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適應癥 1) 縫合創口到期拆線; 2) 創口出血、滲液、膿性分泌物多; 3) 敷料移動、脫落、污染, 或創口暴露、感染; 4) 創口有異物存留、引流物松動、或需要拔除; 5) 創口周圍或肢體水腫及引流不暢需要擴創者; 6) 體溫升高、需要排除局部感染、積液、積血等因素及處理創面者(手部創口、再植創面)
2) 禁忌癥 病人生命征不平穩或發生休克時;
◇外科拆線 1) 適應證 (1) 無菌手術切口,局部及全身無異常表現,已到拆線時間,切口愈合良好者。面頸部4~5日拆線,下腹部、會陰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關節處可延長一些,減張縫線14日方可拆線。 (2) 傷口術后有紅、腫、熱、痛等明顯感染者,應提前拆線。 2) 禁忌證 (1) 嚴重貧血、消瘦,輕度惡病質者; (2) 嚴重失水或水電解質紊亂尚未糾正者; (3) 老年患者及嬰幼兒; (4) 咳嗽沒有控制時,胸、腹部切口應延遲拆線。
換藥前準備 (一)病人準備 1.選擇適當體位 a) 暴露傷口充分,光線照明良好; b) 病人舒適、注意防涼保暖; c) 醫生操作方便; d) 注意保護隱私:會陰部及大面積創口宜用屏風隔開或單獨在室內換藥。 2.初步了解創口情況 a) 創口部位、類型、大小、深度、創面情況,是否無菌或化膿創口,有無引流物,以便準備適當敷料和用具,避免造成浪費或臨時忙亂; b) 無菌創口換藥到無菌室進行,感染創口在普通換藥室內進行。 3.防止交叉感染 a) 換藥前半小時室內不作打掃; b) 關窗、關風扇減少交叉感染。 (二)醫師準備 a) 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 b) 修剪指甲; c) 操作前清潔洗手,對化膿創口換藥后須重新洗手,再繼續換藥。
(三)物品準備 a) 換藥車一輛鋪無菌單、換藥碗2只,1只盛無菌敷料,1只盛灑精棉球、鹽水棉球、引流物。鑷子2把,1把作清潔創口周圍皮膚用,另一把作為創口內換藥用; b) 按創口需要準備油紗布、紗布條、引流藥、外用藥和紗布等; c) 準備好的物品鋪蓋無菌單推到病房。
換藥步驟 1.解除傷口敷料 a) 換藥者位于病人右側,換藥包打開后置于床邊; b) 外層繃帶和敷料用手取下,然后重新洗手,緊貼創口的一層敷料用鑷子揭去; c) 揭除敷料的方向與傷口縱細方向平行,以減少疼痛; d) 接觸外層敷料的鑷子與接觸傷口的鑷子要分開; e) 干枯的敷料或傷口焦痂用鹽水沙球沾濕、軟化后慢慢揭除。 2.傷口皮膚消毒 a) 左手持無菌鑷子將灑精棉球傳遞給右手的污染鑷子,擦洗消毒創口周圍皮膚; b) 清潔傷口先由創緣向外擦洗,達傷口外3~5cm,消毒時沿切口長軸單方向輕柔擦拭切口,不可反復來回用力擦拭;化膿或感染創口,先用生理鹽水紗布遮蓋創口,然后從距創緣3~5 cm處環形向內消毒至切口緣。切口內肉芽組織可用生理鹽水、抗生素沖洗,但不可滴入酒精,以免損傷肉芽組織和引起疼痛;皮膚上的膠布痕跡及污垢可用汽油、松節油擦拭。 c) 清潔傷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 血供豐富,感染機會小的傷口可用生理鹽水簡單濕潤一下;感染或污染傷口最好用碘酒兩遍,酒精脫碘三遍消毒。 