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在中國能與荷馬史詩媲美的《廿一史彈詞註》,不得不談談原著作者楊慎,以及多舛命運坎坷的經歷;及《廿一史彈詞註》輯註人,《明史彈詞》原作者張三異和其子張仲璜。
原本天資聰穎、仕途通暢、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因性格耿直倔強的、偏偏又遇上“大禮議”,命運從此一改再改。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武宗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就引起群臣反對,揚慎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表現出"叛逆"風骨,立刻惹怒皇上,罰以廷杖。
楊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蘇;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后充軍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縣)。
他率家奴曾協助朝廷,平定尋甸土舍安銓、武定知府鳳應之子鳳文叛亂。后雖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 (浪淘沙 ) "春夢似楊花" 一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
他在顛沛流離三十多年中,寫下不朽的長篇敘事史詩(彈詞)《二十一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這部彈詞不脛而走,在極短時間內傳遍大江南北。近四百年來該史詩廣為傳誦,曾出現“南彈北鼓”的奇異現象。在不同時期內,先后出現各類刻本(版本)。
下面就歷代《詞話》中能見到的版本,初略講述如下:
一 .《廿一史彈詞註》歷經明·清兩朝,曾有《十緞錦》《十緞錦詞話》《歷代史略十緞錦》《史略詞話》等不同的書名和版本。 全書分兩卷,析為十段,每段用 西江月、 南鄉子、 臨江仙、 清平樂、 點絳唇 、定風波、 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未尾則以一詩、一詞作結。
十字句源于元朝詞話及明朝的寶卷(唐代寺院中俗講,后演變成說唱。俗稱北鼓南詞)實為有清朝北方鼓兒詞之句型。 此詞話卷系楊慎制作,評注者有:程仲秩旁注本,董世顯、 朱璣評訂本,張三異、孫德威輯註本,楊慎《詞話》傳至江南,就改稱為《二十一史彈詞註》。
據史料記載,張三異所輯註的《廿一史彈詞註》附加“明史部分”,后來其兒張仲璜、張叔珽參入,其孫張坦譲、張坦含、張坦麟、張坦熊、張天忻,和曾孫張任佐等加入校對、再版。
《廿一史彈詞註》是張三異和其子張仲璜增定、詮釋楊慎《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在原著基礎上,增加了(自己)編撰的明朝歷史篇章,即《明紀彈詞註》上下篇。彌補當朝人不寫本朝史,《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中缺明(朝)史的缺憾。通過父子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將沒有明史的《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寫成一部增加明史的《廿二史彈詞註》。該“史彈詞" 名,沿用《廿一史彈詞註》書名入世。
我們現能看到的《廿一史彈詞註》刻本或版本,只要是“視履堂”刻本后付梓版本,其內容上都加載了《明紀彈詞註》上下合一卷,共十一本。
張三異、張仲璜所輯註譯的《廿一史彈詞註》再版次數最多,發行時間最長。從最初康熙四十九年的視履堂刻版,到民國二十七年中華書局發行的版本,前后經歷整整二百二十八個春秋。
梁辰魚又有《江東廿一史彈詞》改作本,現失傳。陳忱續《廿一史彈詞》、顧彩《第十一段錦·彈詞》、金諾《明史彈詞》、張三異《明史彈詞》、古木散人《明末彈詞》、梁作見《蘇州府志·藝文志》、陳作見于汪曰楨《南潯鎮志》失傳。 民國七年須江楊養勁復據孫注十卷,續作說明朝、說清朝二卷,乃稱《二十五史彈詞》。 該彈詞流傳廣,發行時間長,史料記載《廿一史彈詞》是我國最早的傳世彈詞之一。 明·萬歷年間就有四川內江·陰武卿刻的蜀本,即萬歷版《十緞錦詞話》。還有明朝陳眉公正《廿一史彈詞》,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首有陳繼儒作的序。 程仲秩的注鈐印本,書名頁又題“朱批旁注廿一史彈詞”;明朝未年芥子園刊朱墨套印本,六行二十二字,一白口四周單邊。 清朝初年,王起隆不能容忍宗寶修訂,自己發行增訂本《重刻增訂廿一史彈詞》,題成都楊慎用修編著。他和古禾、季延氏、秀水朱茂時、葵石等刻本分別參閱“天啓版”和“崇禎版”。 康熙初刻《史略詞話》著錄為《史略詞話正誤》, 康煕四十年(1701)“觀豐斎刻本”,十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李刻迄康西四十一年版患滅,后同郡孫同邵補刻。
