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003 世上一切問題,都將因眾人的智慧而破解。于是,有了「一問」。每周一問,用最專業的教育問題,問最專業的教育人。 -1- 特約嘉賓答問 ![]() 莊惠芬 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校長 當了25個年頭的老師,我自認是一個具有親和力的老師,而非一個嚴師,但許多學生都認為我是一個嚴師,因為我說到做到,言行一致,不讓任何人有僥幸心理;我也從來不對學生采用嚴苛的懲罰,但是學生卻總能自覺遵守規則和要求。 我認為規則在前,懲戒在后,重在合約,輕在懲罰。 首先要讓學生懂規則。要注重兩方面規則:隱規則,讓兒童自然接受班級公約,前規則,讓兒童應然體驗公民要求。 其次要讓學生一起定規則。要把握有形和無形兩個維度:基于尊重,自定有“形”規則;把握方式,建立無“形”規則。 第三是要讓學生共同守規則。自我的力量,發揮與生俱來的秩序感,集體的力量,關注不被忽略的大多數,師長的力量,做好潛移默化的引路人。 懲罰不是嚴厲或者嚴苛,而是在于學生是否心悅誠服、是否覺得合理合法合度;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堅持兒童生命成長的規律,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兒童將各種規則,化為心中自主的、自覺的、習慣性的良好行為,使我們的孩子,將來順利地融入社會。 -2- 教育人智慧眾籌 方永平(重慶市第十一中學) 嚴師出高徒里的“嚴”是嚴而有格,有一定的度。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有明確的規矩,誰違反,誰就得接受必要的懲戒,在不傷害其自尊心、不造成肉體損傷的前提下,在他們能承受的范圍內,讓他們進行自我反省。 比如,中學生寫千字左右的反思,小學生寫四五百字的事實陳述及原因說明,既讓他們付出了時間的代價,又在內心經受了自責的懲戒,從此對規則有敬畏心,不斷完善自己。沒有嚴格的規矩,就不會有好的風氣。只有好的風氣,才能孕育優秀的弟子。 趙家明(華中師范大學學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般來說,嚴師可以出高徒。但如何嚴,是有學問的。教師對學生的嚴,可能不僅僅是要求嚴格、表情嚴肅、語氣嚴厲,還包含了必要的、適當的處罰甚至懲罰。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嚴而有度。教育是慢的藝術,是靜待花開的科學。教師對學生的嚴,一定要把握分寸和尺度,在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快到臨界點時,一定要適可而止,切勿讓恨鐵不成鋼的急切之心演變成純粹的、粗暴的體罰,進而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二是嚴而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嚴,也要飽含真誠和愛意。即使是用戒尺打學生手心,也會重重地揚起,輕輕地落下。只要嚴而有愛,學生會因為感受到愛而接受嚴和處罰,或者會減弱對嚴和處罰的抵觸。 三是嚴而有勵。教師對學生嚴和處罰只是手段,鼓勵和激勵學生知錯就改、積極進取才是目的。對學生的嚴,可以是激將的話語,可以是罰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運動,還可以處罰學生完成具體挑戰性、難道較大的任務。這樣,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匿名老師 目前我們面臨的學生常常是溺愛過多,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乃至思維方式都以自我為中心。如何扭轉,必須依靠一些懲戒。 太過寬松的環境,對他們的糾正效率往往就不夠高。并不是說我們不愛學生,不給予民主。但是不能給得太多。 小學期間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塑造初期,他們不能夠像大人一樣去積極反思,自我認識并改正錯誤。對于懲戒的尺度,戒尺打手不反對,對于超過學生身體和心理范圍太多的懲戒不提倡,我覺得可以有適度罰站,適度皮肉之苦,但不是虐待。 曹春華(重慶巴南區惠民初級中學校) 個人以為,嚴師是指那種在以“愛學生”和“尊重學生”為前提,對學生的“行為”給出必要規則和要求的老師。這樣的“嚴師”教出來的“高徒”在對待事情時具備“有所必為,有所不為”的界限感,內心也會充滿了強大的力量,何愁不高出常人? 對學生的懲戒(罰),是否有必要?一看自己無意中把題目的“懲罰”變成了“懲戒”,立刻就察覺到,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懲”的目的不是為了“罰”,而是為了“戒”吧!適當的懲戒肯定是有必要的,不過前提依然是愛、尊重,當然不違背法律法規也是必須的! 至于尺度,對學生身心良好的成長有幫助,有一點強度他們又能夠承受,就是好尺度了吧。 總之,“嚴”和“懲”都達到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才有效果和意義!