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不只存在于病人體內,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潛伏“,怎么能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我們來看看
1、中醫中有“肥人多痰濕,瘦人多虛火”的說法,首先請看你的體型?
2、頭發愛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黃為脾虛、濕蘊的征象)也常提示體內有濕氣。
3、口角流涎或睡時流多--屬脾虛濕盛,語聲重濁,而且痰多,痰白易咯者即說明體內濕氣較重。
4、耳朵里耳屎呈油狀易流出也提示濕熱證候明顯(天生油耳朵的除外)。
5、小便渾濁、短澀,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流水都是“濕毒”表現
6、大便稀溏不成形,色深黃而粘稠,不易沖掉(多屬腸中有濕熱),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就可能是有內濕。
7、陰部潮濕
8、有水腫或腹水等癥。
9、濕性重濁,感受濕邪,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頭沉,像有什么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
10、有濕者,舌體多胖大,舌邊有齒痕,濕熱者常見舌苔黃膩,寒濕者舌苔白厚,滑而濕潤。(正常的舌像為淡紅舌、薄白苔)

脾主運化水濕,其性喜燥惡濕,外感濕邪,留滯體內,常先困脾,所以一般祛濕多數都得健脾,我推薦一些祛濕茶給大家。
1、花旗參:
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2、荷葉:
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祛暑健脾之功效。
3、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脾虛水停所致的痰飲、水腫,為痰飲水腫的良藥。
4、茯苓:
既利水滲濕,又健脾寧心,凡水濕、停飲,無論寒熱或兼脾虛皆可以。
5、薏苡仁:
即薏米,味甘淡,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等功效,有祛風濕、強筋骨、補正氣、利腸胃、利尿、消水腫等作用。
6、白茅根:
味甘,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性緩入血,降而有升,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等癥,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