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之后,一定要靜下來思考幾分鐘,你是不是更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在這里鬧吧,我走了!” “媽媽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 很多媽媽或爸爸都會捂著頭,大聲說:“我真的只是隨便說說”、“孩子是在太氣人了,我是口不擇言”、“我就是嚇唬嚇唬他”…… 但是要知道你的隨便一說、你的嚇唬一下,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多大的傷害嗎?膽小、自卑、不自信、嚴重缺乏安全感…… 你說話、吼叫時的這張臉,讓孩子陌生、害怕,進而產生聯想——媽媽不喜歡我,媽媽會不要我。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安全感,而且是好多好多、無窮多的安全感。然而,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在無意間破壞這種安全感。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在這里鬧吧,我走了!” “媽媽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 這樣的話,經常無意間就從父母的嘴里溜出來了,因為我們的上一代就是這樣教育、威脅我們的——而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孩子,都會有這樣隱隱的感覺: “只有我夠聽話,媽媽才會愛我。” 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那些孩子在幼兒園受到虐待時,會隱忍不發,除卻老師“長長的望遠鏡”的恐嚇,更多的時候,孩子會覺得:“是我做錯了。老師這樣懲罰我是應該的。如果我告訴了媽媽,媽媽也會不喜歡我。”家長對“虐童”往往后知后覺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而即使沒有受到虐待,這種在幼年時積累下來的“不安全感”也會在成長中如影隨形——比如有些人在學習或工作上非常拼命,卻缺乏主見,在生活中經常無意識討好對方,而且經常陷入焦慮和無助……TA們往往都有需要不斷討好的父母。 人的情感模式在3歲前就定型了。人在3歲時形成的情感模式,往往會攜帶一生。 一個在3歲前就被父母動輒威脅“不要你”、“不喜歡你”的孩子,不管以后多大,他的內心都會是一個焦慮的孩子,想要抓住身邊的人,對他們說: “求求你,看看我,收留我!” “我給你我所有的愛,用來交換你哪怕一點點的愛,好不好?” 當然,父母其實也都是在無條件愛著孩子的,只是一時半會兒被孩子的脾氣和自己的情緒沖昏了頭腦,才說出那樣絕情的話: “再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隨著育兒知識和觀念的更新換代,我們都知道了:不可以用醫生、老師、警察嚇唬孩子,否則孩子會不敢打針,不敢去幼兒園,遇到麻煩不敢跟警察求助。 但我們常常忘了,如果我們用“父母不愛你了”來嚇唬孩子,孩子也照樣不會信任父母。然而,父母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嗎?否則,茫茫大千世界,孩子還有誰可信任呢?所以那些沖動傷人的話,還是在脫口而出之前收起來吧。 畢竟孩子在最不可愛的時候,正是最需要愛的時候。在那樣的時候,在即使你腦子就要爆炸的時候,也請你不要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