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我夢見了母親,夢中我哭得很厲害,我被夢中的抽泣聲驚醒,睜開眼,周圍一片漆黑。 母親的身影在我的眼中一幕幕地浮現,又一幕幕消逝。一九九二年臘月二十三(農歷),母親因病突然走了,至今已經十八個年頭。在這十八年中,母親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我的夢中,母親的愛在這十八年中一次又一次地從夢中到現實中溫暖著我。黑暗中我無法入睡,在半夢半醒中回憶著母親對我的愛,從冥思中清醒后卻發現,枕邊淚濕一片。我對妻子說,天亮后我要去溧陽,去兒時的海塘,走進兒時母親的愛中…… 一、海塘,你在哪里? `````````清晨,我打開電腦,用Google地圖搜索我要去的地方,金壇、別橋、后周、竹簀、陸笪、金莊,一個個熟悉的地名出現在地圖上,但是在眾多兒時就非常熟悉現在卻有些陌生的地名之中,始終找不到海塘。海塘是一個地名,是四十年前的一個生產隊的名稱。她是溧陽塘馬水庫邊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村前有一口池塘,池塘的名字叫海塘,所以成立生產隊的時候,以池塘名字為名。海塘在四十年前的全稱叫溧陽縣陸笪公社金莊大隊海塘生產隊,四十年前的一月三日,我隨母親下放到這個地方,那年我六歲。一九七零年一月三日,母親一個人帶著六歲的我和十四歲的哥哥,告別父親,告別常州,下放來到海塘。我在海塘度過了漫長的十年童年和少年時光。在那里,有我童年的伙伴,有我讀書的小學,有我捉魚的水溪,有我光著腳丫走過的泥濘小路,有淳樸的鄉親、有伴我一生不能忘記的記憶。海塘是我兒時的故鄉,十年光陰,海塘的風、海塘的泥土、海塘的淳樸已溶入我的血液。我最后一次離開海塘是1980年春,到今天也有三十年的時間了。三十年的變化是巨大的:當初的人民公社現在變成了鄉和鎮,當初的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現在變成了村委和村民小組。在這變化中,“海塘生產隊”已經是歷史,那么“海塘”也有可能成為歷史么?我想到了海塘邊的水庫,兒時不知道水庫叫什么名字,后來知道了,叫“塘馬水庫”。順著塘馬水庫的線索,我又找到了海塘生產隊當時的上級:“金莊村”,當時叫金莊大隊,從常州下放時坐同一車的下放戶中有幾戶人家就落戶在金莊。 `````````查遍金莊周圍的村子,仍然找不到海塘。再找金莊大隊的上級,當時的陸笪公社。陸笪公社已經撤消,現在成為陸笪村。我從網上查找關于海塘的資料,百度關于溧陽海塘的信息,從溧陽信息港中找尋海塘,從陸笪在網上的資料中找尋海塘,但是都沒有找到。海塘,你到底在哪里?你不會淹沒在茫茫的塘馬水庫中吧?更不會從地球上消失吧?兒時的海塘尚未從我的記憶中消失,現實的海塘難道就從地珠上消失了?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地名:魚家邊,魚家邊的歷史更悠久一些,找到魚家邊有可能會找到海塘。 二、母親說好好記住這個城市 `````````我的童年是苦難的,我的童年又是幸福的??嚯y是因為在海塘,我吃了同齡人沒有吃過的苦,幸福中因為母親的愛始終呵護著我。 `````````文化大革命在一九七零年雖然進入后期,但是“上山下鄉”運動還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常州的“上山下鄉”更有新的內容,將城里的無業家庭主婦也列入 “上山下鄉”的人員中,所以常州不僅有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插隊落戶”,還出現了“半家戶”、“全家戶”。母親是家庭婦女,三十八歲的高齡第一次懷胎,剖腹產生下我后落下腰疼的毛病,所以也就沒有工作。