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zhèn)ィ烈娖鋱D,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 劉邦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司馬遷)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1 他出身宰相世家,亡國的命運讓他成為一個恐怖分子。 他一心復(fù)國,卻陰差陽錯成為一個王朝開創(chuàng)的無雙國師。 他運籌帷幄之中,左右著天下大勢的走向。 他是一個花樣美男,卻在武廟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他就是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 2 張良是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之一,但漢初三杰中只有蕭何一個人是從一開始就緊跟劉邦的,張良和韓信都不是劉邦的鐵桿嫡系,張良跟隨劉邦更是一波三折。 陳勝吳廣起義之后,烽煙四起。 張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隊伍,準備投靠陳勝部將秦嘉所立的楚王景駒。半路上,張良的隊伍遇到了劉邦,劉邦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了幾千人的實力。 張良和劉邦一見如故,張良就加入了劉邦陣營。 張良數(shù)次獻計,劉邦欣然采納。任何一個有才能的人都希望自己被重視,張良也不例外。張良對劉邦的評價是“沛公殆天授”。 這一段君臣相得的經(jīng)歷為未來埋下了伏筆。 從某種程度上說,劉邦不僅是識得張良這匹千里馬的伯樂,更是張良的救命恩人。如果張良按照原定計劃投靠景駒,那么,在景駒被項梁追殺的時候,張良也面臨危險。 所以說,無意中的相遇實際上讓張良躲過一劫。 3 雖然說張良和劉邦彼此推崇和欣賞,但張良并沒有從此死心塌地追隨劉邦打天下,因為張良心中還有一個復(fù)國夢。 張良先后兩次離開劉邦,但命運最終還是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是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后,韓信向項梁推薦韓國王族橫陽君韓成,并親自輔佐韓成,離開了劉邦。 但韓成張良勢單力孤,根本無法正面和政府軍對抗,最后成了一支游擊隊,于是當張良再次碰到西進的劉邦時,又一次跟隨劉邦。 第二次是項羽火燒咸陽分封諸侯時,因為韓成得到了韓王的封賞,張良雖然和劉邦仍然保持著很密切的關(guān)系,甚至為劉邦出謀劃策,但為了韓國的復(fù)興,還是離開了劉邦。 不過,沒多久,韓成就被項羽干掉,復(fù)國夢破滅的張良僥幸逃脫,這才第三次來到劉邦的身邊。 4 張良并不是一個上陣殺敵的武將,而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謀臣,“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 張良一生為劉邦出謀劃策,羅列下來可以歸納為“張良九策”。 第一策:計取峣關(guān)。 當時,關(guān)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隘——峣關(guān)擋住了劉邦的西進,劉邦想用兩萬人的兵力強攻,但張良分析了守將的性格,以利相誘,守將投降,不但避免了兵員傷亡,更是節(jié)約了西進的時間。 第二策:秦宮規(guī)勸。 劉邦進入咸陽后,在皇宮中樂不思蜀,賴在里面享受,不肯出來。張良直言勸諫,用“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說服了劉邦回到軍營,保持高昂的斗志。 第三策:鴻門解圍。 著名的鴻門宴中,張良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張良當年流竄下邳時結(jié)識的朋友項伯送來了項羽要對劉邦不利的情報。其次,張良陪同劉邦前往鴻門,化解了項羽的怨氣,并且在劉邦“尿遁”之后,收拾殘局。 第四策:取信項羽。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劉邦最初的地盤只局限在巴蜀地區(qū),正是張良通過項伯,又為劉邦爭取到了漢中,不然的話,劉邦出川的困難更大。 張良離開劉邦回到韓國之前,還給劉邦除了一個主意,讓劉邦進川時燒掉所經(jīng)過的棧道,打消項羽對劉邦的戒備,項羽果然不再擔憂西邊的劉邦,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第五策:下邑定策。 