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者的修持,就是以開放的心態,包容一切人、事、物。對錯、是非、好壞、善惡等二元分別,是煩惱和憤怒的根源,是偏離禪的內在因素。所以,在遵循社會現有制度的同時,在內心要予以徹底包容和超越。于是,本有的平靜、天然、和諧、慈悲和愛就顯現了!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天下平,心包容則世界圓滿!
漫說靜坐 一直在猶豫在本帖中介紹什么樣的靜坐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靜坐不僅僅是養生方法,還是修行方法。所以各家各派的方法比較多,有些還有自己的特殊要求。這里只介紹一位中醫推廣的靜坐方法,練起來方便、入手容易、要求不高,適合任何人,對于治病養生的功效卻是非凡。 另外,也可以當作一個修身的方法,這個靜坐方法是坐在椅子上,跟儒家的方法比較像,所以這個修身不用擔心跟什么出世法沾上邊,愿意的話,可以一邊靜坐一邊想自己的工作計劃,試一試,比平時腦袋好使多了:)所以可以作為也自己人生的助力。 有句話叫“閉目養神",中國的文字詞語之妙,真是難以想象。對普通人來講,眼睛睜開時,就是神氣四耗時。而閉上眼睛,就切斷了這個外耗的窗口。所以如果閉目靜坐,會是非常好的休息養神方式。當然,最好什么都不想,最好持續的時間長一點,最好每天都能靜坐一會。 古代儒家的知識分子,修身的一課就是靜坐,現在大家只懂得儒家有四書五經,不知道儒家也是實修者,即使是理學大家,其修身的基本方法就是靜坐,并且是終身堅持。 現代人的神耗,我們想一想,是不是很原始很自然的一些東西已經很難吸引現代人了呢。現代化的聲光色影,都是要想方設法吸引現代人的注意力,因為現代人的注意力太容易轉移了。從博客到微博的火爆,全民都陷入一種碎片化的信息提取與存儲方式,現代的小孩子,已經很難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去讀完一本書了。唉。 現代的中醫,有時按古醫書開經方,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現代人的病因,往往要復雜的多。 定住了,就生智慧。四書里的《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佛教的修行講究戒、定、慧,即常說的"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這個定不是呆定,是一種活潑潑的感覺。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中醫在耗脈時,其實那些松、緊、弦、滑這些概念性的定義;真正心靜下來,忘我的定住,就會感知到病人的一周氣流,哪里快、哪里慢、哪里有滯,之類的。這個境界需要修煉,需要悟。 心中并不為外境所動,應該是心不隨著外境所轉。有點類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境界。就是外界再變幻,你的內心并不隨著發生貪愛、嗔恨、癡迷等。前幾天看報紙上一篇雜文,講到孔子有段時間非常困窘,都到了餓肚子的地步。他還是在那彈琴。連他兩個最忠誠的弟子都看不過去了,去問他怎么還能彈琴。孔子答,人生有琴彈,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這就是圣人,圣人不是能把逆境變為順境,而是他的心里,根本沒有順逆的分別心。他看待這一切都會順其自然的、敞開胸情的接受,所以他就沒有煩惱。這才是修行的目標,而不是要把自己修行成一個什么都沒感覺的木頭。 所以傳統文化不是光看書就可以,真的修一修,就會明白語言和邏輯的局限性之大,如果不能突破,就永遠不能接近世界的本質。當然,如果回到養生,任何外力治療的方法也是有其局限性,上面已經說的很多了。沒有比通過養生功調動自身能量之外更好的方法。要慢慢地找到那種,心定下來,與道在一起的感覺。忽然就悟了。 |
|
來自: conscience648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