d) 交換左右手鑷子,右手持無菌鑷子處理傷口內。直接用右手的無菌鑷子取藥碗內的鹽水棉球,輕輕清洗創口,禁用干棉球擦洗創口,以防損傷肉芽組織; e) 去除過度生長的肉芽組織、腐敗組織或異物等,觀察傷口的深度及有無引流不暢等情況,再用灑精棉球清除沾染皮膚上的分泌物。 3.無菌敷料覆蓋 a) 傷口處理完畢,根據傷口具體情況覆蓋無菌敷料:滲液較少時覆蓋3~4 層即可,滲液較多時,應適當增加敷料或使用棉墊。 b) 膠布固定一般與敷料的長軸垂直,在上1/ 3 、中部、下1/ 3 固定即可,不需增加對角線的固定;在活動較多部位可適當增加膠布固定;有引流管時適當增加1~2 條,勿需過多。
◇外科傷口的愈合 臨床上一般把外科傷口分為四類:清潔傷口(Ⅰ) 、清潔-污染傷口(Ⅱ) 、污染傷口和臟的或感染傷口(Ⅲ)。在外科手術后的傷口愈合過程中,臨床上主要有以下4 種表現: 1) 自然愈合 在傷口分級中屬于Ⅰ/ 甲、Ⅱ/ 甲,有時甚至Ⅲ/ 甲級的傷口,經過適當的換藥,也可達到自然愈合,傷口邊緣對合整齊,無明顯的紅腫反應,傷口愈合良好。 2) 傷口紅腫 在傷口分級中屬于Ⅰ/ 乙、Ⅱ/ 乙或Ⅲ/ 乙的傷口,容易出現紅腫等炎癥反應,甚至形成血腫、積液,但尚未形成膿腫。這類傷口愈合欠佳,需進一步的外科處理如加強換藥、濕敷、理療等,使傷口達到自然愈合。 3) 傷口脂肪液化 多見于肥胖病人或使用電刀切割后,傷口內有油性物質溢出。這類傷口需敞開,采取置入凡士林紗布引流等措施方可達到正常愈合。 4) 傷口感染 多由Ⅰ/ 丙、Ⅱ/ 丙或Ⅲ/ 丙的傷口轉化而來。傷口局部紅、腫、熱、痛明顯,有波動感,表明已形成膿腫。感染較深時,局部炎癥表現不明顯,但疼痛、觸痛明顯;同時伴有腫脹、腫塊或硬結及全身癥狀等。此類傷口須經開放、清創、引流、換藥等處理,方可愈合。
◇外科傷口的處理 1) 正常傷口 無菌手術縫合后傷口一般在術后第2~3天進行第1 次換藥。檢查傷口時,可見傷口干燥,輕微紅腫和壓痛,無滲出。該種傷口消毒后以酒精紗布(1~2 層) 和無菌紗布(2~3 層)覆蓋即可,2~3天后再換藥1 次,等待拆線。如放有橡皮條引流,適當增加敷料。 2) 傷口紅腫 Ⅰ/ 乙、Ⅱ/ 乙或Ⅲ/ 乙的傷口容易出現局部炎癥反應,表現為傷口紅腫,輕度壓痛,但無滲出,觸診無波動感。傷口消毒處理后,繼覆以70%酒精紗布2~4 層,再用凡士林紗布覆蓋,以減少酒精揮發。一般每日換藥1~2 次,直至紅腫消退為止。也可選用透熱、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 3) 傷口脂肪液化 表現為傷口內有水樣物溢出,或水樣物中混有油珠。若滲液較少,只須剪去1~2 根縫線,內置以生理鹽水紗條或凡士林紗條引流,每天換藥1 次;若滲液較多,應及時敞開傷口,凡士林紗布充分引流并以慶大霉素鹽水紗布外敷,待肉芽組織生長新鮮后,及時行Ⅱ期縫合,以縮短愈合時間。 4) 感染傷口的處理 早期感染傷口 主要表現為縫線反應和針眼膿腫。一般在術后2~3天 ,針眼周圍及縫線下組織輕度紅腫、觸痛明顯,腫塊或硬結,伴體溫升高,則用70 %的酒精紗布濕敷,每6h 更換1 次。若縫線反應進一步發展,就有可能形成針眼膿腫,擠壓時有膿液自針眼內溢出。此時,可用棉球擠壓針眼,使膿液溢出, 經2 %的碘酒局部燒灼后,再用70 %的酒精紗布濕敷。