在那場運動中,母親帶著領養的哥哥和親生的我以“半家戶”的形式下放到農村。第一次到海塘的那一幕印象深刻。雖然那時我只有六歲,但是這種記憶在已經過去的四十年中始終沒有消失,相反,母親的不幸離去,更加深了我的這種記憶。 `````````那天早晨,一輛大汽車載著我們和一車的下放人員,從常州出發。汽車徐徐駛離我家門口,母親拉著我走到汽車后面的玻璃窗前,看著家慢慢消失在視野中,母親沒有說話。大汽車開出常州城時,母親指著身后的城市對我說:“好好記住這個城市,常州已經沒有我們”。我沒有在意母親的話,更沒有體味母親的語意,當年我年紀還小,興趣都在汽車上,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長時間坐大汽車,很興奮。直到1980年我戶口回城時,母親又提起這句話,經過十年風雨和苦難的我才知曉母親當年說這句話的心情。大汽車一路風塵將我們送到陸笪,母親拖著我們哥倆又跟著海塘生產隊的干部奔走了半天才到達海塘。干部將我們領進隊長家,隊長家里已經擠滿了看熱鬧的人。這是個偏僻的小村莊,很少有外來人員,所以當母親和我們三個人出現在隊長家里時,村民當看稀罕物似地圍著我們。母親拿出從城里帶來的糖果分給看熱鬧的小孩子們,母親輕聲慢語說道:“吃糖果,”小孩子高興地吃著糖果,圍著我們嘴里發生“咂咂”的聲音。母親說:“甜嗎?” 糖果是甜的,而母親的苦日子從此開始了。 三、常州在我身后 `````````在地圖上我找到了魚家邊這個地名,并確定了今天的行車路線:沿著當年母親帶著我坐汽車和輪船行走的路線,到魚家邊,尋找兒時的海塘。我把這次旅行稱之為“尋訪之旅”,是為母親十八周年祭進行的“尋訪之旅”,將“尋訪之旅”寫成的文章叫《尋訪兒時的海塘》。第一次坐汽車到海塘的線路我已經不記清楚了,但是下放后多次跟隨母親從常州到海塘的行走路線我還記得。當年從常州到海塘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坐汽車從常州到離陸笪不遠的劉莊,這條路最快,但是車票很貴。第二條路也是母親帶著我常走的路線,從常州坐汽車到金壇,從金壇乘輪船到溧陽的別橋鎮,從別橋鎮轉乘輪船到后周鄉,到后周后再走七里多鄉間小路到海塘。 `````````我確定的行車路線就是沿當年的第二條線路前進,即從常州西林沿S340省道到金壇,沿S241省道到指前鎮,再走上上線到這一次尋訪之旅的第一站:別橋。以下依次是后周、金壇、陸笪和魚家邊。降溫后的天氣特別寒冷,妻子體貼地為我泡好茶,并灌滿保溫瓶放在車上。車子啟動后,我并沒有立即起步,而是閉著眼睛做了幾次深呼吸。從昨夜夢醒到這一刻,我的心始終被淡淡的傷感圍繞著,隨著車子的啟動,旅行的開始,心在傷感的同時,還有一種忐忑不安,擔憂今天行程的終點是不是會到達我兒時的海塘。我選了一張黑鴨子的碟片放進DVD里,音樂中也滲出傷感,這種傷感響應著我當時的心情……車子起步,從312國道出發,到常金大橋時拐入西林,從這里沿著當年母親帶我走的路線向未知的海塘駛去。常州在我身后,沐浴著清晨的陽光,金光燦爛,這座城市現今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活力。當年離城,母親說常州已經不屬于我們,今天離城,卻是以常州城里人的身份,去尋找童年的回憶,尋找兒時的海塘,去重溫已經逝去的母愛…… 四、車到西林 `````````汽車到西林時我停了下來,當年汽車走到這里就是出城了??粗砗蟮某=鸫髽颍肫鹉赣H在汽車上對我說的話:“好好記住這個城市,常州已經沒有我們”。是的,我們從那時起已經不是城里人了,但是,我們也不能成為真正的農民。母親拖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來到異鄉,生活之苦可想而知。母親的身體很差,不能下田勞動,哥哥尚未成年,綴學下地也只能算半個勞力。