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上火”的經歷。一遇到口腔潰瘍、口干口臭、牙齦出血、暗瘡、眼睛紅腫、嗓子疼、便秘等,不少人習慣性使用清熱藥、滋陰藥這類寒涼藥物來瀉火、清火、降火,卻發現去火效果并不好,反倒是加重了身體的各種寒涼:腿腳怕冷、舌苔發白、腹涼、腹瀉、男性陰囊冰冷潮濕、女性痛經,小腹冷,白帶清稀等。 出現如上這些情況,多半是「上熱下寒」,通俗點說,就是又上火又怕冷,而這個火并非因“熱”,很可能是寒證過久所致。 為什么明明體寒卻容易上火? 現代人普遍思慮過多,長期久坐,用腦過度,盜用元陽,把下面的元陽調上去了,氣血都集中在腦部了,大腦屬于很實的狀態,下半身卻消耗得越來越虧虛,能量瘀滯在上面,而陰寒之邪大量內生或外侵,瘀堵于下,脾胃升降就會出問題,濕氣橫在身體的中焦,堵塞道路,導致心火不降,就很容易上火。 而下焦濕寒加重,腎陰虧損,腎水不足,托不住上面的火,心火就只能往上任性流竄,左竄一下,右竄一下,所以上焦的熱,口干口苦、眼睛干澀、頭暈耳鳴、心煩易怒、失眠等都出來了,下焦的寒,則造成宮寒,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婦科炎癥,前列腺增生等。 這種情況下,如果當作是熱證來治,錯誤的采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藥物進行治療虛火,只會讓身體內的寒濕加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傷腎傷脾,從而導致寒上加寒、虛上加虛,加重脾腎陽虛,各臟器功能下降,氣血虧虛,越治火越大。并沒有把寒氣排出去,而是把寒氣逼到了身體的內部的臟腑,長期寒氣積累,極寒生內熱,又會造成虛熱,表現出上火的癥狀。 人體陰陽平衡的狀態就是陽氣在下部,陰在上部,上熱下寒就是顛倒錯亂了,上面為陽,下面為陰,陽不能下降,陰不能上升,火一直在上面,水一直在下面,水不能變成氣,上面的氣也不能在下面化成為水,就會出現上面很熱,下面很冷。 上熱下寒并不表明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里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火氣都浮在了上焦(心、肺、頭面部),而下焦(腎、膀胱)卻還是冰涼的;上下不溝通,中焦(脾胃)瘀堵,上焦的火氣淤堵久了,便成了淤熱,從頭面部發出。簡單說,上熱下寒的本質是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癥狀。 上熱下寒如何調理? 脾腎是身體先后天之本,負責給身體提供動力,身體動力不足,氣血循環變慢,就容易停滯,即為寒。所以如果想根治“上火”一定要恢復脾腎功能,加快氣血循環,把寒排出體外,熱自然能回到原位。 岐黃砭石臟腑通補術是針對中焦和下焦的調理,重在通臟腑的瘀,補臟腑的虛。利用砭石的自身能量,動熱結合,邊通邊補,祛瘀不傷正。 ◎ 開中焦,升清降濁 上腹部為人體的中焦區。中焦為人體氣機的樞紐,上腹部偏左為脾胃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右側為肝膽區。中焦瘀滯不通,則容易反酸、打嗝、腹瀉、腹脹、胃痛、慢性胃炎、食欲不振、大便粘滯或便秘、肥胖癥,脂肪肝、膽囊炎等。 臟腑通補術調理從中脘巨闕入手,這里是氣血升降的開關,中脘為胃的墓穴,巨闕為心的墓穴,心臟不好,脾胃受寒,肝氣郁結,水濕內停都會郁結在這里,導致氣血升不上去,此處瘀堵,脾胃化生氣血升不上去,脾主運化水濕,長時間氣血升不上去,就變成濕氣停留在體內。打開這里一是氣血能夠上去,濕氣能夠化掉,改善心肺供血供氧。 ◎ 打開腹部經絡環,溫補下焦元陽 臟腑通補術推痧儀滾揉腹兩環,由表及里,逐層打開腹部下環,一方面可以補元陽,同時可以促進脾胃運化。另一方面可以把多余的火氣調下來,促進能量的均衡,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一方面能改善上熱下寒體質,另一方排出下焦瘀滯,松解深層痙攣,舒緩臟器之間的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