二 . 清朝張三異增訂加註,附明史部分《廿一史彈詞註》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系增訂加註人逝世后一十九年付梓,貫稱“視履堂刻本”。 雍正五年(1727)其孫張坦麟在揚州,以家刻本重梓於揚州,即“樹玉堂本”,上有張坦麟所題的跋。此本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最為通行,國內多家圖書館藏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漢陽張氏以家刻本付梓叫“資善堂刻本”。各地又陸續推出“致盛堂”、“習是堂”、“觀豐齋“等不同刻本。現看來上述三種版本,基本上是雍正五年“樹玉堂”刻本的復制。
清乾隆年間,曾出現一段文字獄,禁書的黑暗時期;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初一日,云貴總督李侍堯,奏繳二十五種禁書中,就有:“楊慎著的彈詞”、“張三異續彈詞”兩種。奇怪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漢陽張氏“資善堂刻本”,半頁11行,行21字,單魚尾,白口。其版式樣與雍正五年版本同。是在雍正版基礎上又增加序言,重新刷印而已。這也說明,至乾隆末期,禁書已經稍有松動,在云貴所禁之書,在湖廣卻有重新刷印的情況。 道光咸豐年間《歷代史略詞話覽要》未附宋景濂《明史彈詞》一篇。道光十二年關中書院楊浚重刻《廿一史彈詞》 光緒年間,成都尚古堂翻本《廿一史彈詞註》、民國七年(1918)碧梧山莊石印版、民國二十七(1938)年中華書局影印古籍版。
附帶說下《木皮散人鼓詞》和《廿一史演義》: 康熙末年呂撫著《廿一史演義》,書中大量引用楊慎,張三異所著正文內容。幾乎把彈詞註解照搬割裂,不僅書名相類,內容雷同其實就是楊慎,張三異合著《廿二史彈詞註》翻版。 另,明朝末年奇人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明顯受楊慎《彈詞》的影響,其中開場白同出一轍。故南彈北鼓并為大宗。
清康熙視履堂刻本
清雍正樹玉堂精寫刻本
注:
1. 楊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
2. 張三異(1609-1691),字魯如,號禹木,湖北省漢陽縣豐樂里(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清順治五年戊子年(1648),鄉試名列榜首,順治六年己丑年(1649)進士。 初任陜西延長縣令,正遇上旱災和蝗災。張三異夜露中求雨,組織百姓滅蝗,不辭勞苦,并捐資助賑,平價賣糧,救活不少災民。縣民因此為張三異建立生祠,列為當地名宦。不久,張三異升任南陽府丞。剿撫境內拐河響賊庾某等賊眾,除首惡外,脅從者全部釋放歸農。此期政績被收錄在《南陽名宦錄》中。嗣后,張三異轉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為上等,當地人在長虹橋建祠紀念他。后升任浙江紹興府知府。
3. 賈鳧西(1590—1676)山東曲阜人,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以貢生授河北固安縣令,后升刑部郎中。與抗清活動人士丁耀元、閻爾梅交往過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稱賈鳧西叔,對他十分恭敬。《桃花扇》中引用賈叔一闋鼓詞。《醒世姻緣傳》出自賈鳧西之手。 賈鳧西來老年在山東兗州街頭演唱,人們常見一白發蒼蒼老者,手持鼓板邊敲邊唱自編的鼓詞。他略帶沙啞之聲如醉如癡演唱,唱至動情處聲淚俱下,感染全場聽鼓詞之人。有人說他放著大官不做,四處唱鼓詞,是一不可思議的怪老頭。
4. 張仲璜,字半玉,號別麓,順治丙戌年(1646-1715年)漢陽縣豐樂里(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聰穎好學,過目輒記。20歲左右,旁涉博覽,下筆驚人,深為同鄉學者熊伯龍、吳正治推重。他們曾說:“吾輩當讓此人出一頭地。”但是科考常常失利,最后以貢生選任中書舍人,改授廣西梧州府丞。張仲璜告假奔喪時,梧州士民揮淚送行,道路為之堵塞,追隨其車馬一百多里,不忍離去,后為其立碑建祠。他在為《廿一史彈詞註》凡例中這樣寫道:“彈詞一書,義宗經傳,詞類風騷,自開辟以來,流傳世代。君臣賢否,國運短長,統在數十頁內,洵讀史便捷法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