生產隊算我哥哥半個工分,隊長還說這是照顧我們下放戶。母親和哥哥一年辛苦地勞動,到年終算帳時卻倒差隊里好多錢。差錢就稱不到口糧,父親在城里省吃儉用省下的一點工資拿到隊里也稱不到全年的口糧,沒有口糧就得餓肚子。那時我家早晨和晚上兩餐是照得見人影的稀粥,中午一頓干飯中還加入了很多的米糠。哥哥正是發育的時候,母親特地用水煮洋山芋(土豆)背著我偷偷地為哥哥加餐。當我無意中發現哥哥躲在屋外吃水煮洋山芋時,委屈的淚水淋濕了母親的衣襟。母親將我摟在懷里含著淚說:“你哥哥要下地干活,沒有力氣是不行的”。六歲的我在苦難中已經懂事,但是哥哥碗中的洋山芋對于極度饑餓的我有極大的誘惑:“我吃一個行嗎,就一個最小的?” 以后哥哥在吃“加餐”的時候,我也會有一個洋山芋,不是最小的,而是最大的。哥哥也會在母親不注意時偷偷地多給我一點,后來我知道哥哥偷給我吃母親是知道的,母親只是裝作不曉而已。寫到這里,傷心之淚不禁涌出。妻子在一邊安慰說,當年大家都是過的那種日子,大多數人都窮得很,她的童年也是在豆瓣咸菜湯中度過的。 五、別橋的黃雀 `````````上午九點零八分,車子駛離武進,穿過丹陽的皇塘鎮于九點二十分進入金壇。金壇是當年母親帶著我去海塘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坐汽車還是乘輪船,都是先從常州坐汽車到金壇。如果是走第二條路,就在金壇的輪船碼頭換乘輪船,沿著丹金溧漕河到溧陽別橋。很想去找金壇當年的輪船馬頭,但是問過許多金壇的路人,都說不清楚,考慮到一天的行程時間比較緊,所以放棄了尋找,直接到溧陽別橋。到達別橋已臨近中午。這是我這次尋訪之旅的第一站,在這里我要尋找當年乘船的碼頭,尋找父母帶我吃黃雀的那家飯店,如果能夠找到那家飯店,我還想再吃別橋的黃雀,如果找不到那家飯店,我也想在別橋吃黃雀。因為是尋訪之旅第一站,當我看到路口“別橋人民歡迎您”的牌子時,頓時興奮起來。別橋,這么多年來,我有多少次想過來看望你,因為第一次吃飯店就在這里。 `````````為了省錢,母親每次探親從常州回去,大都選擇坐船。當年船班很少,我們從金壇坐船到別橋已是中午,要等四五個小時才能坐上別橋開往后周的下午班船。沒有錢在別橋吃飯店,每次都是吃母親在家里烙好的面餅。餅子好硬,干得咽不下去。街口漂來飯菜的香味,我實在忍不住肚子里的饞蟲,流著口水央求母親:“我們能不能到街上吃飯店,不點菜,哪怕是喝一點面湯也行?面湯里有油,實在比這個用面粉和面糠做成的餅子好咽”??粗铱释难劬?,父親對母親說他在公司里搭的會這次輪到他拿錢,所以可以滿足我一下。那點錢是到生產隊里買口糧用的,如果在別橋吃飯店,口糧就買不全了。母親猶豫不決,父親說這個月他的生活費再省一些,可以進一次飯店。母親看著骨瘦如柴的我,看著我那雙渴求期盼的眼睛,猶豫再三才下決心吃飯店去。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進飯店,父親和母親僅吃了一碗光面,而點的一盆黃雀被我一個人掃光。那是我吃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黃雀,別橋的黃雀我永遠也忘不了。自此以后,我對黃雀情有獨鐘,回城后母親也多次做黃雀給我吃,每次都吃得過癮,母親因為我喜歡吃黃雀,以至于她老人家練出一手燒黃雀的手藝,連我的朋友都說母親燒的黃雀好吃。但是不管后來吃多少次黃雀,都感覺沒有別橋黃雀的美味。所以這次到別橋,我要找到那家飯店,我要再吃別橋的黃雀。 六、記憶中的碼頭 `````````別橋老街是那樣凄涼,冷冷清清,沒有幾個行人,沿街陳舊的老屋還有四十年前的余韻。但是走遍老街的巷頭巷尾,除了一兩家賣餛飩面條的小食攤外,再也找尋不到四十年前吃黃雀的那家飯店。沒有找到當年的那家飯店,再無心思在別橋吃飯。于是到河邊尋找當年別橋的輪船碼頭。 `````````丹金溧漕河,南北走向長133華里,連接丹陽、金壇、溧陽三市,河流從金壇過來,從別橋穿城而過,但是沒有延伸到后周,而是向南去往溧陽。別橋到后周是東西走向的河流,我在地圖上查不到當年那條河,但是四十年前,至少三十年前,別橋到后周是通航的,那個年代的人主要是靠河流上的船只旅行。車進別橋時我看到路邊停著村鎮公交車,擋風后面豎著后周的牌子。世界發展真的很快,如果人們已經舍棄了坐輪船那種慢騰騰的交通工具,而是乘坐這種公交車旅行,它的快捷能使旅行者很快到達目的地。我想如果當年也有這種公交車,也不至于每次在別橋轉船時要待上四五個小時。但是當年真有這種公交車,貧窮的母親出得起車錢嗎?當然了,如果真的坐上這種公交車,兒時也就不會有在別橋吃黃雀的事情,也不會有一輩子的記憶。 `````````沿著河邊行走,河岸邊的房屋破敗不堪。??吭诎哆叺氖菐字蛔龃靶蘩砗蜐櫥唾I賣生意的鐵船。雖然這里也有幾個破舊的碼頭,但是不像兒時的碼頭。問過在河邊摘菜的婦女,她指著橋那邊說:老的客運碼頭就在橋的那一邊。尋著婦女所指方向,我終于找到了別橋當年的客運碼頭。當年的我跟著母親多次在這里換乘到后周的輪船。如今這個碼頭已經破爛不堪,候船室的屋項有個大洞,陽光直射屋里。但是從大門口向屋內看去,卻是一片黑暗,這種黑暗即使在陽光燦爛的白天也深不見底,仿佛將四十年的光陰通通吞噬在里面。 `````````也許再過幾年后,這間破爛不堪的小屋將不復存在,碼頭也將消失。雖然有了這次尋訪之旅,有了這篇文章,碼頭的影像才得以保存。但是在我記憶中別橋碼頭永遠存在。因為那里有我的童年時光,有母親給予的愛……
七、后周吃面 `````````兩年前我到過后周,那次在后周待的時間很短,想去看看海塘也沒有時間,僅在后周一座老房子里吃了一碗面條。中午十一點四十五分,我駕車到達后周,停車后直奔兩年前吃面條的老房子飯店。飯店還是那個飯店,老板還是那個老板。房子很老很舊,桌椅板凳也很破舊,一張用舊毛線捆綁的破躺椅仍舊擺放在屋子的一角。這張破躺椅兩年前我就躺過,兩年后我又坐在這張躺椅上。我問有飯吃嗎?老板抱歉地說今天吃飯的人太多,沒有飯了。兩年前也是這樣,想吃飯而飯已賣完,只吃到一碗面條。我對老板說,就像兩年前一樣,給我弄一碗面條。老板睜大眼睛:“兩年前你在這里吃過?”這種飯店也不能算是飯店,只能算是小吃店,只不過店堂比一般的小吃店大一些而已。飯店里也不賣炒菜,僅供應快餐給社會普通百姓和外地打工兄弟。老板不相信我這個開著汽車的城里人會在這里吃飯,而且兩年前就來吃過。 `````````我笑著對老板說我確實吃過:“一碗面兩個肉元”。我對老板說我對這個飯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當年我進過這個飯店,當年它是后周鄉的一家茶館兼飯店。我念小學二年級時,學校組織同學到后周鄉掃烈士墓,中午要在后周吃飯。當時家里已窮到極限,沒有米糧,每天只吃麩皮和土豆,菜是地里長的山芋(紅薯)滕,沒有一點油水,吃下去的麩皮難以消化,肚子漲得難受,但是又餓得難受。我去后周掃墓要吃飯,母親卻拿不出一分錢來。她去鄰居家借得一些面粉,加了許多豆油,做成幾塊香噴噴的面餅,她一塊沒留全部揣在我的口袋里。中午吃飯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去買大肉面吃,只有我躲在一旁吃面餅。面餅比家里的麩皮和土豆好吃多了,但是看到別人都能進館子有肉吃,而我只能偷偷地躲在一旁,委曲的淚止不住地流出來。這時,同村的一個老人走過來,帶著我走進后周的這家飯店,當時吃的什么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走進店里的感覺我還記得,感覺這個大飯店像天堂一樣。 `````````老人告訴我,是母親央求老人到后周帶我進飯店吃飯的,她怕我沒錢買得吃被同學們看不起,怕我受委曲而自尊心受到傷害。