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過年包括迎年、賀年、鬧年一系列民俗活動。元宵節是年節的高潮,俗稱“鬧元宵”,也是中國的“狂歡節”,有觀燈、賽燈及各種娛樂盛會,彩燈上均裝飾有各種內容題材的民俗剪紙。遺憾的是現代扎的彩燈中不僅品種減少,而且運用剪紙裝飾的也少見。元宵佳節之際,特別推送這篇文章,為大家講一講“花燈”里的“剪紙”。 花燈里的剪紙 陳 竟 隋代開國初年,隋文帝提倡節儉治國,對元宵節大鬧燈火禁止頗嚴。到隋煬帝時,又開元宵節行樂之端。到唐代時,元宵節活動盛況空前,尤其是唐玄宗開始,將節慶娛樂時間放寬到十四至十六日,出現了“燈輪”、“燈樹”、“燈樓”,從王公大臣到庶民百姓無不出門夜游,觀賞那爭奇斗艷的花燈,以致“燈明如晝”、 “晝夜不息”、“車馬塞路”。有的人被擠得懸空而起,“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 《朝野僉載》描繪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元宵節時在安福門外做一巨型燈輪,高二十丈,以絲綢錦繡和黃金白銀作裝飾,燈輪上懸掛花燈五萬盞,奇光異彩,火樹銀花。 鄭處晦《明皇雜錄》云∶“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杖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繒綵為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 《大唐新語》載曰∶“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馳禁,特許夜行。貴族親戚及下俚工賈,無不夜游。” 元縝《燈影》詩亦描繪了唐代元宵節燈影的盛況∶“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 馮贄《云仙雜記》卷四“上元影燈”云:“洛陽人家,上元以影燈多者為上,其相勝之辭曰∶‘千影’、‘萬影’。”可見唐代影燈很流行。當時影燈也稱為“燈影”。《說郛》引《影燈記》“建燈樓”條云∶“(唐玄宗)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陣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廷,皆設蠟炬,連屬不絕。”敦煌三二八二背面《燃燈文》中云∶“龍仙夜靚,浮影卷來。”此“浮影”即指燈影。這種燈影,就是“剪影”,當燈籠點亮熱氣流動時,能顯出各種旋動的美好影象。 這種影燈亦叫“走馬燈”。浙江《西安縣( 今衢縣)志》載曰∶“元宵,街市張燈鼓樂。市井家,植竹木為棚,懸燈當道。更以紙剪走馬諸燈,及為龍燈,周行巷陌,士民競觀。”具體描述的就是走馬燈。這種旋動的“影燈花”不少是婦人所剪。司空圖《燈花》詩中就寫道∶ 姐姐教人且抱娃,逐他女伴卸頭遲。 明朝斗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 根據文獻記載,民俗剪紙廣泛應用到元宵燈會,大概是在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做了皇帝后,下令將原來的元宵節由三天改為五天,表示“普天同慶”,所以宋代的元宵燈會格外熱鬧起來,觀燈活動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據《歲時雜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諸書記載,兩宋時期的元宵節,府署、富室或設山棚,或造燈山、瀑布燈山或巨大的玻璃燈山,山上設置機關,點綴人物亭閣,再插以彩燈千盞,燈火之盛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民間更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的情景。 宋代制作花燈的材料、樣式遠勝唐代。