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組培技術在花卉領域中的應用 摘要:植物組織培養在過去的4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已 滲透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物工程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 部分和基本研究手段之一?,F如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具有保持花 卉優良性狀、培育脫毒苗木、保存種質資源等優勢,因而在花卉種 苗繁殖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組織栽培;花卉 植物栽培技術雖然發展比較晚,但是在經過20世紀后的幾十年, 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與奮斗,這項技術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 尤其近40年以來,植物組培技術已滲透到植物生理學、病理學、 遺傳學、藥學、育種以及生物化學等各個研究領域,為快速繁育優 良品種,培育無毒苗木,進行突變篩選培育,藥用植物工廠化生產, 種質保存和基因庫建立等方面開辟了新途徑,成為生物學科中的重 要研究技術和手段之一?,F如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具有保持花卉 優良性狀、培育脫毒苗木、保存種質資源等優勢,根據這些優勢, 植物栽培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花卉的種苗繁殖與生產之中。 1 花卉領域中組織栽培優勢 1.1 快速、大量繁殖優良品種 由于組織培養法繁殖作物的突出特點是快速,因此,對一些繁殖 系數低、不能用種子繁殖的“名、優、特、新、奇”等品種的繁殖, 意義更大。因為材料的單一個體性,所以遺傳現狀也是一致的,那 么在試驗與生產整個過程中就能夠達到微型化與精密化,既節約了 人力與物力,又能夠更好的對培養基的成分、溫度與濕度、光強度 與光質以及光周期進行有效控制,整年都可進行試驗與生產,所以 在花卉培養方面的應用能夠迅猛發展。通過離體的快速繁殖,加上 不受區域氣候條件的影響,可以進行脫毒苗、新育成以及新引進, 還有稀缺語種與基因工程等等,較常規快數萬乃至數十萬數百萬倍 的速度擴展增大繁殖,以提供更多的優質種苗。 在花卉的育種過程中,通過雜交與選種,增加了花卉品種種類與 花卉的顏色種類,以滿足更多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卻帶來了一 些問題,由于子代很難有均一的變現造成基因類型的異質化太高。 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優良性較高的植株加以分生,這樣就可以得到與 母株一模一樣的植株,其原因是組織栽培育苗是由母株的組織或者 器官等發展的,能夠保持母株的全部特征,包括花的形狀、顏色, 植株的形狀,抗逆性等等。 1.2 脫毒苗木的培育 植物脫毒是目前植物組織培養應用最多最有效的一個方面。由于 觀賞性的植物一般采用營養繁殖,比如在利用嫁接、分株等方法繁 殖時,病菌很容易由營養體、刀具或者土壤等傳給下一代,這樣就 加快了病毒的傳播與積累,以至于病毒病對植物的危害也就隨之變 嚴重。據相關統計表明,觀賞性的植物的病毒已高達百種,并呈逐 年遞增的趨勢。觀賞植物應得了病毒病,而對觀賞價值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像百合、康乃馨等植物的鱗莖、球莖嚴重退化,蘭科植物 的花變得小且少,而且造成花朵的畸形等,這些問題對其觀賞價值 造成了影響,甚者可以導致其品種的滅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 發展,這也是我國花卉不能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長時間生產中可以得出,植物組織栽培技術可有效地去除植物體 內的病毒。病毒在感病植物體內的分布不均勻,其數量也隨部位與 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在靠近莖尖頂端的區域,越靠近病毒的濃度就 越低。