兩年前到后周我一眼就認出了這家飯店,走進這家飯店,我仿佛又看到老人帶著我吃飯,仿佛看到母親欣慰的眼光。飯店的老板放下其他客人,為我煮了一碗面,份量很足,他將面碗遞到我手里時說:“你先吃,菜你隨便挾,”聲音中透出感動,一邊洗碗的老板娘對著我也憨憨地笑著。喝一口面湯,感覺味道還像兩年前一樣。我笑著對老板說味道沒變,老板自豪地回答:“在這里開了十八年的飯店,老客人就喜歡這個味道”。我沒有在后周尋找當年的輪船碼頭,因為兩年前我找過,當年的河旁如今建起許多房子,碼頭拆了不見一點蹤影。別橋到后周輪船要走兩個多小時,雖然我經常來到后周的輪船碼頭,但是每次都是天黑之后才到達,船到后匆匆地離去,對后周的碼頭不像別橋碼頭那樣有深刻的印象。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跟著母親摸黑走鄉間的小路回海塘。后周到海塘沒有像樣的路,只有田埂小路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田埂旁更有縱橫交錯的水溝和池塘。夜間摸黑走在這羊腸小道上,高一腳低一腳,母親走在前面,我拉著母親的手跟在后面跑,母親的叮囑一再響起:小心腳下的土墩,小心前面的凹塘,小心旁邊的水溝……在走過有池塘的小路上,母親更是用力抓住我的小手,生怕我會滑進水里,有生命危險。 `````````我不怕腳下的坎坷,不旁池塘水溝,但是我怕路邊的墳堆。從后周到海塘的路上有很多的墳堆,有許多荒墳棺材露在外面。兒時的我最恐怖的事就是走這條荒野之路,每當要走近墳堆時,我就會閉上眼睛,緊貼著母親的身體一路小跑,等到母親叫我睜開眼時,我已冒出幾身冷汗。 八、站在水庫邊 `````````離開后周已是下午一點,汽車上的GPS找不到我要去的金莊和魚家邊,只能一路問人。汽車在塘馬水庫的水閘前停了下來。一位騎三輪車的婦女告訴我,在水庫的那邊就是金莊,在金莊的右邊就是魚家邊。我問她海塘在什么地方?她卻說這個地方沒有海塘這個村子。我又問他,這里哪個村子村前有口大池塘?她說這對面是塘馬水庫的灘涂,有很多村子村前有池塘。我不死心再問:有沒有聽過一個名叫海塘的大池塘?她的回答再次使我失望:這里有名字的或沒有名字的池塘太多,一般人搞不清那么多名字。我站在水庫邊,透過寬闊的水面,看到對岸隱隱約約的一個村莊,婦女說那就是金莊,你穿過水庫上的大橋,就能到達金莊。我想尋找的不是金莊,而是海塘,現在金莊就在觸手可接的地方,而海塘呢? `````````塘馬水庫的年齡恐怕比我的年齡還要大,四十年前我到海塘時,就有了塘馬水庫,只不過當時我不知道那叫塘馬水庫。海塘就在水庫邊上,走過村前的海塘,就來到水庫的灘涂上。現在我站在水庫的這一邊,而海塘就在水庫的那一邊,這一邊的我看了實實在在的水閘,水庫那一邊的海塘卻淹沒在茫茫的迷霧中。我想起了余光中的鄉愁,我把這首詩作了小小的改動,以表達我站在水庫這一頭的心情:小時候鄉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母親在前頭,我跟在后頭;長大后,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母親在里頭,我在外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水庫,我在這頭,海塘不知在哪頭…… `````````婦女看出我的惆悵,她下車走到我身邊關切地問道:“你怎么啦?”我告訴婦女,我要找海塘,四十年前的海塘,現在我已經看到了金莊,可是海塘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婦女給我出了一個注意,因為四十年的變遷,許多地名已經消失,但是村莊不會消失,金莊周圍的村子不多,可以一個一個村子去找你熟悉的地方,如果能看到你熟悉的景色或者碰到你熟悉的人,那個村子就是海塘。 