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豬選擇失誤 1.一些豬場母豬群出現多元化:即二元雜交,三元雜交,甚至多元雜交;這樣造成的問題有一是:育肥豬群,身材有高有低,有長有短、有胖有瘦。毛色有白色,紅色,黑紅色。生長速度有快有慢、大小不勻;豬群整齊度差,沒賣像,豬價上不去。二是發情不正常,該發情的不發情,發情表現不明顯,配種率不高,產仔率低,三是生產效益差,全群料肉比一般要高出0.2:1,日增重可降低100~200克/天。 2.收購行將淘汰母豬:這樣的母豬多半有老齡化,生產成績差,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這不僅影響生產成績,還有可能引入病原菌,潛在的威脅性很大。 二、母豬飼料選擇失誤 1.育肥豬飼料飼喂母豬;種豬和育肥豬的用途,營養標準及飼養管理方法都不相同,這就決定母住豬必須使用專用飼料,以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性能。 2.自配營養不完全的飼料喂母豬,隨著豬品種選育強度越來越大,對母豬每階段的營養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哺rǔ母豬的飼料要求越來越高,但一些豬場大量使用本地資源,配制母豬飼料,力求飼料成本最低化,往往造成飼料營養不足,營養要素缺乏平衡。有的甚至以粗飼料和青飼料(草)為主,不加或極少加預混料、蛋白飼料和能量飼料。這對母豬的繁殖性能影響很大,有的長期消瘦、使用壽命縮短。 三、母豬飼養管理失誤 1.后備母豬:一是將其視為育肥豬,任其自由采食,造成母豬體膘過大,影響繁殖技能;而是將其視同基礎母豬,以最差飼料飼喂之,造成母豬瘦弱,生長發育不良。 2.基本母豬:一是用配合飼料充分飼養,造成營養過剩,母豬肥胖;二是過分限飼,造成營養不足,母豬瘦弱。 3.豬舍環境衛生差:母豬易患皮膚病等,由于全身污水,很容易通過奶水,體表將病原傳遞給仔豬;也可通過交配將病原傳遞給公豬。 4.母豬淘汰不及時:有的年齡較大,產仔明顯減少;有的長期不發情,多次配種不孕:有的生殖道炎癥,久治不孕等等仍繼續飼養,不及時淘汰。我曾發現,有的豬場母豬一年左右未產一胎,仍在飼養著。母豬作為一種生產機器而不能正常生產,勢必造成總體生產成績和生產效益下降。 5.母豬群體結構不合理:正常的母豬結構應該是第一胎和多胎比例較少,第2—7胎所占比例較大,一般可達70%以上。才能有較好的繁殖指標。再則,母豬數量應與公豬成比例,一般為25:1;不致于產生公豬使用過頻過低,影響繁殖效果。 三. 不重視防疫工作 許多豬場很少重視母豬的防疫工作,對母豬繁殖影響危害大的幾種病,如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豬瘟、布氏桿菌及鏈球菌病基本上沒開展免疫工作,更不用說建立健全防疫監測制度。 四. 提高母豬繁殖性能的措施 1.根據當地疫情及引種場防疫情況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如每周消毒一次;平時保持清潔衛生;針對性地開展豬瘟,偽狂犬、細小病毒、乙腦、鏈球菌等病免疫。 2.規范飼養管理技術 (1)飼料給予方法:斷奶后母豬除前二日減料外,至配種前增加飼料量至3.5公斤左右,盡快復膘。妊娠初、中期日喂量在2.5公斤;妊娠后期增加飼喂量1公斤;泌rǔ期前5日適當減料外,日投料5公斤左右。常年保證供應青綠飼料。 (2)保持母豬正常體況:防止母豬肥膘或過瘦。