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君子之道述議之四(游藝篇)

     愛雅閣 2018-02-18

    議:

    不明心性,難明君子之道;空談心性,也非君子之道。道德與仁義,皆須從所做之事中體現,不能只在紙上空談。當“政治”從“正己正人以使國泰民阿”轉變為“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現代漢語詞典》語)之后,尤其是在清代“文字獄”、清末的“莫談國事”、在“文革”之后,因為“政治”中的“正”被淡化,所以,很多人開始有意無意地遠離“政治”,很多搞學術研究的學者盡力避免把“學術”與“政治”直接聯系在一起,更反對使“文學”、“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庸”,尤其是在西方科學基礎上產生的那種極力避免信仰和情感參與的“學術研究”成為中國的學術規范之后,即使對儒學也是把圣人君子之道當做“研究對象”而無信仰、無足夠的尊敬,即使“研究”的是“心性”,也不是去用自己之心體悟圣人之心,不是去探起以自己本性貫通天地萬物之性,遑論成圣絕不可能,就是要成為君子也不可能,甚至可能成為危害圣賢君子之道的偽君子。

    “學”是學著去“行”,“行”是行其所“學”,“學”與“行”都是終生之事,也都是“以仁為己任”之事。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則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詩則必伸紙執筆,操觥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亦即是行矣。篤合敦實篤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爾,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即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脫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以求發其實而言謂之行。”(《傳習錄》,第42頁)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道外無事,事外無道”,“道在宇宙間,何嘗有病,但人自有病。千古圣賢,只去得人病,如何增損得道?”(《象山語錄》第1頁)人當然要生存,每人之時、事、位的不同是必然的,弘道之舉就在每人的時、事、位中體現,就在一言一行之中體現。學習禮樂之文,是要學習圣賢君子之道,學習射御書數以及一切技能,其最終目的都應該是貫徹道德仁義,因此,君子不拘泥于任何外在的禮樂形式,不固執于任何技能技藝,不計較自己所處的時、事、位,畢竟君子在任何時間、任何事情、任何地位上都可以行孝悌仁義。孔子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大戴禮記·憎子大孝》)

    述:

    至圣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系辭上傳》)

    議:

    言行善不善,在于其一發心一動念之時;發心動念善不善,在于“慎獨”的修養。《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合,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什么叫做“慎獨”?《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可見“慎獨”的重要。人人都應該注重“慎獨”的修養,要學習君子之道更應該如此。君子的一言一行,國家每一個政令的決定,都應該從善心善念出發。君子以及從政者在處理任何事務的時候,也都應該從善心善念出發。比如,要解決廉政問題,要解決金融危機問題,都應該首先考慮是否符合仁義原則,具體說來,也就是要考慮是否符合百姓、國家、人類、萬物、天地的利益,不應為了局部、短期的利益而造成對大局、長遠的危害。

    現在都在講的是,在人與人之間,在家庭與家庭之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這沒有錯,但是,信任由誰開始?由自己開始。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本心而論,“以怨報德”,雖然天下會出現,但卻是人人所不齒的方式;“以德報德”,是人人都會贊同的。“以怨報怨”是經常可見的錯誤方式,因為它只能“怨怨相報”卻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以直報怨”才是君子“報怨”的方式,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對其他國家能夠“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必然贏得世人的尊重,從而使各國之間互相尊重。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莫或語。二人通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系辭上傳》)

    述:

    亞圣曰:“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仁不仁,唯在己心,何以為讓?當其時,在其位,盡心盡力而已。《中庸》曰:“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圣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議:

