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做好題,高考有驚喜! 【每日一練】旨在“輕松復習、以點帶面”,讓每個同學每一天有目的地擊破一個知識點。 林線是高緯度地區或高山,由于低溫(月平均氣溫最高在7℃以下)和風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線。下圖為我國局部區域高山林線海拔分布圖,讀圖完成1—2題。 1.F地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林線分布區的主要原因是 A.太陽輻射強度大 B.緯度低,氣溫高 C.受來自印度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濕氣流影響 D.高原地形阻擋來自北部的寒冷氣流 2.多條林線的走向在圖示東部區域發生折向變化,其首要影響因素是 A.河流與盛行風向 B.降水與土壤類型 C.地勢與山脈走向 D.氣溫與緯度位置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一、自然帶及其分布 不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導致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呈帶狀分布,構成自然帶。下圖為不同的氣候對應不同的自然帶類型。 二、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1.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1)山體所在緯度——相同高度的山體,緯度越低,自然帶譜越復雜。 (2)山體海拔——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越高,自然帶譜越復雜。 (3)山頂、山麓之間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譜越復雜。
2.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特點 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水熱狀況差異是基礎,如下圖所示: (1)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規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化規律。 (2)山麓的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該山體所在緯度和海拔高度有關,通常是緯度越低、山體海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4)同一自然帶:陽坡分布海拔高于陰坡;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山地陽坡自然帶數目多于陰坡自然帶數目。 四、非地帶性地域分異現象及成因
第37屆達喀爾汽車拉力賽于2015年1月5日從阿根廷的羅薩里奧發車,1月18日在智利第二大城市瓦爾帕萊索收車,途經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三國。讀2015年達喀爾拉力賽線路圖,回答1—2題。 1.有關賽程從玻利維亞進入智利時看到的沙丘景觀成因分析正確的是 A.水熱因素引起的山地垂直地帶性規律所致 B.熱量因素引起的緯度地帶性規律所致 C.水分因素引起的經度地帶性規律所致 D.洋流和地形因素引起的非地帶性現象 2.此次比賽途經三國,整個賽程中參賽選手先后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山地冰川、溫帶落葉闊葉林、熱帶荒漠 B.亞熱帶草原和沼澤、山地冰川、熱帶荒漠、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溫帶落葉闊葉林、山地冰川、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 D.溫帶落葉闊葉林、山地冰川、熱帶荒漠、熱帶雨林
下圖為某山地資料圖。讀圖回答3—4題。 3.據圖中信息判斷,下面有關該山地的正確敘述是 A.常年受東南信風控制 B.東坡積雪冰川帶范圍比西坡大 C.所在大陸東岸的洋流為寒流 D.西坡自然帶更豐富 4.根據氣溫和降水狀況判斷,在西坡山麓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帶是 A.常綠硬葉林帶 B.針葉林帶 C.常綠闊葉林帶 D.雨林帶 典型例題 【參考答案】1.C 2.C 【詳解詳析】 1.林線通常是指高海拔處樹木(針葉林)生長的上限。地處青藏高原的F地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林線分布區,說明F地的水熱條件適合樹木生長,主要是受南部的印度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濕氣流影響大,故選C。 2.圖示東部區域為橫斷山區,山川南北縱列,山脈的走向發生變化;同時這里也是地勢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地勢落差大,所以林線的走向發生折向變化,故選C。 鞏固練習 【參考答案】1.D 2.B 3.D 4.A 【詳解詳析】 1.從圖中可讀出從玻利維亞進入智利時看到的沙丘位于17°附近,根據地帶性規律應該是熱帶草原帶,但由于受秘魯寒流和山地的阻擋,該地形成了熱帶荒漠帶,屬于非地帶性現象,D正確。 2.根據圖中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可知,在出發時可看到亞熱帶草原景觀,翻越安第斯山時可看到沼澤、山地冰川,在智利境內可看到熱帶荒漠和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B正確。 3.讀圖,根據甲乙丙三地的降水量分析,丙地降水多,應該是迎風坡,甲降水少,應是背風坡,所以該地吹偏西風,A錯,東坡降水少,積雪冰川范圍要小,B錯;根據圖中資料的溫度,1月份溫度高,7月份溫度低,判斷圖示區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沒有中高緯度環流,所以圖示區域大陸東岸是暖流,C錯;根據山麓與山頂的溫度,可計算出山脈海拔,西坡降水多,自然帶可能更豐富。 4.讀圖,根據西坡的氣溫判斷,最冷月氣溫大于0度,該地應位于亞熱帶氣候區,植被可能是常綠硬葉林,落葉闊葉林是溫帶植被,針葉林是亞寒帶植被,雨林帶是熱帶植被。 如果你覺得“ 木子地理園 ”的內容不錯,請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