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多朋友在討論家風,各種的理論和各式的旁征博引都在強調家風是如何的重要,但是家風是什么,似乎沒有人能明確說清楚或者說是我理解水平有限,以至于一提到家風我就會有種云里霧里的感覺。我覺得國人其實都知道家風的重要性,但做到良好家風的不多,究其根源或許是大家都只看家風的表面而忽視了根本! 家風等于家規、等于家訓嗎?我想不是的。左宗棠曾經說過:“一個國有一國的習氣,一鄉有一鄉的習氣,一家有一家的習氣。 習氣是什么?是一種習慣的、穩定的行為舉止。這與心理學的關于性格的定義是一致的。心理學對性格定義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簡單理解,性格就是一個人的態度和習慣的、穩定的行為,例如有的人遇到問題習慣的推卸責任,有的人遇到問題卻是反求諸己;面對挑戰有的人迎難而上,有的人畏縮不前。這些都是不同的性格表現。心理學告訴你家風的本質是什么?家風其實是家庭的集體性格!家風對人的影響時常是潛移默化的,或者用心理學詞匯就是在潛意識中影響你的人生! 性格是人跟周圍環境(包括人和事)長期的相處、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穩定的反應方式。家風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性格的熏陶,對一個人而言家庭環境對他的性格形成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家庭的朝夕相伴的特殊性,故而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夠像家庭這樣對孩子的性格的成長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家風集中體現就是孩子的性格。家風好不好,就看孩子的性格是否積極健康。 孩子積極的性格是家風熏陶和孩子自身努力共同作用出來的結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展現了不一樣的家風,不一樣的家庭性格。 有的人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這個觀點我是不太同意的。我覺得孩子不是家長的鏡子,而是家長所選擇的教育方式的鏡子。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很優秀的父母卻培育出糟糕的孩子,因為這是所選擇的教育方式導致的,而不只是爸媽自身的修養問題。 家風不在墻上也不在書里,而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間那些平日里習以為常的相處方式,就構成了一個家庭的整體性格,孩子們就在這種整體性格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精神面目。夫妻間習慣的相互指責,培養了孩子的推卸責任;教育孩子過程中過多拿別人家孩子的盲目比較,傳承了的嫉妒心理;孩子出了問題一味的批評指責,延續了悲觀的性格。 在與家人相處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經意的選擇再經過日積月累慢慢變成了一種家庭性格,一種家風。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逐漸固定自己行為反應,慢慢的形成穩定的性格。當選擇的積累成一種習慣,習慣又演變成性格。然后當孩子為人父母之后,不經意間又會繼續做那些選擇,進而形成相應的性格,這就是家風的傳承。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朋友發現自己為人父母之后,就變成了自己爸媽的樣子。 你的樣子不只是你想的和你說的那樣,更是你做的那樣!一類事情你做得越多,重復的越多,你越可能成為那類的人,因為穩定習慣的行為表現就是你的性格體現,就是你獨特的精神面目。 因此我覺得家風的改善,可以從你的選擇開始,從你對孩子和家人的相處方式的改變開始。古人講究風水,其實家風就是最大的風水,家風才是一種能在無形中影響你人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營造積極的家風?方法是有很多,但以我教育孩子和實際家庭教育咨詢的工作經驗我覺得有三點是大家都需要努力去做的。 第一,不尊重孩子,談再多的家風都是在“蝦扯蛋” 沒有尊重就沒有家風!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那些不快樂孩子他們家庭教育都有一個共同點。當我問這些爸媽們“平時你們是否尊重孩子”的時候,他們都會給我一個很整齊的回答:一直都很尊重孩子啊!這時候你再去問孩子是否父母尊重他們,孩子給你的回答也都是驚人的一致:他們從來都不尊重我! 這問題出在哪呢?我想可能是有部分爸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孩子,或許以為一切為了孩子好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吧。其實要檢驗是否尊重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問問孩子他是否感覺到被尊重。 尊重的核心是在于你發自內心的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但又不只是你的孩子!孩子是與你有血緣關系的獨立的靈魂。每一個獨立的靈魂都有共同的特點,都非常的排斥他人的強加干涉,這也是生命的活力來源。 這種靈魂獨立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只不過孩子小時候他們對干涉不知道反抗,不知道表達而已。比如我家的“陶千歲”,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三歲多點,有一次吃飯,我督促他快點吃因為多說了幾遍,他就懟我一句:“爸爸你能不能別管我吃飯!” 有的人把孩子青春期稱為叛逆期,我覺得是不對的。孩子其實一直都在叛逆,哪里有壓迫,哪里有干涉,哪里就有反抗。 有的朋友可能會擔心一味的尊重,會不會縱容孩子?尊重與縱容,其實是兩個事情。縱容是沒有原則,不分好歹。教育孩子,我們始終要以尊重為前提,但也要堅持我們的原則。尊重就如那句名言所說的:“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尊重的表達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的事情,它更像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我接觸的很多家庭的例子都告訴我,家風如果說缺乏尊重,只會變成“家瘋”,最終只會是把孩子逼瘋,把孩子逼得逃離家庭。 第二點,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也是最好的家風 情緒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動力,我們的任何行為背后都有某種情緒的驅動和參與。 時常有朋友告訴我他學了很多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溝通的方法,但是都用不上,我想其根本就在于情緒的問題。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她跟先生經常吵架,她也覺得很多時候是沒有必要吵架的,也是去學很多的心理學的溝通方法,但是那效果甚微。后來經過分析發現,實際上困惱它的是一種情緒的“移植”。這位女士從小哥哥經常就是壓著她,管著她,所以說當她先生表現出強勢的一面時,她自然的就用小時候經常跟哥哥那種互動的模式去懟過去。因為這種從小形成的情緒反應模式,固定下來之后,自然而然就會自動啟動,因為情緒的運行是是潛意識的。 情緒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缺乏對孩子的情緒教育是會有大問題的。著名心理學家華生用行為訓練的方法,而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最終導致了兩個孩子選擇自殺來結束父親的無情控制。 懂得情緒管理是未來孩子必備的一個重要能力,也是良好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后期我會開設一些在線的情緒管理的課程,幫助爸媽們更好的了解和學習管理情緒,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第三點,要成為孩子人生的伯樂,而不是裁判 當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是如何創作《大衛》的時候,米開朗基羅說:大衛一直都在這大理石中,我只不過是把多余的石頭敲掉而已。 培養孩子就好比米開朗基羅所說的那樣,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優點和優勢,我們要去發掘他們,把多余部分敲掉就好。切記莫把能夠成為優秀教師的孩子,硬要培養他去當他自己不喜歡的醫生。據統計中國這些年共流失了四百多萬的醫學生,也就是說很多醫學畢業生沒有去當醫生。這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家長忽視孩子性格優勢的教育結果。 最后引用《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收獲!孩子對于父母而言,那都是無上的至寶。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不足以用簡單的文字來形容的,假如因為我們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孩子,阻礙了孩子的發展,實在是讓人惋惜和心痛的。因此,為人父母者有必要選擇積極的教育方式,從善如流,以實際的行動塑造積極的家風,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家成為真正的心靈的港灣。 更多暖心內容,歡迎關注《家庭心理學》微信公眾號! 家庭心理學 用“心”點亮家庭幸福! |
|
來自: 百眼通 > 《b.心理學-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