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動物紋≡
≡下篇 饕餮紋,龍紋≡ ![]() ![]() ▲ 獸面紋鼎 商代晚期 河南安陽出土 ▲大克鼎鼎足 下面請欣賞來自“獸面紋”家族的凝視 (小編的腦洞:配上青銅的顏色,可不就是標準的小青龍嘛) ▲ 鳶鼎 商代晚期 傳河南安陽出土 “哎,你的脖子還好嗎?”“都幾千年了,早就僵了” ▲ 外叔鼎 西周中期 陜西岐山出土 蟠pán龍紋 蟠龍紋也稱“卷龍紋”,就是將龍的身軀以龍首為中心盤卷成圓形,一般裝飾在銅盤的中心,流行于商末周初。有時龍首還會做成立體狀,更具藝術感。 '我卷故我在' ▲ 蟠龍紋盤 商代晚期 浙江溫嶺琛山出土 交龍紋 顧名思義,就是龍身體相互交纏的圖像,有兩龍相交,也有多龍相交,相互組合,千變萬化。無論是“S”形、“N”形、麻花形,還是一團亂麻形......身長體軟的龍龍們都能輕易地做到。 其中有一種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小龍相交,組成紋飾單元,密布于器物表面的交龍紋飾又稱為“蟠螭pán chī紋”,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 “快來人幫我們解開T^T” ▲ 秦公簋 春秋中期 傳甘肅天水出土 與蟠螭紋同時期流行的還有一種蟠虺pán huǐ紋,同樣交錯扭曲的圖案乍看與蟠螭紋十分相似。不過“虺”是古書說的一種毒蛇,與小龍“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小編只想說:可能當時沒有密集恐懼癥...... ▲ 蟠虺紋鼎 春秋晚期 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 鳥紋 關鍵詞:尖鉤嘴、羽毛尾 鳥紋在商、西周青銅器中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紋飾。雖然傳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是商族重要的圖騰,但是直到商代晚期,鳥紋也多數是作為輔助紋飾存在的。 商末周初作為主題裝飾的鳥紋開始出現,西周中期前后達到全盛,以鳳鳥紋為主題裝飾成了時代潮流,這與周人將鳳鳥視為吉祥之物有很大關系。西周晚期以后,可能隨著周王室的衰微,鳥紋也一并衰落了。 “在你的心上,自由地飛翔~” 鳥紋最明顯的特點就向下彎鉤形的鳥喙,以及腦袋上的角。鳥的尾部變化較多,有長尾、垂尾和分尾幾種形式,有些會以夸張的手法表現出鳥尾上散開的羽毛。而西周盛行的鳳鳥紋,在鳥的頭部更是帶有華麗的鳳冠,有時垂于胸前,有時作長羽飄舉狀,最大程度地表現了傳說中神鳥的“仙氣”。 '哼!你們這些凡人是沒有資格和我們這些仙鳥做朋友的'(傲嬌臉) ▲ 孟簋 西周穆王時器 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窖藏出土 鳥紋中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紋飾——鴟鸮chī xiāo紋。鴟鸮,就是貓頭鷹,這種紋飾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中有時會作為主題紋飾出現。比較著名的一件器物就是婦好墓中出土的鸮尊。不但整件器物做成鴟鸮的樣式,而且在器物的尾部也裝飾了一個“萌萌”的鴟鸮紋,舉向胸前的兩爪仿佛豎起的兩個大拇指,對你說:“棒棒噠~” ▲ 鸮尊 商代晚期 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 其他動物紋 關鍵詞:現實存在 除了以上神話傳說中的和藝術再加工的動物紋飾,青銅器上還有各種現實動物。比如蛇紋、虎紋、牛紋、羊紋、鹿紋、象紋、兔紋、魚紋、龜紋、蟬紋、蟾蜍紋等等…… 只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沒有古代人不敢用在青銅器的。 變形動物紋 關鍵詞:動物部位、抽象加工 如果僅僅是按照現實模畫動物的形象怎么能滿足先秦人民洶涌澎湃的創作欲望。藝術來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變形動物紋就是選取某種動物紋飾的部分結構進行藝術再加工,使紋飾更加簡潔、抽象。這類紋飾有鱗紋、竊曲紋、波曲紋等等。 鱗紋 取龍、蛇的鱗片排列組成的紋飾。有的像魚鱗一樣上下相疊,縱向交錯排列,裝飾于器物腹部;有的單個鱗片橫向并列(也有作兩層),構成帶狀紋飾,裝飾于鼎和簋的腹部或圈足位置。這種紋飾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 “請問您要來條魚嗎?” ▲ 周生豆 西周中期 陜西寶雞出土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篇》:“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文獻中描述的形狀與這種紋飾大體符合,于是便以“竊曲紋”來命名。 