制燈的原料除絲綢、彩紙、鳥羽外,還用羊角、琉璃和云母等物,制作的燈品種繁富,著名的燈品有:鏤刻金箔的魚形燈;用皮影手法刻制的羊皮燈;用五色紙及菩提樹葉作成的走馬燈(影燈);用彩紙刻成花鳥夾于輕綃之中的夾紗燈;用羅帛制成的羅帛燈;用生綃糊成的方燈。 紙燈中最引人興味的是民間婦女巧娃扎成的花燈,上面粘貼各種剪紙花樣,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千姿百態。 宋代皮影藝術蓬勃發展,一派興旺。皮影戲演出時由民間藝人在燈光“亮幕”后操縱控制線竿,牽動形象,并配合戲腔情節、打擊樂器,+分迷人。宋代皇室百姓都愛看皮影戲。 南宋詩人范大成在《燈市行》一詩中寫道: 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春前臘天后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疊玉千絲類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 詩中提到的吳臺(今蘇州)影燈戲,即是剪紙皮影戲。同時也寫出當時剪紙和皮影工藝的精細。范大成另有記吳臺“花燈” 詩,內有句云“燈邊剪紙鳥飛飛”,可見影燈上有剪紙。《宋稗類鈔》記載:時人制“羊皮燈,則鏃鏤精巧,五色妝染,如影戲之法。又有深閨巧娃,剪紙而成。尤為精妙。” 《東京夢華錄》亦記載了北宋影戲演出的情況。元宵燈節,開封城內“華燈寶炬,月色華光”,許多街口設置了“小影戲棚子”。南宋《都城紀勝》記載:“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以彩色裝皮為之。”《夢梁錄》亦記載:“弄影戲者,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亦寓褒貶于其間耳。”可見皮影是在宋代從剪紙影而演變產生。 元代的走馬燈比宋代有新的發展。 謝宗可的《走馬燈》詩曰: 飚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 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咸陽城,吳炬宵馳赤壁兵; 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 詩中不僅描繪了走馬燈中剪紙人物的疾飛情景,還反映了燈影人物有“火燒赤壁”和“楚漢相爭”項羽焚毀咸陽秦宮的故事。 元代浙江《大德樂清縣志》載曰∶“里社笙歌達旦,通衢剪彩,與眾共賞,與民同樂。”這里描寫樂清民間元宵佳節的情景,足見樂清剪紙,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盛況空前。樂清早期的剪紙依附于民間剌繡工藝,它最初只是起粉本的作用。譬如,帽花、鞋花、肚兜花等,形式單一。后來與元宵節“龍船燈”、“鰲山燈”、“臺閣燈”采用,發展為裝飾性強烈的細紋刻紙,在民間流傳開來,形成獨特的傳統工藝。 傳統樣式的龍船燈 傳統樣式的鰲山燈 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樂清縣村村都扎起“龍船燈”、“鰲山燈”、“臺閣燈”。這種“龍船燈”分為日龍、夜龍和活動首飾龍三種。龍船燈前有龍頭,后有龍尾,全長有4.5米,高3米,寬2米,上面裝有一臺臺綢制的古裝戲曲人物。“鰲山燈”高8米,長5米,寬4米,分為九層,每層閣樓均裝有一臺臺綢制的古裝戲曲人物。“臺閣燈”裝置在龍船上,高7米,長12米,寬2.5米,周身分為60檔,每檔中都裝有古裝戲劇人物,并配以動物。在“龍船燈”、“鰲山燈”、“臺閣燈”上,貼有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細紋刻紙和花勝。這些刻紙和花勝,當地稱之為“龍船花”、“鰲山花”、“臺閣花”。明代延長了上元“燈節”時日,燈市亦較前代繁榮熱鬧,玩燈賞燈勝于以往。當時蘇州閶門內吳趨坊、皋橋、中市一帶,燈鋪多達一百余家;市上彩棚架疊,花燈通張,不見天日,遠近鄉農市民摩肩接踵,燈市盛況空前。 