否則只會淪為為了分數的無意義高強度重復,和某些成年人無法管理自己不良情緒的宣泄口,那可就不是初衷嘍! 王新芳(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 我認為,教師是否對學生進行懲罰,要看學生犯的錯誤情況來定。如果孩子犯的錯誤很小,而且是首次犯錯,也沒有傷害到其他人,認錯的態度比較好,就可以不懲罰。如忘記帶作業本,衛生工作不認真,上課思想不集中等。這樣的錯誤,就以提醒和談話教育為主,如果屢教不改,則再想辦法督促,如尋求家長的配合,同學間互相監督,開展一些激勵性的比賽等幫助孩子糾正錯誤。 如果孩子犯的錯誤是惡意的,比較嚴重的,如破壞學校公物,偷同學的東西,辱罵打傷同學等,那么肯定是要懲罰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指出:“不懲罰的辦法只是對破壞分子有利,如果學校中沒有懲罰,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保障。”當然,懲罰應該本著善意的、尊重幫助孩子、不傷害孩子身心的原則,重在引導和解決問題,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 徐佳(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 我認為有必要,“嚴”的本質是對學生的關懷,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對于學生來說,自控力不夠,老師嚴格一點是有益無害的。但懲罰并不是變相體罰,教師的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嚴肅性。 例如:“剝奪”個別學生的學習權利,應是短暫的,獲得體驗即可。嚴格是老師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嚴格要求,在生活中的關懷溝通。 李巖峰(中山三鑫雙語學校) 嚴師出高徒是古訓,有它的道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認為,要能出高徒,關鍵在于尺度的把握。我覺得這里的“嚴”應該是一種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 另外也要分學生,有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那就需要很嚴格,但要找到對他最適合的一些方法;有的學生如果嚴格了,他反而會產生一種厭煩心理,也許會在老師的高要求下就放棄了,認為自己達不到這個程度。 老師教學生不能一味的嚴,既要根據學生年齡段,也要根據學生的性格。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找到有利于教學的手段。最關鍵的一點,嚴中有愛,一定要愛學生。 王佳哲(北大附屬嘉興實驗學校) 首先,“嚴師出高徒”這句俗話產生的背景是在十九世紀之前,工坊、私塾那樣師徒制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我們現在起源于普魯士的工業化教育。兩者的區別,一是學習過程的強制性,二是教師(師傅)權力的大小。 其次,這句話本意是“嚴格的師傅才能培養出手藝高強的徒弟”,嚴格與懲罰沒有必然聯系。 最后,教育的效果與師生雙方的關系直接相關,很多優秀的教育主張,如《正面管教》等,都反對懲罰(體罰)。在我看來,尺度在于雙方是否認同懲罰的必要性,只要有一方不認同,就無法達到教育效果。 李亦男(重慶市渝北區龍山小學校) 懲罰有著積極的矯正作用,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可能超出應有的限度,變成簡單粗暴的罰站、打手板等變相體罰。“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懲罰在方式的選擇上也不能偏離這一本質,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多一些有智慧、有溫度的懲罰方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機構曾在一次國際中小學師生聯歡活動中,針對兩名學生在考試當天遲到并撒謊的問題,要求老師們給出處理方法,來自各國的教師給出了不同見解,有聯系家長共同教育的,有體罰學生的,有通過宗教方式加以限制的,但唯獨以色列教師的處理方式深受學生喜愛——沒有貿然訓話和嚴厲批評,而是全面了解情況,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意識到錯誤,以理服人,潤物無聲。 其實,只要教師把握好懲罰的度,化簡單粗暴的體罰式懲罰為智慧溫情的教育影響力,使得懲罰不再是教師心理上的陰影和家校矛盾的導火索,那么人們也不會對這種教育方式抱有抵觸心理。 03 / 下期問題/ 面對未來教育,學校如何對教師進行發展性評價,推動課堂持續重構? 歡迎文末留言 期待您對下期問題的回答 ![]() 【劉老師教室】剛剛在搜狐知道發布了關于“用一個雞蛋餅換CAD課程”的精彩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