劉邦平定三秦之后,部隊向東進軍,張良在下邑這個地方為劉邦倚馬定策,認為黥布、彭越、韓信這三個可以獨當一面,必須拉攏,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張良選定的這三個人,正是最終擊敗項羽的中堅力量。 在之后的楚漢相爭中,張良又說服了劉邦,同意韓信自立為王,避免了三國混戰(zhàn)局面的出現(xiàn)。 第六策:制止分封。 劉邦一度被項羽揍得很慘,困在了滎陽,忙亂之中,劉邦出昏招:封立六國的后裔,共同對抗項羽。張良及時制止了劉邦,用八條理由說明這樣不但起不到團結(jié)凝聚力量的作用,反而會削弱自己陣營的實力,只可能導(dǎo)致混亂的局面。 第七策:化解爭功。 劉邦勝利之后,封賞功臣,但手下日夜爭功,甚至大打出手,鬧得劉邦腦仁疼。張良讓劉邦先封賞了雍齒,因為雍齒曾經(jīng)是劉邦的死敵,現(xiàn)在連雍齒都獲得了封侯,其他人都覺得不用擔心了,大家都有份,慢慢聽消息就是。 第八策:定都長安。 劉邦在定都問題上左右搖擺,手下的功臣希望定都洛陽,婁敬勸說劉邦定都長安,充分利用長安的地理優(yōu)勢。 劉邦舉棋不定的時候,張良贊同婁敬定都長安的建議,一錘定音。 第九策:力挺太子。 劉邦晚年,曾經(jīng)想廢掉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而且決心很大。已經(jīng)基本淡出政壇的張良,在呂后的強迫下,請出“商山四皓”站在太子劉盈這邊,劉邦換儲的企圖沒有得逞。 5 縱觀“張良九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計取峣關(guān)”算是純粹戰(zhàn)術(shù)層面的策略。 “秦宮規(guī)勸”、“鴻門解圍”、“化解爭功”這三招介于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級別之間,但其意義重大。 “取信項羽”、“下邑定策”、“制止分封”這三招可以說直接左右了楚漢之爭的走向和結(jié)果。 “定都長安”、“力挺太子”更是直接決定了西漢王朝未來的道路。 張良雖無國師之名,有國師之實,而且無人能與張良比肩。 張良不是一個武將,卻把“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詮釋得淋漓盡致,無愧于名將之名。 6 張良是漢初三杰中結(jié)局最好的,他既沒有像蕭何那樣自污保命,也沒有像韓信那樣兔死狗烹,而是瀟瀟灑灑、急流勇退,轉(zhuǎn)向修道成仙的道路。 據(jù)《史記·留侯世家》,早在劉邦剛剛打下天下的時候,張良就“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后來又對劉邦說“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張良放下政事,專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后來呂后當政的時候,才強迫張良恢復(fù)飲食。 史書上當然記載了張良的去世,但是在修道界,去世也可以叫做“解形于世”。 赤松子是遠古時期的人,劉向的《列仙傳》中記載,赤松子是神農(nóng)的雨師,常常去昆侖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歇息,隨風雨自由上下。 有一種說法,張良在下邳遇到的黃石公其實就是赤松子。 張良是不是和赤松子是師徒關(guān)系,實在說不清,神交、仰慕的可能性應(yīng)該更大些。 7 張良和著名的“商山四皓”是好朋友,這個倒是有記載。 《太平廣記》神仙卷以及《仙傳拾遺》里都是“商山四皓”和張良屬于“云霞之交”,這也可以說明,為什么太子劉盈在張良的計策下能夠請到“商山四皓”的原因,張良打個招呼的事情。 據(jù)傳,張良成仙以后,當上了太上老君身邊的太玄童子,常跟隨太上老君在天界遨游。太上老君身邊很多童子,其中兩個看守丹爐的童子就是《西游記》里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不過,張良的太玄童子地位應(yīng)該比較高。 相傳,著名的張?zhí)鞄煟簿褪翘煲坏赖膭?chuàng)始人張道陵就是張良的八世孫,在一些道家典籍中,張道陵得道去朝拜昆侖山的時候,老祖宗張良還專門去看望了他。 可以肯定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張良確實曾經(jīng)修道、辟谷,《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就是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 不過,是不是成仙,咱們凡夫俗子不可能知道,了解一下傳聞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