經2~3天處理無明顯好轉或針眼有較大膿腫,可間斷拆除縫線,再用70 %的酒精紗布濕敷,6h更換1 次,直至炎癥消退為止。 中期感染傷口 傷口局部及周圍皮膚明顯脹腫并有壓痛,甚至有波動感出現。可先用針頭試穿抽膿或經B超診斷,確診為傷口化膿后: (1) 根據膿腫的大小將傷口敞開呈口大底小(漏斗)狀,實行最低位引流;如傷口全層空虛,下方感染,則間斷性拆除縫線,分解成幾個小的傷口,實行對通引流; (2) 清除傷口內膿液、壞死組織及異物(如線頭等),再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沖洗。也可采用傷口灌洗,一般傷口選用等滲鹽水加0.02 %呋喃西林溶液或尤瑣溶液灌洗; (3) 放置合適的引流。填塞引流條時,應從傷口底部開始,填塞的紗條不宜過緊或過松,過緊妨礙引流,過松易造成肉芽水腫。此外紗條的尾端應留在傷口外面便于引流。有時由于短期內滲液較多,可僅換外層敷料,引流條暫不作處理。切口引流條的選擇: a) 凡士林紗布多用于較新鮮、分泌物較少的肉芽創面或小的剛切開引流的化膿傷口; b) 干紗布由于具有吸附作用,常用于分泌物較多的感染性傷口; c) 鹽水紗布常用于剛切開的切口膿腫者; d) 抗生素沙條可用于各種嚴重的感染性切口; e) 魚肝油沙條具有營養和促進肉芽、上皮生長的作用,用于愈合緩慢的傷口; f) 碘仿沙條不僅具有殺菌作用,而且能夠吸收創面滲液、保持創面干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口愈合。 (4) 傷口處理完畢,應根據傷口的具體情況,覆蓋一定數量的無菌敷料。滲液較少時,覆蓋3~4 層即可,滲液較多時,應適當增加敷料。 (5) 若傷口擴創并經多次換藥處理后分泌物不多或僅有血性分泌物,傷口較淺,肉芽生長良好,可用碟形膠布拉攏傷口,以后酌情換藥。 后期傷口感染 由于急性感染處理不當,逐漸轉化為慢性感染并可轉變為竇道。此時應注意觀察炎癥浸潤范圍、分泌物的多少、引流是否通暢、是否存在異物、肉芽是否健康等。根據不同情況予以相應處理: (1) 炎癥范圍廣:若炎癥處于浸潤期時,應加強抗感染和理療等措施,促進炎癥局限。紅腫嚴重者,可用25%的硫酸鎂濕敷; (2) 分泌物多:可用含新生態氯的溶液(氯亞明Dakin 溶液Eusol 溶液)沖洗或濕敷; (3) 引流不暢:應擴大引流口,保持傷口碟形敞開,使肉芽由深至淺生長。必要時應剪除過渡生長的肉芽,引流條填塞應松緊適度; (4) 肉芽創面處理: a) 肉芽組織水腫:如水腫明顯,用10% NaCl 紗布濕敷,局部加壓包扎,每日換藥兩次即可。 b) 肉芽營養不良:用40℃溫熱生理鹽水行濕敷,也可用魚肝油紗布濕敷,同時予以支持治療。 c) 肉芽生長過度:用剪刀剪平,或用石炭酸或10~20%硝酸銀棒燒灼,再用等滲鹽水濕敷。 d) 陳舊肉芽創面:以刮匙將表面肉芽組織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顯露新鮮肉芽,外敷魚肝油紗布。 外科竇道、瘺管和潰瘍 對于經久不愈的竇道、瘺管和潰瘍,應尋找有無引流不暢、異物存留等因素存在,并作細菌培養、組織活檢,以除外特殊感染及腫瘤等疾病。同時行竇道造影,以探明該竇道的走向及是否與腹腔相通。診斷明確后,必須再次敞開傷口,尤應注意的是,當傷口淺層肉芽組織生長快于傷口基底組織的生長,表層肉芽已愈合并覆蓋了傷口底部,臨床醫師常常不忍心作擴創術,認為病人傷口留有彎道,經換藥處理也可愈合。實則不然,彎道給引流和清創帶來困難,可能還存有線結等異物。因此,臨床醫師應“忍痛割肉”,在探針引導下切開已愈合的肉芽甚至皮膚,直視下再仔細清創,這時可能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取得線結),此后,傷口即會迅速愈合。
