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山不僅有“五岳”,而且有“五鎮”。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了“四鎮”之說,但直到宋朝才加入“中鎮”,形成東鎮沂山(山東)、南鎮會稽山(浙江)、西鎮吳山(陜西)、北鎮醫巫閭山(遼寧)和中鎮霍山(山西)的五鎮說法。據《宋史》記載:“立春日祀東鎮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鎮會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鎮吳山于隴州;立冬祀北鎮醫巫閭山于定州,北鎮就北岳廟望祭;土王日祀中鎮霍山于晉州”,因北鎮一直沒在宋的版圖之內,遂只能“就北岳廟望祭”。
《周禮·職方氏》云:“東北曰幽州,其山鎮為醫巫閭”,所以醫巫閭山為中國北方之鎮山,以至歷代王朝不斷尊崇、加封。醫巫閭山隋代時期被封為“廣寧公”,遼、金封為“廣寧王”,元代加封“貞德廣寧王”,明初改封“北鎮醫巫閭山之神”。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醫巫閭山建山神祠,遼、金、元、明、清歷朝均有重修和擴建。自古游閭山者都要先到北鎮廟祭拜,故有先祭廟、后游山之說。如今北鎮廟位于北鎮城西二公里處,是中國五大鎮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鎮山廟,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現存建筑群保持著明清兩代的風格。
北鎮廟的建筑依山勢排列,由南向北層層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軸線上,氣勢相當雄偉。廟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樓式牌坊,兩旁各立有一石獅,石獅乃明代原物,而牌坊則是近年重修。
拾級而上,為歇山式三券洞山門,門額下中刻“北鎮廟”三字。進入山門、走過寬闊庭院、再登上二十級臺階為神馬殿,殿內塑有兩匹馬和兩個馬童,為山神行走時的坐騎及隨從。
過神馬殿,往北是一個高大的月臺,主要建筑都在月臺之上。從南向北依次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香殿和后殿。正殿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歇山式木結構建筑,前面的庭院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
殿內北部中央的神壇上供有一尊“北鎮山神”,東西兩側的墻壁上繪有明代開國元勛三十二人的畫像。
后殿是山神夫婦的內宅,規模僅次于正殿,殿內有山神夫婦及童男童女塑像。
更值得駐足觀看的是自元代以來的石碑,計有告祭碑、修廟碑記、題詠刻石等五十六通,其中元碑十二通、明碑十六通、清碑廿八通,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
醫巫閭山為陰山山系余脈,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四十五公里、寬十四公里,前文提及的青巖寺歪脖老母、遼代帝王陵墓群、崇興寺雙塔等都在閭山范圍之內。自北鎮廟繼續向西四公里,就是醫巫閭山的主景區。
山門左前方“醫巫閭山”四個大字是近代臨摹乾隆皇帝御筆的石刻,山門前的一對站獅是明代遼東總兵李成梁府第門前的舊物。
登山路相當不規整,是利用地形鋪了些石塊的清代舊路,雖然不容易走但野趣十足。
不久即見右邊有座寺廟,廟前有兩方四面都是一米寬的柱形石碑,建于清乾隆廿八年,上刻《重修大觀音閣記》及八千多修廟捐款者的姓名,故又被稱為“萬人碑”。
沿著寺廟左側線路繼續登山,很快來到一處被稱為“道隱谷”的地方,意思是德高望重之人在此隱居。這是一處東西長四十三米、南北寬十米的一個天然石洞,故俗稱“大石棚”,相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曾在此隱居讀書,如今棚內左側圍佛教廟殿、右側供奉的是胡二太爺和胡三太奶。
大石棚西側巖石上部,有明代石刻“醫閭佳勝”四字;旁邊巖石上還鑿有佛龕,內有一尊體態豐盈、雕工細致的石佛,被稱為“護山佛”。
繼續沿著相當原始的山路上行,有兩處摩崖石刻值得注意,一是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字,每字一米四見方;二是以明嘉靖丙戊狀元龔用卿所題“北鎮名山”為主的石刻群。之后山路收窄,高處僅容人獨自通過,故被稱為“南天門”。
過了南天門下行百米是片寬闊地帶,中間有棵高逾廿米、數圍四米的松樹,傳說為耶律倍親手所植,乾隆皇帝曾賜名為“云巢松”,當地亦俗稱為“萬年松”。
萬年松東側有突兀山峰,峰頂修有望臺,建于遼代,名為“白云關”,可遠望渤海,且內有奉祀觀音像的洞窟,故乾隆帝賜名為“望海寺”。
萬年松北側沿石階可至一小廟,原為“關帝廟”,傳為跟隨忽必烈二十余年的耶律楚材幼年發奮讀書之所,如今殿內為數尊耶律楚材的蠟像。
讀書堂旁為近年修建的碑廊,鑲嵌著后人臨摹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數百方碑刻和書帖,中間有路通峰頂,登臨絕頂舉目四望,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
從北鎮出發,先到北鎮祭山廟,再到主景區登山游覽,半天時間就夠了。如果是自駕車,可在一天時間內再加上北鎮市區的景點和三十公里外的青巖寺。當然這需要一定的體力,畢竟在一天之內要爬兩座山,每座山的登山和游覽時間都在兩個半小時以上。如果選擇節假日前往,建議早晨先去青巖寺以避開拜謁“歪脖老母”的大量人流,然后回到城區參觀崇興寺雙塔、鼓樓和李成梁牌坊,下午則先去北鎮廟,最后游覽醫巫閭山的主景區。這樣的一天很緊湊,也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