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日本作家渡邊淳一《鈍感力》一書問世。渡邊淳一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遲鈍的能力非常必要。到底什么叫 “鈍感力”?我覺得,它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它應屬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鈍感力是一種人生抗打壓的品質,遇到什么事,并不馬上“起跳”,甚至處于木訥狀態。鈍感力雖給人以遲鈍的外在印象,但卻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鈍感力的五項鐵律分別是:迅速忘卻不快之事;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坦然面對流言蜚語;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鈍感力的精華,在于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系統和方法,實現嚴格自我控制,不被周圍的大事小情干擾,把精力集中在關鍵線路上,深深領悟“光榮在于平淡,艱巨成就漫長”。要想把事情做起來做得更好,需要有一個對龐雜信息和堅定信念的考驗期,身處其中的人要hold住,懂得鈍一點才能贏得未來的爆發力。 相對鈍感力,敏感力是人們對事物的敏銳感受能力。除卻過于文藝氣質的人,敏感力有益無害。鈍感力與敏感力并不矛盾,只是我們不要用錯地方,用對了它們就能友好相處。有了敏感力,一個人才能不斷發現機會;有了鈍感力,一個人才會把看準的事最終做成。 很多人說,如果不是懷舊,自己漸漸喪失了對事物的敏感力,就是缺乏童心了。大家對于“微妙”、“輕柔”或“若有若無”的把握能力越來越弱,不少人在追逐強烈的感官刺激,導致痛點和笑點越來越高。 這些話說得不無道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省略了很多頗具藝術感的表達,快—使人生的質地變得粗糙。因為敏感力最充沛的時候,是心靈處于慢半拍的時刻。周曉楓形象地舉例:我把這個光亮的蘋果舉起來,就聽到了聲音,非常小的聲音,類似于安靜。 著名作家海倫的家庭教師沙迪文,是一位了不起的“敏感力”開發者,她以慢的心態教給了海倫一生受用的感受技能,彌補了她天生的缺陷,也交給了她一把通向成功的金鑰匙。最初見到海倫時,海倫并不是淑女,是被寵壞的小魔女。當她倆坐在院子里的時候,沙迪文想過放棄,忽然這時就起了風。這風,輕輕柔柔,吹起海倫的頭發,吹起無盡的花瓣,這是多美的畫面啊,可憐的海倫卻永遠無法看到。沙迪文堅定信念,一定要帶海倫走出痛苦的深淵。沙迪文感謝風帶給她美麗的畫卷,激起了愛的漣漪。 自然的“慢”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后來沙迪文充分調動海倫的觸感、嗅覺等其它感官,讓一個封閉女孩的敏感力與整個世界形成了聯通。海倫一直到八十多歲,依然保持著與花草、小動物的親密接觸,雖然她沒有親眼看到過它們。 所以,鈍感力這種不懼怕困難的姿態、不糾纏人事漩渦的能力雖然重要,但鈍感多了,卻不可以對美好的自然界變得遲鈍起來。世界需要冒險者和征服力,同樣需要領受者和敏感的心。 當然,敏感力包括感知的敏感和情緒的敏感,比較而言,前者可以多一點,后者可以少一點。如果情緒的敏感多了,就會有些神經質。現代人應該多在大自然中體會敏感力,引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探尋之心。如果讓自己安靜閉上眼睛,在黑暗中聆聽音樂中的各種水流和鳥鳴的聲音,去分辨不同鳥鳴的差別;讓心靈去觸摸葉脈,去嗅一嗅葉子生長的方向,是非常有益身心的。 大自然以最獨特的手法,聯通了我們的心靈,所以要敏感、敏感、再敏感。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語”,大自然的美,在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塊石子之中。充分調動每一個感受的細胞,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聽、用嘴巴嘗、用手指去觸摸,真正的藝術家,五官通感,這些都來自微妙的敏感力。 鈍感力,在于發展的路途上能夠迅速忘卻挫折之事;認定目標,即使并不是一帆風順仍要繼續挑戰;坦然面對各種喧囂和質疑;對不同聲音常懷感謝之心;面對順境,不沾沾自喜,不盛氣凌人。敏感力,在于我們用心靈對大自然去發掘,去感受,去融入。放下身段,把泥土味注入心靈,讓情景觸動變成思想胚胎,必須要敏感、敏感、再敏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