◇特殊傷口的處理 1) 厭氧菌感染 其特點是:①多為混合性感染,約占85%;②分泌物有惡臭、產氣;③遲發性,無芽孢厭氧菌生長緩慢,有時潛伏期長達10年。常見的厭氧菌感染有脆弱類桿菌,少見的有破傷風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對厭氧菌感染傷口的處理是將傷口充分敞開,徹底清創,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 :5000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用上述溶液浸泡紗布濕敷。破傷風還需注射一定劑量的破傷風抗毒血清(TAT)。氣性壞疽傷口應積極進行清創,擴大引流,用雙氧水或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青霉素每日1000萬單位以上,輔以高壓氧療。遲發性傷口感染也可不作切開,可在穿刺下行甲硝唑灌洗,沖洗加壓,經數次沖洗后也可治愈。 2) 結核性傷口 診斷明確后首先進行全身抗癆治療,在全身及局部病情穩定后,再進行局部病灶清除。顯露膿腔底部,用生理鹽水沖洗,將鏈霉素粉撒于殘腔內。根據殘腔大小,再將附近肌肉分離成瓣,轉移填充空腔,用細腸線將肌瓣縫合固定在腔底,最后縫合皮膚。有竇道者,宜放置膠片引流,切口加壓包扎。或用鏈霉素溶液或魚肝油紗布填充,持續2~3周。如有引流條,可在1~2日后取出。 3) 綠膿桿菌傷口 分泌物呈藍綠色,甜腥味。宜充分敞開傷口,至炎癥和健康皮膚交界處,并用凡士林紗布壓迫止血,然后用1~2%苯氧乙醇濕敷;創面較小者可用3%醋酸溶液或10%的水合氯醛濕敷,每日1 次。也可在室溫25℃以上,用40~42℃生理鹽水浸浴清洗傷口內膿汁,以改善局部血運,促使肉芽生長。應注意:這類特殊感染傷口之敷料應與一般感染傷口敷料分開處理,應裝入塑料袋中,移至指定地點進行焚燒。 ◇外科創面識別 1) 正常愈合過程:創面從外向內范圍縮小、變淺,創面分泌物少,無特殊氣味,肉芽鮮紅,生長平衡,易出血,為正常生長表現。 2) 創面分泌物觀察:創面滲出的血液和漿液易辯認,少許漿液無大妨礙,膿性分泌物則應正確識別,液的性質和量與細菌的種類、數量及感染的范圍因素有關。根據膿液的顏色粘稠度,氣味可初步判斷出細菌的種類: a) 淺黃色或黃白色稠厚的膿液,多數是葡萄球菌感染; b) 淺紅色稀薄的膿液多數為鏈球菌感染; c) 淡黃色、粘稠、有糞臭氣味,多大腸桿菌感染; d) 藍綠色并有生姜氣味或腐霉味,多綠膿桿菌感染。 3) 創口深度觀察:為正常地了解創口深淺度,為創口是否需要引流或擴創縫合提供依據,一般采用探針來試探,但在試探中動作要輕巧,切勿用力過大、過猛(特別在體腔和關節附近的傷口)。 