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英文簡稱MR,其原理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后,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并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無放射性輻射,組織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對肝臟的組織結構變化如出血壞死、脂肪變性及肝內結節的顯示和分辨率優于CT和US。可以動態增強多期掃描及特殊增強劑顯像對鑒別良、惡性肝內占位病變優于CT。 那么,如果肝臟中有癌細胞,在MR中是如何表現的呢?肝癌也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肝癌病理上根據生長特點分為分化較好、生長緩慢的膨脹型,以及分化不良的浸潤型。前者常會壓迫周邊肝實質形成假包膜。根據大體特點分為巨塊型、結節型與彌漫型。巨塊型瘤灶大于5cm,為大塊狀或多結節融合而成,病灶周圍常見小的子灶。結節型HCC是最為多見的,分布于全肝,瘤灶多較小,此型容易合并門脈癌栓。單發腫瘤最大徑≤3cm或多個病灶最大徑總和不超過3cm時呈小肝癌。 MR上HCC的表現與其腫瘤大體病理特點密切相關。MR圖像具有多個成像參數與CT檢查的單一密度參數成像不同,MRI檢查有多個成像參數的特點。MRI圖像若主要反映的是組織間T1值差別,為T1加權像(T1WI);如主要反映的是組織間T2值差別,為T2加權像(T2WI);如主要反映的是組織問質子密度弛豫時間差別,為質子密度加權像(PdWI)。 人體不同組織及其病變具有不同的T1、T2值和質子密度弛豫時間,因此在T1WI、T2WI和PdWI像上產生不同的信號強度,具體表現為不同的灰度。MRI檢查就是根據這些灰度變化進行疾病診斷的。在MR圖像上信號越低,圖像就越黑,信號越高,圖像就越亮。從這些信號差異中就能分辨出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各種正常組織的T1WI,T2WI,PWI各不相同,因此也能分辨出不同組織來。腫瘤一般在T1WI呈低信號,而T2WI呈高信號。 再生結節(RN)典型表現為T1低等或高信號,T2為等或低信號,低信號與結節內鐵沉積有關。發育不良結節(DN)一般為T1高與T2低信號,T2HCC為高信號。因此有基礎病的患者出血T2低信號首先考慮RN或DN。 但應注意RN灶內可見HCC成分,在梯度回波序列中呈大的低信號結節內有1-2個等信號結節,稱灶中灶。T1WI上HCC可為高信號,轉移瘤多為低信號。 好了,關于肝癌在核磁共振影像中表現的解讀就到這里。 |
|
來自: 華成n20z6rs2ri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