九、進村的小路 `````````車過水庫大橋的時候,我看了車上的時鐘:下午一點五十分。我想不管我今天是否能夠找到海塘,車子駛過水庫,我就進入了海塘的地方,所以我要記住這個時間:二零一零年一月四日下午一點五十分,我在時隔三十年后又來到了海塘。駛過大橋就有一個村子,村口的水泥路上站著兩個村民,像似迎我遠來。我突然感覺膽怯了,下車后不敢上前去問村民,更不敢打招呼問候。我繞開村民,一人默默進村,一邊尋找熟悉的地方,一邊回憶著兒時海塘的模樣。村子不大,村口也有池塘,但是沒有看到水庫的灘涂,村口池塘也沒有海塘村那么大。走出村子,不見剛才站在路邊的村民,回頭再望村莊,心想,村民不是在迎我,我不屬于這個村莊,這不是我的海塘。一輛面包車停在我的車邊,車窗里露出一張笑臉:“你是不是要問路?” 村民的淳樸四十年依舊,剛才不見的兩個村民也面帶微笑地出現在我的身邊,三張笑臉如春風般溫暖我的心。從這些笑臉上我依稀看到了海塘人當年的影子:好客的海塘人總會熱情地伸出援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困難得連米糠飯和水煮洋山芋也難保三餐。村里的人生活也很困難,當時一個工分不滿一毛錢,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年也掙不上一個人的口糧,由于饑餓,村旁田邊的野菜都被吃光了。但是他們卻經常從自己的嘴里省出一些糧食來接濟我們,有好吃的東西總會想到我們。隊里組織挖河泥到田里施肥,河泥中藏有許多泥鰍,母親興奮地捉了許多泥鰍,挖河泥的鄉親們也將捉到的泥鰍放進母親的籃子里,母親推脫著,而他們卻說不吃泥鰍。屋后有一位五保戶老人,他靠走村串巷賣一些針頭線腦的小商品糊口,一天也掙不了幾分錢。老人家好喝兩口酒,喝酒時喜歡我陪著他說話,每次我陪他的結果都是——他的下酒菜大部分都進了我的肚子。我對著車窗里的笑臉說我要找海塘村,他不知道海塘在哪里,我說要找魚家邊,他說離這不遠,拐過幾個彎過一座小橋就到了。笑臉熱情地要為我帶路,我說讓我一個人去找吧。 `````````車到小橋前,被修橋的工人攔住去路,橋剛修好,水泥還沒有干,不能通汽車。我對工人說要到對面的村子里去,工人說開汽車從陸笪繞道去吧。村子就在橋的前面,不足五百米,我能看到進村的小路,能聽到在田里勞動的村民說話的聲音,能聞見村里飄出的炊煙。我真想插上翅膀飛進村子,根本等不及繞道五六公里的時間。我跟工人商量道:能否將汽車停在路邊,我單人從橋上走過去。工人是本鄉人,我是外鄉人,本鄉人對外鄉人總是熱情的,因為這是海塘人的故鄉。工人說我幫你看著車子,你放心去吧。越過小橋,跨過水泥路,我踏上進村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有一種親切感,我的心開始跳起來。 `````````我又退回小橋,問工人前面這個村子是不是叫海塘村,工人說是魚家邊。我說我好熟悉村前的小路,村子應該叫海塘村,至少以前叫海塘村。工人的話卻似一盆冷水:“我就是附近村子里的,這個村一直叫魚家邊”。我的心還是跳得很快,我有一種感覺,海塘村離我不遠了。我又走回村前的小路,路旁田里耕作的人們向我行注目禮。我想問問他們,幾次欲言又止,我怕又是一盆冷水,澆滅我這激越的心。我四周觀望,發現腳下的小路是進村唯一的道路,我想起了海塘,當年進海塘村也只有一條路。當年的海塘村的前面是水庫的灘涂,進村的唯一一條可以走拖拉機的小路在村子的右側,而現在我走的這條小路正是從右側進入村子。當年的金莊小學在海塘村的右面,我在金莊小學念到小學四年級,每天上學都要從村子右面那條小路出村,那條路我走了四年,我熟悉它的每一寸泥土,因為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光著腳丫踩著小路上的泥土去學校的。 `````````如今我走的這條小路,路面上雖然鋪著石子,我腳上雖然穿著厚底的運動鞋,可在走在路上的感覺卻是那樣的熟悉,路旁枯草散發的味道也是那么的親切,我有這種感覺,我又走回四十年前村口的那條小路上。 十、我的小學 `````````小路不過幾百米,正常走完僅需五六分鐘,可是我卻走得很慢,一邊走,一邊觀察,一邊回憶。 `````````小路的兩旁有池塘,當年進海塘的小路兩旁也有池塘,小路兩旁有農田,當年進海塘的小路兩旁也有農田。一切好像都在印證著兒時的海塘,我的心跳更加快速。村口越來越近,心跳越來越快。我看到了村口的稻草堆,看到了紅磚黑瓦的房屋,看到了屋前曬羅卜干的竹匾,看到了用毛竹搭建的鴨棚,看到了用魚網圈養的雞群。眼前的景像是那么熟悉,腳下的步伐也跟著加快……難道這里真是我兒時的海塘?一切都來得那么的順利?為什么我沒有看到村口的竹林,沒有看到屋后的土坡?沒有看到正對著小路的小屋?沒有看到茅草頂的土屋,沒有看到熟悉的面孔?想到這里,我腳下的步伐慢了下來。我遠遠看到村口的房屋上有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我多希望那上面寫的是“海塘村”。離牌子越來越近,看到牌子后我頓覺一陣旋暈,牌子上的字是:“魚家邊村”。 `````````“為什么不是海塘?”我喊道。屋子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回答道:“這里從來就是魚家邊”。我失望得無心再問那名男子,轉身退出村子回到小路上。我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是呆呆地望著天,呆呆地望著眼前的小路,半天才回過神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定決心:我要繼續尋找海塘,那怕踏遍整個塘馬水庫附近的村落,一定要找到海塘。走出進村的小路時我突然想到如果真是那條上學的小路,當年的金莊小學就在附近,我要找到它。我第二次退到小橋旁,再問修橋的工人金莊小學在什么地方。工人的回答再次使我失望:“金莊小學早就撤消了,現在都在陸笪上學”。工人補充的話卻使我又興奮起來:“學校的房子還在,就在你前面不遠的地方”。我順著工人所指的的地方興奮地跑了過去,我找到了金莊小學。現在的學校已經改成工廠,校舍也發生變化,當年前排的茅屋已經改成了瓦房,當年后排校舍中間的走廊已被拆除,原先沒有院子,現在不僅有了院子,側面還加蓋了輔屋。我輕輕走進院內,站在前排低矮的校舍前,陷入沉思。 `````````上學第一天,母親的雞蛋使我順利地入學。那天母親特意從城里買來書包送我到學校時得知一年級已開學半年。母親的幾只雞蛋讓老師改變了主意,老師沒有收母親的雞蛋,但是被母親的誠意所感動,答應讓我試課三天。試課那天中午,母親又用一碗紅燒螺螄讓老師第二次改變主意:不用再試課,下午交錢拿課本直接上學。老師喜歡吃母親燒的螺螄,母親也喜歡吃她燒螺螄的老師。教我一到三年級的李老師,是從無錫下放的知青,我喜歡她,因為她像大姐姐,也像母親一樣的關愛我。我討厭教我四年級的吳老師,他是李老師的丈夫,我討厭他是因為他對李老師很兇。兒時的好惡完全是感情型的,誰對我好,我就對誰親近,誰對我親近的人不好,我就討厭誰。其實吳老師的教學水平超過李老師,他教的珠算課,全班學生都能熟練地打算盤,速度和準確率超過大隊會計。吳老師鼓勵我們學好珠算,將來可以做生產隊的記工員,而母親的境界要高過吳老師:“將來爭取做大隊會計”。 母親上學前對我的叮囑又想起在耳邊:“今后你要想過好日子就必須好好學習”,母親的保證激勵我用功學習:“如果你能上大學,家里再窮砸鍋賣鐵也供你”。找到了金莊小學,確定剛才進村的小路就是我當年上學所走的路,小路盡頭的村子就應該是當年的海塘村。我不再猶豫,不再問人,堅定地踏上村前的小路。 十一、池塘、灘涂、竹林、老屋 `````````走進村子,我不再問人,穿過村中的小路徑直走向村前。