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鋼,祖籍福建閩侯,1964年畢業于陜西師大中文系。長期在寶雞工作,退休后從事業余寫作。著有《太陽從東邊升起》《故土》《潮跡》《守望家園》《星星點燈》《生命簡史》《追綠》等十余部散文評論通訊集。 原文是: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盎凇弊窒聭斢幸粋€標點,教育、教誨的意思。“汝知之乎?”你知道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敝谰椭?,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學問愈深,越會感到未知的愈多,這是最高的學問,相反,不懂的事,硬充自己懂,這是最大的愚蠢??鬃又鲝垺爸疄橹恢獮椴恢保粋€人不可能樣樣都知道,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看似很平常的道理,卻是一個最高的原則?,F實生活中,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常犯不懂裝懂的毛病。很多學問,很多事情,明明不懂,常常不知,卻假裝明白。自以為是者有之、淺嘗截止者有之、冒充頂替者有之、弄虛作假者有之、妄自尊大者有之、以假亂真者有之、不學無術者有之。在對外對人交往中,往往怕丟人,不懂的事情也不敢承認,假冒充懂,就會失禮。這是作人的起碼道德。 有學問的人、高尚的人,越是學識淵博,越是虛懷若谷。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不僅要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青年學生,特別是出國求學者,更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時時打問,抱著對別國的事情什么也不懂的態度,虛心學習,這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對于為政者來說,更要強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有些事情分配給懂的人去做。真正的成功人士,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都是謙虛謹慎的,不僅承認不懂,而且敢于請教懂的人。這是最高的智慧。 那么,孔子又是怎樣要求踐行“知之為知之”,去培養一個好學而有成就的人呢?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子張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年輕四十八歲。他到孔子這里來是要學干祿的。古代俸和祿是兩回事,“俸”等于現在的月薪;“祿”有食物配給。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祿。“干”就是干進、干求,干祿就是如何拿到祿位。子張的這種要求與孔子思想相勃,孔子要求弟子們學仁學義,而他直接來要求如何找飯吃??鬃硬]有生氣,反而教授他一套辦法。首要的是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思考、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保留。闕就是保留,等著請教人家,講話要謹慎,不要講過分的話。本來不懂的事,不要吹,好像自己全懂,最后根本不懂,這就丟人了。如不講過分的話,不吹牛,就很少有過錯;多去看、多去經驗,對有疑難問題,多采取保留的態度。什么是“多見闕殆”,古人有句名言:“事到萬難須放膽,宜于兩可莫粗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對于模棱兩可的事,特別要小心處理,不要有過分的行動,這樣處事就很少后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的地方了。這樣去謀生,干哪一行就會成哪一行。祿位的道理就在題中之義了。 從中我們體會到,孔子的教育態度和指導思想實在是了不起。這就是一種正統的道理,也是求職的基本條件,夠后世的人永遠地享其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