    君子行仁,不是要選擇時間、空間去行,而是隨時隨地盡心盡力。外在事物是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面對任何事物時都由仁心去看待、對待;我們是出生在堯舜時代還是桀紂時代,不是由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但是,無論生活在什么時代,都需要由仁心去行;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外國,在城市還是農村,這都不是什么問題,在什么國家、地方都可以由仁心去行。不必怨恨自己生不逢時,不必埋怨所處的地位,不必抱怨他人仁不仁,因為仁在我們自己心中,因為“以仁為己任”不是對他人的要求而是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中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亡國”與“亡天下”不同,身為君臣,就應當擔當起“保國”的責任;身為匹夫匹婦而學君子之道,就應當擔當起“保天下”的責任。何以“保國”?用“仁德”。《周易》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系辭下傳》)何以“保天下”?用“仁德”。仁行于己則心安,仁行于家則家和,仁行于國則國寧,仁行于天下則天下平。

    述:

    《大學》曰:“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君子可以為君,可以為臣,可以為子,可以為父,可以為友;君子可以為士,可以為農,可以為工,可以為商。其職其位可變,其仁心不可變。

    議:

    君、臣、父、子、友,雖然都是從相互關系而來,但是,在道德仁義方面,都不是從相互關系上來說,而是從個人所在之位來說。推而廣之,男、女、夫、婦、兄、弟、姐、妹無不如此。每人有每人之職之位,其人守其位分、盡其職責則為天下添一分正氣;其人失其位分、瀆其職責則為天下添一分邪氣。士農工商,所行不違仁義則仁義在其中。學君子之道者,士能守仁義而行則為儒士,農能守仁義而行則為儒農,工能守仁義而行則為儒工,商能守仁義而行則為儒商,學之與兵能守仁義而行則為儒生、儒兵,因此,不必單列出一個儒商的名目。君假仁而謀利,不可謂之行仁政;臣以權謀私而不仁民,不可謂之敬其責;子以個人好惡利害加之于父母,不可謂之孝;父母為個人好惡利害待子女,不可謂之慈;友囿于個人好惡利害而待人,不可謂之信。

    士農工商,四者以士為首,國泰民安,儒教復興,無士不辦。然而,現在以“工農兵學商”取代了“士農工商”的提法,“士”完全被否定了;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實際上是把“士農工商”的順序顛倒為“商工農學”了。工商在前,意味著“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化”,由此又造成了“形而下”的“器”取代“形而上”的“道”,再進一步造成信仰的迷失、道德的滑坡、教育的方向錯誤。因此,“士道”是極為重要之事。蔣慶先生說:“依儒家,人民通過圣賢教化可以提高道德而成為道德的主體,但人民永遠不能成為政治的主體。儒家主張的理想政治是‘圣賢政治’,‘圣賢’是政治的主體,理想的‘圣賢政治’落實到歷史現實中形成‘士人政治’,‘士人’是政治主體。故儒家不主張‘所有人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因而不主張統治權向所有人開放。而是主張統治權只向‘圣賢’與‘士人’開放,因‘圣賢’在歷史現實中屬理想形態可遇而不可求,故統治權在歷史現實中具體制度化后只向‘士人’開放。此‘士人’當然是具有儒家神圣信仰與治國才能的‘士大夫’,而不是現在有學歷有文憑的世俗知識分子。”(《儒家社會與道統復興》,第5頁)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論語·子張》)“士”從哪幾個方面去修養自己?第一是“見危致命”。“見危”不能不救,否則便是背離仁義之心。在見到國家和他人危難之際,士的心中所存的只是救人于危難之中,而不是考慮是否會因此而失去生命。執政者不能以“勇于獻身”、“不怕死”相號召,更不能為了保全某個團體或個人的利益而以此相號召,因為這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而不是行政命令問題。第二是“見得思義”。見得之時,如果沒有道義作為前提,就會像禽獸一樣;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不顧禮義廉恥,更沒有道德修養。第三是“祭思敬”。祭祀,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否則便是自欺欺人。祭祀,不是為了求得祖先和神靈的保佑,而是為了表達對祖先和神靈的敬意。祭祀,不是向祖先和神靈獻媚,而是要使自己的心態和言行更加謹慎。如果我們參加祭祀,卻沒有恭敬之心,是要欺騙誰呢?尤其是執政者,一旦在祭祀時無誠敬之心,那么,就是在率領天下走向虛偽欺詐。第四是“喪思哀”。失去親人,哀痛發自內心,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用心去想。當參加別人的喪禮或者遇到別人有喪禮的時候,推己及人,就要想一想自己應該怎么對待了。

