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市整合“書記市長信箱”、“政風熱線”、“12345政府服務熱線”、“書記市長網上直通車”等四個信息平臺,設立“民聲通”平臺。9月13日,市委書記陳靜在調研民聲通建設時指出:“要高度重視群眾反映的每一個問題,真心實意為群眾解難事、辦好事,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饋,讓平臺真正成為老百姓能說理辦事的地方。”11月12日,市委常委會第三次集體調研時又提出,用好“民聲通”平臺,把群眾訴求吸附在邳州,真正實現“上一個平臺、解萬家訴求”。 民聲是開放的智庫,民意是施政的指南。老百姓的問題有地方說,有部門落實解決,信訪矛盾才能逐步紓解。“民聲通”平臺的設立,搭建起群眾對市委市政府工作以及對黨員干部作風的監督平臺,暢通了群眾反映問題、表達訴求的“綠色通道”,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時刻在身邊”。“民聲通”平臺運行三個多月來,已累計受理各類訴求11283件,交辦7992件,轉辦763件,回復率達95.1%。市“民聲通”督察辦公室督察科科長許振禮說:“理清訴求事項的責任單位,精準督辦,促使群眾的訴求事項得到落實解決。” 百姓問政: 在紅臉出汗中問出真實效 作為“民聲通”平臺之一,我市首檔百姓問政電視直播節目《政風熱線》10月13日上線,構建起了政府、媒體和群眾面對面的公共對話空間,職能部門公開、零距離地直面百姓的“考問”和“質詢”,現場接受處理問題能力的考驗。先后有10家單位的一把手現場接受百姓問政。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劉軍感慨:“我感覺到這種形式真正讓我們職能部門紅紅臉、出出汗了,我們也看到我們在工作中還是存在這樣或者是那樣的薄弱環節。對于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我們要嚴厲打擊、絕不手軟,也請廣大觀眾放心。” 群眾反映的家庭診所非法營業問題,大運河裝飾城消防通道被堵死,無法就近上下樓問題,欄目曝光的美容院超出經營范圍進行微整容手術、小學附近衛生堪憂的小飯桌等非法經營行為,相關職能部門下線后迅速行動,予以解決。每期直播節目,平均接到熱線電話30余個,有的現場承諾解決,有的梳理統計轉相關部門落實。 作為“聽群眾說,向群眾講”的重要載體,《政風熱線》欄目面對訴求不回避、不扯皮,真誠與群眾溝通,切實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既是市委市政府和群眾溝通交流的“連心橋”,更是匯聚民意、服務群眾、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平臺。只有及時吸納民意,并把民意化作工作努力的方向,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匯聚更大更強的能量。 網絡問政: 線上溝通訴求 線下解決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問政、電話問政已逐漸成為百姓反映民情、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通道。書記市長網上直通車、書記市長信箱、12345政府服務熱線就是這樣的平臺。 東湖街道后沙溝社區黃劉莊居民在書記市長網上直通車反映村內一條排水溝被污染。“民聲通”平臺迅速跟進交辦,對接東湖街道等單位解決,不僅徹底整治了大溝,還對兩側環境進行了美化,百姓拍手稱快。 線上溝通訴求、線下解決問題、及時回復反饋,黨政一把手親自參與,相關部門通力配合,拉近了與網民的距離,促使了群眾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250省道邳州分洪段,剛修好的路又封閉了,給群眾出行帶來了不便,過往駕駛員致電12345政府服務熱線。“民聲通”平臺及時連線責任單位市公路管理站,給予解釋和答復。金帝廣場被個別人圍擋起來收費,市民吳先生通過熱線反映,市“民聲通”督察辦公室及時交辦相關單位,拆除了圍欄,取締了亂收費現象。 “民聲”通了 民生才能通 “民聲通”平臺打通了百姓與政府、部門的直接對話渠道、建立了嚴格的問題落實機制,在傾聽民意、化解民怨中,凝聚了民心、聚集了民力,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廣泛凝聚起邳州人共建邳州、邳州人共享邳州的強大合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是“民聲通”的主旨,它明晰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三個根本問題,彰顯的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詮釋的是公仆情懷,達到的是“開門、留人、順氣、化怨、解憂、凝心、聚力”的效果。在“民聲通”平臺,百姓解決了急事、難事,干部提高了服務水平和能力,社會實現了和諧穩定。如今,“民聲通”平臺已經成為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在推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凝聚起正能量,形成強大的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