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擺渡人 (baiduren66) -1- 昨天天快黑時,兒子吵著要去小區的廣場上玩。 由于天氣冷,我們到廣場時,只有一個老太太坐在那,別無他人。 老太太看到我們,立刻別過了身,還擦了擦眼睛。 兒子去玩秋千了,我在老太太對面坐了下來,才發現她在流淚。 我忍不住問她怎么了? 阿姨說:“沒啥,就是快過年了,想早點兒回老家。” 我說你可以告訴孩子呀! 她說:“告訴了,兒子和兒媳婦都不同意,讓等到他們放假,一起回去,可他們要29才放假。我自從過來帶孫子,每年只能回家兩次,每次回去,兒媳婦都不高興!” 阿姨擦擦眼淚,接著說:“前幾天,在老家的老伴兒腳崴了一下,我不放心,所以想早點兒回家看看。” 我說你沒對孩子說嗎? 她說:“老伴兒不讓告訴他們,說沒大礙,以免他們擔心。” …… 望著阿姨那滿頭白發和腦臉皺紋,我的心一陣難過。 有多少像阿姨一樣常年在城里帶孫子的爺爺奶奶,過年了,想提前幾天回家,這是多么渺小的心愿,多么合情合理要求,卻無法實現。 再加上老伴受傷,怎不傷心? 父母為我們帶孩子,是來幫助,不是義務,更不是賣身為奴。 為什么連何時回家都受到了限制,都要子女說了算? 生活中這樣的子女還真不少:他們很少尊從父母的意愿,更多的是,讓父母追隨和遷就他們的生活節奏和工作步伐! 這讓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 -2- 去年國慶,李阿姨搭我的順風車回老家。一路上她給我講了很多和她兒媳婦的相處細節。 她的兒媳婦小C是城里人,是家里的獨生女,有一份體面的職業,凡事都要求高大上。 而李阿姨是個農村老太太,凡事都不太講究,所以,自從來城里帶孫子,小C就對她開始進行“高大上”的“訓練”。 李阿姨從沒上過學,自然“目不識丁”。而小C卻認為:學習,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于是開始教李阿姨認字,規定每天兩個。 李阿姨做菜不太好吃,小C就買來菜譜,教她照著菜譜上的方法去做。 我當時開玩笑的對她說:“活到老,學到老,你現在也算多才多藝了!” 可她卻苦不堪言:“我都75歲了,真的不想再學這些,這種生活對我就是煎熬!” 最讓李阿姨痛苦的是,連自己和誰做朋友小C都要管。 她們的小區里有兩個老太太,是出了名的生活講究、衣品過硬! 于是小C就讓她,主動和那兩個老太太走近,以便學習她們身上“高大上”的東西。 可李阿姨覺得,那兩個老太太壓根就不想和她有過多的來往。 而李阿姨也不愿和她們做朋友,覺得大家都不是一個道上的人,為啥要強融呢! 小C卻不以為然,這讓李阿姨越發煎熬,越發苦惱,只想早點兒帶完孫子回農村老家。 其實,小C講究生活品質,教李阿姨做這些,出發點是好的。 卻忽略了:她認為好的、對的事情,李阿姨卻不這么認為,甚至還覺得很痛苦! 所以,我們要學會易地而處,在不涉及原則問題的前提下,讓父母按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去處世。 年紀大了,不就圖個舒心自在嘛。 在他們左右、進退都難的時候,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給予尊重和理解,不妄自菲薄、指責抱怨! -3- 上次去鄰居露露家借東西,正值她一歲多的女兒在哭鬧,她一邊對孩子怒喝,一邊忿忿地對我說:“你看看,這都是什么日子,雞飛狗跳的,老太婆(她婆婆)也不過來幫忙,等老了也別指望我養她……!” 對于露露婆家的情況,我是知道一些的。 她剛生完女兒時,老太太也過來幫她帶了幾個月,后來因為她公公生病,老太太不得已才回去的。 老太太走的時候,想把孫女帶回鄉下,可露露堅決不肯,但公公又必須有人照顧,所以老太太也很為難,最后卻不得不留在老家。 可露露非但不能理解,反而痛斥婆婆不帶孩子,對她充滿了憤恨和怨氣! 但她沒拎清:日子是自己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婆婆帶孫子,是情義,不是義務;是傳統舊習,不是法律條文。 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是非觀念來要求和約束父母,應該體諒和尊重他們的選擇。 我的閨蜜小瑩,就是一個生活贏家。 婚后,她生了一男一女,她的公婆都是退了休的知識分子,退休后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處周游,自然不愿做“全職奶奶(爺爺)”。 小瑩非但不勉強,還支持他們去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 她兩個孩子都是保姆帶大的,公婆覺得虧欠了小瑩,保姆的工資堅決要替她支付。 因為通情達理,公婆把小瑩視作女兒,老公對她也越發疼愛,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羨煞旁人。 小瑩曾對我說過:讓父母(公婆)過得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尊重他們的喜好和選擇。 -4- 是啊,父母什么時候最開心?自然是,事情隨心順意時! 關于孝順,畫家張金鑒老人有獨到的見解:“孝順孝順,就是晚年時子女各方面都能順著父母的心意,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悅親”是孝敬的第一要訣。 《禮記》上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所以,最好的孝敬莫過于:不強行安排父母的晚年生活,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多體諒,多尊從。 莫強求,不苛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