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卡喬波和Richard E. Petty合作發(fā)展了詳盡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在1992年和Gary Berntsen提出了“社會神經科學” ,因對孤獨的系統(tǒng)性研究而聞名。
在社會神經科學領域,他致力于研究社會關系(social connections)的神經機制,探索社會影響和人際關系對情緒和認知的作用。他聚焦于驅動人類互動的神經、激素和遺傳學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大腦、行為和健康。他最近研究社會隔離和孤獨對人類福祉的有害影響。
卡喬波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是孤獨與白細胞基因表達的關系,他和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的研究指出,孤獨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炎癥反應。他隨后的工作表明,孤獨能夠對人的感覺、行為和生理造成影響,甚至導致早逝。卡喬波還認為,社會合作能力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大屬性。
紐約大學的社會神經科學家Jay Van Bavel在Twitter上發(fā)表數(shù)篇推文表達哀悼之情,“他是這個領域絕對的大牛,他的每一篇論文都是杰作,無論他是從經驗、方法論、理論還是哲學出發(fā)。”
卡喬波著有《人類天性和對社會關系的需求》(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衛(wèi)報》曾經采訪了卡喬波對孤獨的研究經歷,以下是訪談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