走到村前,一口池塘映入眼簾,這口水塘與我記憶中村口的池塘一模一樣,是的,這就是名叫海塘的池塘。 `````````海塘里水波微瀾,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起片片鱗光。那波瀾好像是海塘為我的到來熱情拍手,那片片鱗光,好像海塘眨著眼對我說:“歡迎離家三十年的孩子回家”。波瀾中,我看到母親在水塘里淘米洗衣的模樣,看到母親在河岸邊看我在水中嘻耍的眼光,看到母親吃力地挑水回家的背影……站在海塘邊上抬頭遠眺,一片灘涂就在前面,那就是海塘村前的塘馬水庫灘涂。冬天的灘涂一片荒涼,堤岸邊的野草也枯萎倒臥,河水乘機浸蝕著灘涂的泥土。我的腳劃過灘涂上的殘水,水聲響起:那水聲中有兒時伙伴們在灘涂邊嘻鬧的童聲,有伙伴們為拾野鴨糞和爭執打架的吵聲,有伙伴們放牛時唱的歌聲,有母親叫我回家吃飯的喊聲…… `````````回到村前,碰到一位在井邊打水的婦女,我指著池塘問婦女:“它就是海塘嗎?這里是海塘村嗎?”婦女說:“這是海塘,這里以前就是海塘生產隊”。 我終于找到了海塘。 與兒時的海塘相比,現在的海塘雖然有著巨大的變化,但在這里我依稀看到了四十年前海塘的一些影子。 `````````順著這些影子我找到了五保戶老人的小屋,卻找不到愛喝酒的老人,吃不到他的下酒菜。 我找到了一片竹林,因為我怕竹林里有竹葉青蛇,每次進竹林都要母親牽著我的手。 `````````我找到了村中的老樹,當年樹上的毛毛蟲掉進我的脖子里,刺得我疼痛難熬,我哭著跑回屋里抱著母親。母親捻出毛毛蟲并向我的脖子里吹氣。我的疼痛緩解了,母親捻毛毛蟲的手卻痛起來。 我找到了一間老房子,老房子的屋后就是那棵老樹,屋后側就是那五保戶的小屋,小屋旁邊是一片竹林。 `````````雖然這間屋子蓋了瓦,雖然這間屋子換了磚墻,雖然房子右邊豬屋的門被堵上,但是那大門,那土窗,依然有四十年前的輪廓:這就是我四十年前的家,是母親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十年的家。凝視兒時的家,我依稀看到母親在納涼門板上為我驅蚊扇涼,在灶頭上為我們燒火煮飯,在床上給我講古道今,用自制的紙牌和我們一起打牌,還有母親偷偷做水煮洋山芋為哥哥加餐。依稀看到母親勞累后反手敲著疼痛難忍的腰依靠在墻角上,依稀看到四十多歲的母親斑白的兩鬢,黑黑的眼圈和深深的皺紋,依稀看到母親為我背上新書包送我上學……門開了,藍衣黑褲系著圍腰布的母親站在家門口??吹侥赣H慈祥的笑容,我柔腸百轉,思如潮涌,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情地呼喚:“媽媽,兒子回海塘了……” 十二、后記 `````````我尋訪的村子現在名叫魚家邊村,海塘生產隊出現之前它就叫魚家邊,海塘生產隊是人民公社時期的產物,當年的魚家邊村拆分為海塘和魚家邊兩個生產隊,母親帶著我下放到海塘生產隊。文革結束后兩個生產隊又合并為魚家邊村。所以現在Google地圖上找不到海塘,一般人也不知道海塘生產隊這個名字。 `````````世界上只有一種愛可以稱之為大愛,那就是“母愛”,這個詞幾乎包含了人間所有的美德,孕育、無私、付出、直至生命的終結(網友霧影2009評語)。母愛是無私,是偉大的,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即使集中人世間最美好的詞匯也難以表達母愛的偉大。文筆笨拙的我,雖然寫作時激情涌越,雖然洋洋灑灑地寫了一萬多字,用了近百幅圖片,也不能寫出母愛的十之一二。我打算文章寫好后打印成冊,到母親的墳前誦讀,讓九泉之下的母親,知道兒子在想他,兒子不能忘記她。臘月二十三是去世母親十八周年的祭日,謹以此文紀念離世的母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