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吳 亮 匯編 杭州人 元成宗大德十年 (公元1306年)。萬事之中,以忍為上,瑣事, 前則應挺身而出。有為民伸張正義,為國捐驅的偉 大精神。
先賢談忍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欲。” 《尚書》: 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
有容,德乃大。” 《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p>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又曰:“君子無所爭?!?/p> 又曰:“君子矜而不爭?!?/p> 曾子:“犯而不校。” 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 弱必勝強。好斗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 忍之為上。”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 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p> 荀子曰:“傷人之言,深于矛戟?!?/p> 藺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p> 晉王玠嘗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王安石論忍,‘莫大之禍,起于斯須之不忍?!?/p> 白居易曰:“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 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圣為 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于忍也。凡遇不 順之境者其法諸。” 白居易曰:“惡言不出于口,憤言不反出?!?/p> 虞世南曰:“ 王沂公嘗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盡 言忍受得事也。 程子(頤)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p>
韓魏公語錄曰:“欲成大節,不免小忍?!?/p>
《和靖語錄》:“人有憤爭者,和靖尹公曰: ‘莫大之禍,起于須臾不忍,不可不謹?!?/p>
省心子曰:“屈已者能處眾?!?/p>
又曰:“誠無悔,怒無怨,和無仇,忍無辱?!?/p>
陸放翁詩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期有頤。” 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 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p>
張文定公曰:“謹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孔旻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 事過心清涼?!?/p>
山谷(黃庭堅)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p>
東萊 先生詩云:“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 累輕。” 少陵詩曰:“忍過事堪者?!贝私郧杏谑吕?,為此大 法,非空言也。 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 是男兒。江東弟子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