在哺rǔ階段,母豬體重減少(產后體重至斷奶時體重)控制在10公斤左右。 (3)后備母豬管理:體重120公斤左右,月齡7—8月齡,第二至第三個發情周期配種。實行群飼,日喂量2.5公斤;100公斤后限飼,避免形成多余脂肪,給予適當運動場所。 (4)提高母豬年產窩數:一是母豬適時斷奶,二是縮短母豬發情配種間隔天數。對分娩哺rǔ期母豬管理重點是必須將母豬體重差控制在15公斤以內,這樣母豬體力消耗不大,利于斷奶后盡快發情;斷奶至配種期間的管理重點是利用公豬效應等多種手段刺激母豬發情,即將公驅趕至配種舍利用公豬叫聲,異性氣味來達到此目的。此外配種舍應注意防寒保暖,良好的光照,群飼,可促進母豬發情,增加排卵數。配種后的管理重點是剛配種后飼料的給量要限制,配種半月和45天左右進行二次受胎檢查,盡早發現母豬是否受胎。 (5)增加母豬產仔頭數:主要抓適時配種,有資料表明,母豬發情在允許公豬爬跨開始后的12小時左右配種,產仔數和受胎率最高。實際操作一般在母豬允許公豬爬跨開始6—24小時內配種。母豬過肥或過瘦,妊娠前期飼料給量過多,應激反應和發熱等因素將影響產仔數。妊娠末期增加10—20%飼料量,可增加產仔數和初生重。 (6)提高母豬分娩率:影響母豬分娩率的直接原因是母豬配種后不受胎發生反情。因此加強母豬群管理,減少配種后返情頻率,可提高母豬受胎率。避免母豬返情的措施:配種前期(受胎40日齡內)返情原因主要有交配時間不適時,公豬精液品質不良,母豬過肥或過瘦受精卵不易著床;交配后管理不當、投料過多、應激等。認真按免疫程序搞好預防接種,淘汰無病因流產母豬,可大大減少母豬返情頻率。 (7)整頓母豬群,建立良好母豬產齡結構:一般母豬3—5胎繁殖性能最好,8—9胎淘汰,理論上講,母豬平均胎次4胎左右才能使豬場保持高水平繁殖成績,母豬年淘汰率保持在25—30%。母豬的淘汰標準有,10產以上老年母豬(產仔、哺rǔ性能良好母豬可續留1—2胎);疾病,如子宮炎久治不愈,傳染病難以治療,多因性多次流產和連續3次以上返情;后備母豬11月齡以上不發情,催情無效。斷奶2周后不發情,2次催情無效。配種后未受胎,不發情3個月以上。連續3次發情3次交配不受胎。連續3胎產仔數低于8頭,且仔豬不整齊。異常分娩,如子宮脫出,連續二胎難產。 五、母豬分娩前后怎樣控料 母豬分娩前后在整個繁殖周期中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個階段的母豬對營養需求量很高,這就要求飼養戶在這個階段能處理好飼料的加減,否則會影響到整個飼養周期的成績。 對于抵抗力較好的母豬,在分娩前后合理地加減料能有效減少母豬rǔ房炎的發生,提高子豬的存活率,并有效減少子豬疾病的發生,提高飼養效益。 在母豬分娩前,根據其體況和發育情況確定喂料量。對于體況良好的母豬一般在產前5~7天按原來日喂量的10%~30%減少精料,并且喂給麩皮湯,以防母豬便秘。但對那些較瘦弱的母豬不但不能減料,還要加一些富含蛋白質的催rǔ飼料。 在分娩當天,母豬的生理狀況發生很大的變化,母豬生產后會極度口渴并且極度虛弱,無力進食,要及時供給清潔飲水和優質青綠飼料,最好喂飲麩皮湯或小米粥,避免飼喂不易消化的飼料。分娩后2~3天,對體況較好的母豬,隨著母豬體況的恢復和哺rǔ量的增加,可在分娩前減料的基礎上開始加料,直到分娩后7天加到哺rǔ母豬飼養標準水平,加料也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次加到標準量,最好是每天遞加或隔天加倍法。母豬的飼喂次數也應增加,并且要定時飼喂,因為這個階段的母豬體質較弱,消化力不強,但是往往又貪吃,這樣會引起消化不良,使泌rǔ量降低。