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過了兩個多月,很多人已經立下了新年的flag。回憶一下去年flag上的豪言,要讀100本書,都完成了嗎? 那么2018年了,你是不是又豪言壯志地給自己立了很多flag,今年你又要讀多少本書呢? 我們先看看馬云爸爸的2018年的flag。 一位阿里員工在內網發帖念叨,馬總很就沒發帖十分想念,此帖一出,立馬就熱鬧了,眾同學紛紛表示有同感。而這時候馬老師居然出現了,并表示在憋大招,看樣子馬老師也是學會了暗中觀察。 第二天,馬云爸爸就發帖立flag,表示2018年的主題是運動、藝術和讀書,而且是讀100本書!這個flag是不是很熟悉,或許今年的你也有立過這個flag。 那這里我們就要說說,一年讀100本書,我們應該怎樣來實現這個目標。 首先,我們來計算一下,一年100本書,約等于一周2本書。是不是覺得這個目標定的有點遠大了,至少曾經的Book姐讀一本書要花很久的時間,而且讀過了也記不得書里的內容,有時候記住了也表達不出來書中講了哪些內容,即使表達出來了也是邏輯混亂。而讀書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沒有讀書的習慣,就沒辦法超越時間和空間與一些牛人進行社交。 所以,快速閱讀并且有效的輸出,成了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里,非常重要的必備技能。 一、為什么我們要快讀閱讀? 快讀閱讀首先能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 有很多人說,閱讀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也許讀小說,讀散文,讀一些虛構類的文學作品會有這樣的感受,因為這些作品的特點都是沒有什么目的性,就像看電影一樣,遇到一個好片仔細品味當然是一種享受了。 但是,我們的閱讀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是為了學習一定的知識、理論或者經驗。因此,閱讀需要很強的主動性、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就像跑步一樣,只要跑起來,就會消耗比平時更多的能量,所以,我們不應該把閱讀的時間拖得過長。 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消費一本書的成本,不僅僅是買書花掉的幾十塊錢,這當中花掉的時間才是最昂貴的成本,所以,如果想要閱讀一本書的收益最大化,就應該降低時間成本,快速找到一本書的最大價值點。 二、快讀閱讀應該擺正的三個心態 要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技巧只是一方面,心態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1、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 古語有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以及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能夠修身養性,這就很容易讓我們對書本產生敬畏感。覺得凡是寫進書里的內容都是有價值的。 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每一本書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作者既然置身于這個特定的社會大背景,就一定會受這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知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市面上大量的書,其實沒有他們包裝出來的那么有價值。對于非虛構類的暢銷書,可能80%的內容都是在堆積材料,20%的內容是作者的觀點和思考,而真正對你有用的,可能只有1%。 所以面對單個一本書,應該用輕松的心態,像比你年長的老朋友聊天一樣,化繁為簡,聽他說就好。 2、有的書只需要你速讀 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讀書慢,通常看上30頁要一天的時間,其實我想說的是,慢不是問題,有的書你就是要慢,其中伴隨著思考,伴隨著頓悟,伴隨著琢磨,伴隨著聯想,慢慢讀沒什么問題。 但是,有的書卻要快快讀完。比如包裝的很好,卻什么內容都沒有的書,快速翻完就可以了;一些老的經典書,雖然名氣大,但是作者討論的問題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已經過時了,就可以快速繞過。 所以,對于一些名氣大,但由于各種原因,營養有限或現實意義不大的書,你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看看它,但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 3、速讀是精讀前的一個環節 當你遇到一本好書,你決定要細細讀了,但在這之前,你還是要先快速瀏覽一遍。 什么樣的速度叫速讀呢? 之前美國總統肯尼迪據說是個速讀的高手,早上起來一杯咖啡的時間能夠讀完當天的報紙;還有一位速度高手安妮?瓊斯,連續6次獲得“世界速讀大賽的冠軍”,她能在47分鐘的時間里,讀完《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這本書,而且讀完后,能把故事的梗概都總結出來,這種水平相信大家都會羨慕,過目不忘;甚至是近期上映的電影《唐人街探案2》里的秦風,在監獄中和廣場上把靜態思考的方式動態地呈現出來,對看過的地圖過目不忘,還能3D還原出來。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視野范圍再寬,一眼掃過去能映入眼簾的東西也是有上限的,不可能一下就輸入幾千字。 那么,他們是怎么實現速讀的呢? 速讀,它的原理也不是說,單位時間內你能看多少字,而是單位時間內看的字更少,但是要抓住重點。 所以,一本書是可以像看電影一樣快進看完的,就像以前你閱讀是撒網捕魚,你可能想的是怎么把網做得越來越大,怎么一網下去能撈到更多的魚,現在你知道會速度的人都是用魚槍,一次就瞄準一條,但是瞄得那條是最大的。 三、能輸出才是有效閱讀 在快讀閱讀找到書本的關鍵信息之后,我們要進入第三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這個時候你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本書有沒有必要,或者說值不值得精讀。 那什么是有效閱讀呢?我認為有效閱讀就是能記住、能輸出,因為只有這樣,你讀過的東西才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而所謂的精讀,也是帶著輸出的想法進行的。 1、建立目標感 既然是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就不能像看小說一樣,由作者構建的故事情節帶著你走。你首先要考慮清楚,假設你待會兒要給別人講這本書寫了設呢么,哪些東西對你是有幫助的,哪些東西對你是有啟發的,哪些東西特別有意思,帶著這樣的目的去閱讀才能有效閱讀。 2、有效閱讀的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理解和互動。 理解和互動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完你認為好的部分之后,做筆記,寫讀書感想。 很多人都說,讀完了沒有感想,其實不會,讀完一段文字,至少你能感受到好或者不好,而這個好或不好就是感想,此時,你就與信息進行了輕微的互動。 那么,怎么才能夠進行深入的互動呢? 你可以停下來想想,這段文字哪里好,是信息新鮮,還是把你平時模糊的概念定義清楚了,或者給了你一個實用的方法或工具,以及這段話的結論是什么,給你過往的理解有什么沖突或者相似之處。 用這個方法積累下去,它就慢慢變成一種習慣,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起來,長期下去,新知和舊知之間的關系就會越來越緊密,調動起來也更加快速,你也會變成別人嚴重那種特別有想法有主見,能獨立思考的人。 如果能持續地做筆記,你就會發現你對信息變得很敏感,什么樣的信息你都能本能地來一次互動。 第二步,是記住和輸出。 輸出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寫作,一種是口語表達。 要鍛煉自己的輸出能力,要學會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難的事就是寫作,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用語言流暢地、邏輯清晰的呈現出來。 然后就是把邏輯結構完整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跟別人分享,在表達的時候不斷地構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反復地練習,才能從量變引起質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