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心深處積攢的焦慮或恐懼,雖然嘴上說不出,但一定會通過其他「反常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凱叔 作者 | 筱雪 主播 | 羽洋 前幾日,在微信群里,有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快4歲的女兒,剛上幼兒園不久,就出現了「不太正常的」尿床。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多想,孩子有尿床反復很正常。但連著3、4天都如此,她擔心極了。因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再沒有尿過床。 于是,她還是帶女兒去了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明顯的器官病癥,建議她帶孩子做心理咨詢。 后來,咨詢師通過和孩子進行繪畫、講故事等形式,終于發現了導致孩子尿床的秘密: 孩子現在的壓力非常大,情緒緊張,很有可能是在幼兒園受到了不良的對待,才出現了這種‘反?!倪z尿行為。 她心里一驚,趕忙私下里問了其他孩子的家長,結果還真有幾個孩子也出現了「反常行為」。
她立即聯合了好幾位家長,和園方進行交涉。迫于壓力,園方才同意調出孩子在幼兒園的視頻監控。 果真發現,有一位老師,常對孩子們推來搡去。她們找到那個教師,他才承認,雖未動手打孩子,但有時會譏諷孩子、吼孩子。 千挑萬選,沒想到還是遇到了「渣園」。
之前,孩子的口頭表達還不流暢,有時還變來變去,因此她無法作出判斷。而且,孩子的身上沒有明顯創傷,所以她什么都沒有發現。
若不是她「多心」,覺得孩子尿床不太正常,就不會發現孩子受到了這樣的「對待」。這件事,令她非常后怕。
孩子內心積攢的焦慮和壓力,雖然嘴里說不出,但一定會通過其他「反常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對于3-12歲孩子而言,最為常見的「反常行為」有這樣三種: - 原本活潑的孩子連續幾天都異常安靜,呆坐; - 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多次「暴力」攻擊別人,有時搶玩具,有時用手打,用腳踢…… - 原本安睡、不尿床的孩子,連續多天晚上睡眠容易「夜驚」,「尿床」,或「做噩夢」...... 但這些「反常行為」并不意味著罕見和難以察覺。相反,它們都是有明顯的特點: - 確實與平時的行為不同; - 在短期內反復的出現。 關注孩子的行為不等于草木皆兵,但也不等于神經大條,以至于錯過孩子的求救信號。
我有位在兒童精神科的醫生朋友,聊起孩子時,提到了她遇到的一個案例:
一個9歲的小姑娘,看著十分乖巧,但其實已經有點「輕度抑郁」。
據父母說,孩子原本很活潑,后來變得很乖,正當父母都覺得欣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是得了「抑郁癥」。
她通過游戲等許多方式,幫助孩子逐漸釋放了壓力,也才弄清這個病癥的根源:
一年前,最疼她的外婆車禍去世了。自此,她就很缺乏安全感。 她時常會粘著父母,可父母并沒有理解她,甚至很多時候還會指責她:
她原本心里就很難過,一時又增添了許多害怕和失落。于是后來,她就非常避免和父母再發生沖突,常常一個人安靜待著,但內心很壓抑。
父母不但不覺得孩子異常,反而很欣喜,「孩子終于變得聽話和老實了」。長久以往,孩子就慢慢成了「抑郁」。 很多有抑郁特質的孩子,都會被父母認為是很乖的孩子。
她曾經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傳達了重要的非語言信號。但她只被看作是一個「稍有點變化的孩子」,在那個時刻,她該有多么的無助?
孩子遇到了麻煩,常常是不懂得要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的語言求助的。 而孩子不說,父母也會錯誤的忽視。直到后來問題嚴重了,才著急忙慌,后悔萬分。 也許孩子的語言會不清晰,但他們的「行為」一定不會說謊。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冰山理論」。 在這里,它的意思是,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座冰山。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的行為,但孩子更為豐富的內在世界(比如難過、恐懼、失落等情緒),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我們所見,恰如水下的冰山。
當孩子內心埋藏著巨量的恐懼或者焦慮的情緒時,他還沒有能力正常面對,也無法自我調適,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頻繁做出「反常行為」。 那么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 避免對孩子表面行為的「指責」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反常行為」時,特別容易情緒激動,常常會跳起來指責孩子的「反?!?。 可如果只根據孩子的表面行為就進行指責,不僅會讓孩子的心門永遠緊閉,嚴重的,還會錯失救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主人公是一位7歲的小姑娘,一直比較懂事。
母親去世后,和父親相依為命。他非常辛苦,每天早出晚歸,收入微薄。但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學校,便請了專門的輔導老師。也因此,父親在下班后又打了一份工。
可沒幾天,孩子突然膽子特別小,晚上常做噩夢。但父親因為工作辛苦,一回家倒頭就睡著了,并不知道她做噩夢。 她變得常??摁[,和父親哭喊著不想上課,更不讓父親出去上班。 眼看著上班時間就到了,父親誤以為孩子是嫌學習辛苦而淘氣,于是氣極了。
一邊打她,一邊指責:「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我這么辛苦的賺錢供你學習,你怎么還這么任性?看我不狠狠的打你……」
直到5年后,女孩自殺。父親在孩子的日記中,通過她支離破碎的語言才終于明白,原來孩子曾被輔導老師多次猥褻。 父親后悔莫及,抱頭痛哭。
年幼的孩子并不能向父親完整而準確的描述輔導老師的所作所為。 但可悲的是,父親多次的打罵和指責,令她感到更加害怕、無助,不敢再與父親溝通,也不知道怎么溝通。 最終在恐懼與無助中,選擇了自殺。 挖掘孩子的真實內心 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有時并不代表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我們就可以透過孩子的浮在冰山上的表面行為,去嘗試挖掘孩子冰山之下的真正想法。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去了解到她反常的真正原因。
我有個做幼師的朋友,曾說起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學生,平時都規規矩矩,讓老師非常省心。
后來,她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嘗試和他溝通??蓻]想到,她一抱孩子,孩子「哇」地就哭了。
原來,孩子的父母剛剛不在一起(離婚)了,在分開時吵地特別兇,他害怕極了…… 有孩子說「你爸爸不要你了」,「你沒有爸爸」……他想說不是,可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說……
他又怕又氣,不知怎么地,就打了人……
她看著眼前這個哭成淚人的孩子,心疼極了。不敢想,若是從一開始就指責他,他會多么地無助。 后來,她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他們也才意識到,孩子竟承受了這么多沉重的困擾。
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接納的語言,都是打開冰山的鑰匙。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的內心建立聯結的過程。
好好愛那個突然淘氣,又或者突然沉默和慌張的孩子吧。 讓孩子感知到我內心對她的關心和愛護,也讓我們感知到她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然后安撫她,溫暖她。
而當我們透過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了解到她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的「解救」出孩子。 作者:筱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PET父母效能講師,希望能堅持終生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