冶亭,一字鐵卿,號梅庵,舊譜為覺羅氏,后改為棟鄂氏,滿洲正黃旗人。出身于世代作武將的家庭,父親誠泰曾任甘肅鎮海營參將、陜西郭木協副總兵、直隸泰寧鎮總業等職。鐵保10歲開始延師讀書,16歲入國子監繼續求學。少年時代,面對父親提出的日后愿意習武還是習文的問題,他明確地表示了愿意習文,“專攻舉業以求一當”。果然,他19中了舉人,21歲即成了進士。當年進入吏部任職,道光元年致仕,歷經近五十年宦海沉浮,最高時官居一品,退休時僅為三品銜。《清史稿·鐵保傳》中稱:鐵保居官為人慷慨論事,高宗(指乾隆皇帝)謂其有大臣風;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現,倨傲,意為愛憎。他做事敢作敢當,率意天真,每每替部下承擔責任。 擅詩,少時即與百齡、法式善稱三才子。工書畫,楷書宗法顏真卿,行草書宗法二王、懷素、孫過庭,時人謂其書與劉墉、翁方綱、成親王永瑆并駕,為“乾隆四大家”之一。嘗刻《惟清齋帖》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齋全集》、《白山詩介》、《淮上題襟》等書。 鐵保《行草臨王帖》冊,五開,紙本行草書,16.3×26.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冊臨晉代王廙、王洽、王獻之諸帖,計五開七帖(《行草臨王帖》冊釋文)。末開自識:“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閉門作書亦復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懸懸,鐵保識。”左鈐“鐵保私印”、“宮保尚書”印二方。首鈐“平生珍賞”印。首末開分鈐“幼農”、“格平讀過”、“傳賢子孫”等鑒藏印十方。未見著錄。 “丙寅”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作者時年54歲,屬其中年時期書法作品。 此冊書法運筆精熟,雖為臨帖之作,但無澀滯之感,可見書家對摹寫對象極為熟悉。鐵保書法長于摹古,尤其對王氏一門書法精研不輟,時人謂其“臨池之工,天下莫及”,由此亦可想見其書法特色。 1.王廙帖:二月十六日,得書知爾,復甚差耳。姑意如何也,復遠及。王廙再拜。 頃災雨晴,便大熱,得書,再行。
5.王獻之《節過歲終帖》:獻之白,節過歲終,眾感纏心。伏惟同之。奉月初告,承極不平復。頭眼半體疹恒惡。兄告說,姊故殊黃瘦,憂馳可言。寒切。不審尊體復何如,眠食轉進不,氣力漸復先耳。遲復旨告,獻之故爾。獻之。
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閉門作書亦復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懸懸,鐵保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