再有,這時候飼料成分不能突然改變,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影響rǔ汁的產量和品質。 六、懷孕母豬的飼喂量 懷孕期母豬飼料喂量應根據實際飼喂水平依個體而定。決定個體飼喂水平的因素包括:母豬體重大小,母豬體況,飼喂方式,舍飼方式,環境條件,豬群健康水平,生產水平,管理水平。一般情況下,可將懷孕母豬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管理,即懷孕早期、懷孕后期、圍產期。 懷孕早期 配種到懷孕80天,限量飼喂,減少胚胎早期死亡。一般每天喂料1.8-2.5千克。 懷孕后期 懷孕80-105天,限量飼喂,適當增加飼料喂量。一般每天喂料2.5-3千克。 圍產期 懷孕105天到分娩,此階段是母豬體內胎兒增重的關鍵時期,也是母豬rǔ房發育時期。增加飼料營養濃度,飼養好此階段的母豬,對降低出生仔豬的死亡率,提高仔豬初生重,以及提高母豬泌rǔ量和rǔ汁質量,縮短產后返情期、提高多胎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可以采取自由采食的方法。 七、哺rǔ期母豬疾病預防 母豬在哺rǔ初期,嚴禁沖洗圈舍,但應確保豬舍干凈衛生。隔2~3天用1:3000百毒殺或0.5%過氧乙酸帶豬消毒一次。產后一次注射青霉素320萬單位、鏈霉素100萬單位,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預防子宮炎和rǔ房炎。產后給母豬肌注10毫升亞硒酸鈉和Ve,提高母豬抗病力。對泌rǔ不足和無rǔ癥的母豬,在日糧中增加優質蛋白質飼料和青綠多汁飼料,并注射催rǔ靈。產后10天應依次注射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偽狂犬基因缺失苗、口蹄疫苗,預防疾病發生。 八、怎么防止母豬壓死仔豬 母豬壓死仔豬,是影響仔豬成活率的一大因素。由于管理水平、母豬品種不同,仔豬被壓率有很大差異,冬季繁殖仔豬,防壓十分關鍵。仔豬被壓的死現象多發生在出生后1周內,特別是2~4日齡之間,這是因為初生仔豬的大腦發育不完善,反應不靈敏,因而容易被母豬壓傷、壓死。為了減少上述的損失,可采取以下措施。 1、選留好種母豬 生產中,應選留地性情溫順、母性強的母豬作種豬,一般國外豬種、年老體衰的母豬及初產母豬沒有護仔經驗,容易壓死仔豬。 2、加強護理對初生仔豬加強護理,是減少仔豬被壓死的有效措施。 產后3天內要安排專人看管。實踐證明,母豬壓死仔豬,一般多在吃食后或排便后回圈躺臥時發生,所以看管人員在這時要特別留神,如看到母豬壓著了小豬,應立即拍打母豬的耳根,驅使母豬立起身來,這樣比直接拉出被壓的仔豬要安全。 3、設置護仔間和護仔欄 在豬圈的一側或一角,用木棍、鐵欄桿或磚墻隔開,設置護仔間(寬約70厘米,長約2米),留有仔豬的入口間內鋪墊草保溫,為了防止吃奶時壓死仔豬,可靠墻的三面栽上圓木,圓木離墻20~30厘米,并高出地面。 4、設立保育間 在母豬舍一角,用磚砌一寬60~70厘米,長約2米的保育間,墻壁留幾個仔豬出入孔,地面厚墊干燥柔軟的墊草,讓仔豬產出后可放入保育間取暖、休息,每隔1~1.5小時放哺rǔ1次,這樣既能防壓,又有利與保溫。 5、鍘短墊草 短草可防止仔豬鉆草堆時將草纏豬身而被勒死,還可防母豬不易辨別而壓死仔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