    述:

    君子修身以正己,言行以正人。故曰“政者正也。”(《論語·顏淵》)《大學》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書·周書·君陳》)至圣曰“是亦為政”。(《論語·為政》)君子終生無非為政。

    議:

    有“士人”之志,無論是否入仕,都要以仁自守,以禮自節,以義而行,如此方可“為政”。“正”是“政”的前提,“正”是“修身”的結果。所以,《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學》中的“正心”如何達成?《中庸》開端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便是其所以然。自己修道而成“教”,成“教”必須明“道”,明“道”必須知“性”,知“性”來自“正心”。能“正心”,才能不為情感、得失、生死所動。不為情感、得失、生死所動,才能在“為政”之時不為外事外物而放棄其“正”。因此,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士君子不因違背道義的取悅而違背道義,進一步說,也必然會因為道義而不以得失生死為患。要使君子之風行于天下,就要培養君子,就要任賢、敬賢。若以個人私利、群體私利而用賢,則不僅賢者不會甘于為其所用,而且無異于倡導虛偽、私利,終將害己害人。

    述:

    至圣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生于堯舜之世,抑或生于桀紂之世,非我可得以擇也,而志道據德依仁無可改易。

    議:

    邦有道,則民可安;邦無道,則民遭涂炭。因此,君子守道,所以安民。君子,在國家昏亂之時,致力于使國家重新安定下來;在六親不和之時,致力于使六親復歸于和睦;在大偽已出之時,致力于使人間恢復真誠;在大道已裂之時,致力于使天下再從真誠的仁義回歸于大道。士君子所守的是道義,因此,如果君長所行符合道義,士君子為道義而“致命”;如果君長所行不符合道義,“三諫”而君長不從則士君子“去之”。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君主所行違背道義卻要求他人為之殉身,是無道昏君,甚至是獨夫民賊。有所不同的是,《孟子》記載:“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后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萬章下》)

    道是否可行于國家天下,非自己所能決定。四時有陰陽消長之實,月有陰晴圓缺,國家有盛衰亂興。“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周易·坤·文言傳》)僅從陽的角度來說,所謂陰陽消長也是陽的生息循環,春夏陽氣發舒而起作用,草木因此生長繁茂,秋冬陽氣斂藏而休息,草木因此休歇以待再生。因此,在邦有道之時,好比春夏,君子當有所作為以安民平天下;在邦無道之時,好比秋冬,君子退居修養而待時。君子“用之則行”是行其道,“舍之則藏”是守其道。若邦無道而不守道,好比冬季不留根與種,將使生機永遠斷絕;若邦有道而不行道,好比雖有根與種而不耕種生長,將使秋冬受饑餓寒冷之患。如今是華夏文化復興之初春,正是耕田播種之時。修養君子之道,以期內圣;畫出王道政治藍圖,以期外王。若急于求成,好比春行夏秋之令;若無所作為,好比春夏行秋冬之事。

    述:

    至圣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此謂君子非無磨難挫折,遇磨難挫折而不改其志、不棄其禮者也。亞圣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議:

    君子必須“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能“獨醒”才能“不及亂”而且仍能明辨是非,才能使“皆醉”的眾人不至于危及生命。君子不會因為有德就事事順利,也會像其他人一樣有窮通壽夭,君子與眾人不同的是,無論窮通壽夭都能“不改其樂”,都能堅守道義。《書·舜典》說,因為舜能“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于是“乃命以位”;因為能“慎徽五典,五典克從”,于是“納于百揆”;因為能“百揆時敘”,于是“賓于四門”;因為“四門穆穆”,于是“納于大麓”;因為“烈風雷雨弗迷”,于是三載而“陟帝位”;之后能行教化、懲罪人,于是“天下咸服”。若無仁德,難以“天下咸服”;若不能字大麓的烈風雷雨中迷失自己,亦不能“天下咸服”。