4) 肉芽創面觀察: a) 正常生長肉芽:鮮紅色,表面呈顆粒樣凸起,分泌物極少,無水腫,易出血; b) 水腫性肉芽:淡色,呈水腫樣,分泌物極多,表面光滑,高出皮膚,觸時可浮動; c) 潰瘍性肉芽:創緣呈堤狀隆起,由于局部血液供應不良,創面呈紫黑色,甚至發生壞死,外觀其表面多有凹陷。 5) 外科創面處理: a) 清潔創口或肉芽組織生長健康的創口,用無刺激的油膏或凡士林紗布履蓋; b) 傷口分泌物多,肉芽水腫的感染傷口用2~3%鹽水濕敷;有膿液用0.1%利凡諾爾溶液濕敷; c) 輕度感染的創口,用生理鹽水濕敷; d) 肉芽組織不健康者用刮匙清除后濕敷。肉芽組織過高時用剪刀修平; e) 綠膿桿菌感染用1:1000苯氧乙醇濕敷,或可試用暴露療法,必需時用橡皮管或導尿管插入創口內,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或1%青霉素溶液創口內沖洗(但大量沖洗可有全身吸收作用,故濃度不宜超過1%)。
◇外科換藥注意事項 1) 引流通暢, 利于排除濃液或防止積血; 2) 清除創口異物、壞死組織; 3) 保護新鮮肉芽組織, 有水腫者消除肉芽組織; 4) 保護好創口周圍皮膚, 預防發生皮炎或濕疹
◇外科換藥間隔時間 開放性傷口多為感染性傷口,所以換藥間隔時間一般比清潔傷口為短,臨床中見到許多的傷口,都因換藥太頻而不易愈合,而有些傷口因延遲更換敷料而致惡化。所以,應該根據傷口的情況具體合理對待,如滲出液多者,根據創口發生原因或面積大小,采取包扎、暴露療法或及時換藥,如滲出液不多者,可每日或隔日更換1次,如愈合期的傷口,可采取間隔換藥法,即隔4~7天換藥1次。 1) 清潔傷口或肉芽組織健康傷口 此類傷口不需換藥太勤,一般3天換藥1次。換藥的目的是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對傷口周圍進行消毒,以防引起傷口化膿。一般采用無刺激性油膏或凡士林紗布覆蓋,也可采用雷佛奴爾溶液紗布覆蓋。 2) 分泌物多肉芽水腫的感染傷口 此類傷口一般要間日換藥1次,嚴重者要1日換藥1次。換藥目的是局部應用消炎藥,盡快控制感染,促進健康肉芽組織生長。一般采用雷佛奴爾溶液或慶大霉素濕敷。 3) 分泌物多而肉芽不水腫的傷口 此類傷口一般要間日換藥1次。換藥目的是局部應用消炎藥,減少分泌物,保護健康肉芽組織生長。一般采用生理鹽水濕敷。如果外口小者,可先用雙氧水沖洗。 4) 肉芽組織過高的傷口 此類傷口以女性小腹、乳腺等部位為多見。換藥目的是消除過高的肉芽組織,防止感染。一般先用剪刀剪去過高的肉芽組織,一般剪得要比皮膚稍低,無感染者可用生鹽水濕敷,有感染者可用雷佛奴爾溶液濕敷。 5) 肉芽組織不健康傷口 此類傷口換藥的目的,是去除不健康的肉芽,促進健康肉芽長出。一般是用刮匙或剪刀清除不健康肉芽,以稍微滲血為度,可連續多次。一般用生理鹽水濕敷,也可用雷佛奴爾溶液濕敷。 6) 久治不愈的傷口 對于久治不愈,僅有局部炎性表現的傷口,一是要重新處理傷口,一部分是由于傷口內留有骨片、毛發、線頭之類的遺物或死腔;二是病人可能有糖尿病或結核病,要注意全面檢查,對因治療。 7) 另外,哺乳期婦女乳腺傷口,會因乳汁溢出而污染;會陰部傷口,因尿液污染;關節部位的傷口因關節的頻繁活動而成為久治不愈的傷口,在治療時要注意告誡病人防止污染或固定關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