竊曲紋的紋飾形式比較復雜,但是特征很明顯:每種圖案的主要構成都是卷曲的細長條紋,這種紋飾在青銅器上往往連接成帶狀,裝飾于器物的口沿下方或器蓋邊緣。從西周中期出現后,一直流行到春秋中期。多數青銅器研究者認為竊曲紋是由夔龍紋變形而來。 波曲紋 又稱“波帶紋”、“環帶紋”,形狀如同一條寬闊的帶子,呈現波浪狀起伏的形象,波峰間的空隙常常填有動物形或幾何形的線條,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之一。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藏于國家博物館的頌壺都在腹部及頸部飾波曲紋。 “一條大河波浪寬~” 幾何形紋飾 關鍵詞:點、線、圈 青銅器上的幾何形紋飾是一些點、線、圈圖案的集合,除少數被用作主紋飾外,多數是作為輔助陪襯紋飾使用的,它也是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樣式,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陶器上的紋飾。 這些抽象的線條應當也是取形于現實生活中某些具體、常見的事物,再加以提煉、變形構成的。與動物紋一樣,在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紋飾,幾何形紋飾也有著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征。 連珠紋 又稱“聯珠紋”,是由多個小圓圈橫向排列構成的帶狀紋飾,這是青銅器中出現最早的紋飾之一,在二里頭時期的銅爵和銅斝的腹部已經出現,商代比較流行,常用作界欄性紋飾。 “珍珠項鏈要戴兩條才好看。 ▲ 獸面紋鼎 商代早期 陜西銅川三里洞出土 渦紋wō wén 渦紋:又稱“火紋”,形狀近似旋轉的水渦,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紋飾代表太陽,中間的弧線表示火焰的流動。這種紋飾流行的時間很長,從夏代晚期到戰國從未間斷。除了單個使用外,渦紋還常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比較多的是龍紋、四瓣目紋、雷紋等。 “旋轉吧,小太陽!” ▲ 渦紋鼎 商代晚期 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 云雷紋 云雷紋是“云紋”和“雷紋”兩種紋飾的合稱,圓形螺旋狀的是云紋,方折角螺旋狀的是雷紋,但實際上由于方圓的區別并不明顯(其實就是分不清......),所以常使用合稱。 作為商周青銅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幾何形紋飾,云雷紋流行的時間也很長。商代早期已有用連續帶狀云雷紋作為主紋的青銅器。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常在獸面紋、龍紋、鳥紋的空隙處填上云雷紋,作為主紋飾的地紋。 子申父己鼎 西周早期 河南伊川出土 ▲ 獸面勾連雷紋鼎 西周早期 陜西長安新旺村出土 人物畫像紋 關鍵詞:寫實手法、社會生活、戰爭場面 人物畫像紋就是用寫實的手法在銅器上描繪出當時貴族的社會生活和戰爭場面,題材上不再只拘泥于鬼鬼神神,構圖上也基本擺脫了之前規律化的對稱圖案,畫面更加豐富生動。這類紋飾最早出現于春秋晚期,一直流行到戰國晚期。 人物畫像紋的內容多種多樣,有宴樂、弋射、采桑、狩獵等生活活動,還有攻城、水戰等戰爭場面。這些內容也是研究先秦社會生活、軍事的重要歷史資料。 “沖鋒的號角已經響起,兄弟們沖啊!” ▲ 嵌紅銅狩獵紋壺 戰國早期 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 在商與西周青銅器紋飾中,人的形象出現得不多,而且常與動物同組,比如后母戊鼎耳部和龍虎尊(安徽阜南出土)上的虎食人紋。總體而言,與兇猛、威嚴的神靈動物相比,商與西周青銅器紋飾中人的形象比較死板,且地位較低。 隨著春秋戰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的巨大變化,銅器中的人物形象也擺脫了被動與束縛,開始以寫實手法描摹當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這也可以看作是當時人文主義思潮覺醒的表現。 資料整理于網絡-博物館丨看展覽 推薦閱讀 4、《如果國寶會說話》第1季√賈湖骨笛 6、老昆明的古幢公園 12、鐵質文物防護 13、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室規范化建設與儀器裝備基本要求(GBT 30238-2013) 14、鎮館之寶-地藏寺經幢 15、觀眾眼中的經幢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