    何以對士君子的要求如此之高?因為士君子是道德的表率,是家庭、國家、人類的希望,因此,其責任關系到天下的正義,家國民族的安危。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這是“大丈夫”的修養過程。“大丈夫”是頂天立地的人,猶如《周易》中所說的“大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乾·文言傳》)所以,大丈夫雖生于天地之間,但貫通天地人之道,在人間行道義。

    述:

    《孟子》首言義利之辨。君子之于己也,不以生害義,而舍生取義。至圣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經·大雅·烝民》)君子之于國也,不以利為利,而以義為利也。

    議:

    馬一浮先生說:“儒者立志,須是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默然不說聲如雷》,第8頁)君子立身于天下,為道義而立身。因此,無論是個人之事,還是國家社會之事,都需要先有道義。“義利之辨”要區別的是“義利”以何為先的問題。有義必然有利在其中,因此,君子不言利而利在義中。一旦“尚利”,即使滿口仁義,恐怕也會是假仁假義。因此,義利之辨不可不明。固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都是“經”,但是,君子又須仁智兩全,仁以行義,智以成義。所以,君子在仁義面前不懼死,但也不送死,此即“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為仁,哲為智,有仁則可以守經,有智則可以行權。“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九月)

    歷史與現實總是難以完美,百年歷史,造成許多混亂、顛倒、錯誤,但是,遂事難諫,現實可望。孟子說:“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孟子·公孫丑下》)華夏文化上下五千年,繼往圣之絕學的責任在我們肩上,如果堅持百年的錯誤而不知改,還要“從為之辭”,是文過飾非,錯上加錯。如此,何如更之而使“民皆仰之”。朱子說:“過而能改,餓復于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矣。”(《四書章句集注》,第167頁)

    述:

    游于藝,必先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至圣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論語·里仁》)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議:

    君子有道德仁而后言藝,則道德仁在藝中。若因善小而不為,而因惡小而為之,則無由成仁。學習圣賢君子之道很難,一念不仁即違背圣賢君子之道;學習圣賢君子之道很容易,一念之仁即近圣賢君子之道一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最怕的是人自己畫地為牢而不思進取。自暴自棄者,一暴十寒者,必然難承大任。能“志于仁”、“志于道”,則能漸進于君子圣賢;君子漸多,君子之風遍行天下之時,也是華夏文化復興之時,是國家民族、人類社會、天地萬物的希望之所在。君子之志在于行仁合道,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而聽天命。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八章)圣賢君子之道在于使國家避免昏亂,“忠”必求誠心而合禮;使六親能和睦,孝慈必求真誠而無偽;不避智慧,但所倡導的是仁以行智,不炫耀智慧;雖倡導仁義,但必求發于真誠,志在復歸于道。大道行于天下之時,也就是王道仁政實現之日,是達致人的身心和諧、人與人和諧、家與家和諧、國與國和諧、人與天地萬物和諧之日。

    參考文獻:

    蔣慶:公羊學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

    王弼、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岳麓書社,1993年第1版。

    張爾岐:周易說略、老子說略,齊魯書社,1993年第1版。

    朱熹: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安慰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1版。

    蘇與: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第1版。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

    馬一浮:默然不說聲如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1版。

    范瑞平主編:儒家社會與道統復興——與蔣慶對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1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亚洲色在线V中文字幕| 国产97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亚洲爆乳WWW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 午夜av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伊人高潮影院|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亚洲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极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丰满少妇2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麦芽| 国内熟妇人妻色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 深夜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美女禁区a级全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内极度色诱视频网站| 三级三级三级A级全黄|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久久久久久伊人高潮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2022|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