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正山茶”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臘縣象明鄉倚邦山內曼松山一至三號茶園的“正山貢茶”,簡稱“曼松正貢”。當時,易武還未列入六大茶山之中,比較出名的是位于易武鎮東北的慢撒,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三次大火后,慢撒衰落而易武崛起。雍正六年(1728年),攸樂、莽枝、革登、蠻磚和倚邦等地部分片區之茶又被列入“貢茶”。乾隆三十年(1765年),易武(慢撒)山帕札河范圍的茶也被列人“貢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為“貢茶”的片區。皇室專用的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號茶園等范圍的茶,和其他山內被劃為貢茶片區的“官府用茶”被當地民眾統稱為“貢茶”,后來為了區分“皇室專用茶”才將前者特稱為“正山貢茶”。此后,由于易武茶山是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而且品質非常好、產量大,隨著易武茶越來越出名、越來越受追捧,民眾便將易武諸山頭的茶統稱為“易武正山”茶,包括今天的麻黑、落水洞、丁家寨、刮風寨等地產的茶。 據茶史資料顯示,最早種植茶樹的是古濮人,易武茶山亦不例外。明末消初隨著六大茶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大量漢人移居六大茶山種茶、做茶和經營其他生意,主要有四川人、石屏人和江西人等。至今走訪易武、倚邦等地,還有大量石屏人后裔在種茶或經營茶葉生意,他們的語言至今還保留著石屏口音,如麻黑村60多戶人家大部分為石屏人后簡從易武天能茶廠的創辦人何天能老落水洞村有不少人家也是來自石屏。從易武天能茶廠的創辦人何天能老先生中了解到,他家原在麻黑村種茶,祖上遷居麻黑已歷7代。近10年來普洱茶的發展促使他走出村察,到鎮上開辦茶葉加現今已成為鎮上較有名氣的茶廠之一。何老先生為人耿直,各地來易武做茶的商人都喜歡與他打交道,他曾被易武鎮政府授予“茶農狀元”稱號。縱觀現時存世可找尋到的老茶字號都出自易武:同慶號、同興號、同昌號、安樂號、乾利貞號、鴻慶號、福元號、車順號、陳云號等。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易武茶葉產量已超過200噸,現由于茶山的土地與茶樹已分到各家各戶,茶葉產量很難統計出準確的數字,行業內較為認同的是易武古樹茶產量約60噸。易武古鎮曾是古鎮越縣政府所在地,現今是普洱茶交易和生產重鎮,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貢茶第一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