明人因汝成《西湖游覽志》中錄有瞿宗吉描寫杭州一帶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十五首小詩,其中一首寫道∶ 香袋交垂八尺高,紅燈影里見絲毫。 旁人總道工夫巧,一月香閨弄剪刀。 這里描述元宵節前,民間婦女剪紙扎燈的情景。明代制燈彩藝人中,有個叫夏耳金者,擅以剪彩作為花朵,剪得十分巧妙,外面用透明潔白的冰紗罩上,里面點上燭火,火光內映,使得剪紙花卉分外醒目,所謂“有煙籠芍藥之致”(張岱《陶庵夢憶》)。這種“冰紗燈”,也叫“夾紗燈”。據《蘇州府志》記載∶蘇州有一位彩燈藝人叫趙萼,他也擅長制作這種燈。他先用剡紙剪刻出花竹禽獸的形狀,染上濃淡的色調,再涂一層蠟在上面,夾到薄紗里面。這種夾紗燈就是不點蠟燭,在太陽光中也可以映出光明瑩澈的花紋,好像從輕煙中看到美麗的花竹和飛舞的禽獸一般。 明代的彩燈十分豐富多彩,除了夾紗燈外,民間還有羊角燈、羊皮燈、料絲燈、走馬燈,等等。這些彩燈上都少不了用剪紙裝飾。浙江《西安縣志》就記載:“元宵,街市張燈鼓樂,市井家,植竹木為棚,懸燈當道,更以紙剪走馬諸燈,及為龍燈,周行巷陌。”明代的燈景十分壯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張燈結彩。“燈山”、“燈棚”、“燈舫”,到處皆見,觀燈者人山人海。因此,上元“燈市”不僅成了燈的世界,而且成了民俗剪紙的展示會。 清代元宵燈節活動時間雖沒有明代十日之久,但仍然十分隆重。各家懸燈于門首,街衢接竹為棚,擊燈其上。各種花燈上用剪紙裝飾。 湖北《監利歲時氣候記》載曰:“上元至十一日張燈,至十五日尤盛,裁繒剪紙,像人物花果魚龍禽鳥,陳列門首。” 《漢口小志》載曰∶“刻翠鏤花,裁運綴鳥,極為斗工爭巧。”清人甘熙《白下瑣言》記載南京燈彩、剪紙盛況∶“笪橋燈市由來已久,正月初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艷。” 清代,江南富商豪門為了炫耀和夸富,借元宵燈會之機不惜堆彩疊翠,裝點門臉。一些大的行業,如揚州鹽行、浙江硤石米行為招攬各地客商和觀燈游客,擴大行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也要大張旗鼓地為本行業扎制彩燈,這為燈彩剪紙的興盛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載曰∶“郡城自十三至十八夜市,架松棚結幔懸燈其下,觀者踏臂行游,漏盡不休。更有龍燈、花鼓、雜技喧闐。各燈肆斗巧夸奇,更弦人目。”《榕城景物考》載曰∶“福州的聞山廟,每年十三至十五,架鰲山,玲瓏飛動,人物花卉,都以裁繒剪綵為之,高掛異樣奇燈。”在爭奇斗妍的花燈中,唯走馬燈精妙絕倫。 《燕京歲時記》描寫:“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困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浙江《西安縣志》載曰:“元宵,更以紙剪走馬諸燈,及為龍燈,周行巷陌,士民兢觀。”燈中車馬、人物追逐不休。其形象有繪畫,也有剪紙。除了走馬燈外,清代的夾紗影燈也很精彩。《福州府志》記載∶“上元夜張燈,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尤盛。影燈象人物花果禽魚,裁繒剪紙及琉璃之。” 據《桐鄉縣志》載曰∶“浙江長興縣沈羽宸,就是乾隆年間擅制夾紗影燈有名的藝人。他制作的夾紗燈特別精致,其人物花鳥,俱有飛動之勢,名揚長安城。”山東青州也有人(佚名)會制料絲燈,而且此人會剪紙。康熙年間曹貞吉《珂雪集》中有《燈市嘆》一首,中有云∶ 自識雍門到客稀,入眼先看青州土。 料絲五色稱絕倫,鏤空繪影增鮮新。 草野那知此物貴,千金詫我薄游人。 都門好手皆可辨,剪彩迷離驚創見。 邇來頗重米家燈,摹得老蓮舊畫片。 傳統樣式的轉燈 這里所說的“鏤空”、“剪彩”就是剪紙。清代,山西河津一帶元宵節前后也流行走馬燈,不過當地叫“轉燈”,燈面上均飾以各種剪紙圖案。 (文中所插圖片除標注外均為古代傳承下來的彩燈上的剪紙圖案。圖片由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