因為分生區域內無維管束的原因,病毒的傳遞只能靠細胞間 的聯系進行,比不上細胞分裂的速度與生長速度,所以在植株生長 點附近的病毒數量是非常稀少的。鑒于以上原因,在進行莖尖培養 時,在保證莖尖成活的前提下,莖尖越小越好,太大的話對于脫毒 有很大的影響,種類不同的植物與病毒,在切取莖尖的時候,大小 也不相同,一般來說是帶一兩個葉原基的0.2-0.5mm大小的莖尖。 1.3 保存種質資源 花卉生產是在現有種質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自然災害和生 物之間的競爭以及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已有相當數量的植物 物種在地球上消失或正在消失。具有獨特遺傳性狀的生物物種的絕 跡是一種不可挽回的損失,而通過組織培養,可保持母本的一切遺 傳特性,并大大節省人力、物力的同時,又能延長保存期,以作為 種質資源未能突變與流失的保證。 2 花卉組培的途徑 2.1 胚狀體 在組織培養中,再生植株可通過與合子胚相似的胚胎發生過程, 即形成胚狀體,再由胚狀體發育成大量植株。一品紅、玉蘭等通常 采用此途徑進行繁育。 2.2 生長點 莖尖或者是側芽經過誘導而形成大量腋芽,進而獲得幼小植株。 通過這個途徑進行花卉組培發生變異的概率很小,品質比較均勻, 一般都采用這種途徑。 2.3 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途徑是外植體在經過生長調節劑的處理,先形成愈傷組 織,之后經器官分化成芽體,以大量繁殖,這種途徑比其他兩種途 徑都更易變異。 3 花卉組織培養的階段 3.1 外植體材料的選取 無論是離體培養繁殖種苗,還是進行生物技術研究,培養材料的 選擇都要從主要的植物入手。選取性狀優良的種質或特殊的基因 型。對材料的選擇要有明確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提高成 功的幾率,增加其實用的價值。對于許多種子植物,莖尖是最好的 選擇部位,但是由于被才材料來源所限制,所以選擇莖段,并且葉 片的材料來源很豐富,所以其利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對于較難培養 的植物來說,子葉與下胚軸是很好的選擇。進行選材的時候,應該選取攜帶菌少、生長時間較短、生長較旺盛的材料,同時還要注意 選材的時期,一般在植物開始生長的時候進行采樣,其他時候不利 于組織的培養。花藥培養應在花粉發育到單核期時取材,這時比較 容易形成愈傷組織。對于器官的狀態也有影響,花卉主軸越往上的 部位,經過組織培養而形成的器官,生長時間越短,且比較容易形 成器官。 3.2 材料的滅菌消毒處理 一般采取的預處理方法是,先對植物組織進行修整,去掉不需要 的部分,將準備使用的植物材料在流水中沖洗干凈。經過預處理的 植物材料,其表面仍有很多細菌和真菌,因此還需進一步滅菌處理。 花卉植物組織的培養進行的是無菌的培養,這也就要求材料是不能 帶菌的。從田間或者是溫室切取材料的時候,要選健壯、沒有病蟲 的柱體作為母株,選擇分生能力強的部位,這樣有利于培養時的生 長。用濃度為70%的酒精,將其浸泡10-15〃進行消毒,之后用無 菌水沖洗兩次,再進行3-15分鐘的氯化汞浸泡,再用無菌水進行 3-4次的沖洗。以上這些操作均要求在無菌環境下進行。這些材料 表面經過滅菌,在用無菌的濾紙吸掉水分,最后取幾毫米所需的部 位,然后用解剖針或槍式鑷子將材料接種到培養瓶內。 3.3 愈傷組織的誘導 將健壯、五病蟲的花卉植株作為母株,并種植在室內或溫室的經 過消毒的培養基上,在2-4星期之后,采取母株上剛生長的莖頂或 者芽體,用清水洗滌干凈,再用濃度為70%的酒精進行15-30秒的 表面消毒,再用1.0g/升的升汞溶液進行10分鐘左右的消毒,然后, 用無菌水進行5-7次的沖洗,再在超凈臺上,用無菌濾紙吸收材料 表面的水分,再取大小適當的莖尖或芽體放在培養基中,將培養的 溫度控制在23℃-27℃之間,光照10-14小時/天,光照強度為 1000-2000勒克斯。 3.4 芽的分化及增殖 將初代培養產生的芽叢轉入增殖培養基中進行繼代培養,每瓶放 置3-4個芽叢,經過3-4周的培養可獲得由30-40個腋芽形成的芽 叢及植株。 3.5 壯苗生根培養 不定芽經過繁殖之后,要將其轉移到不含任何細胞分裂素、不含 任何激素、只好定量的生長素的培養基中,對其進行誘導生根,培 養4周后,可長成約4-5cm高并有5-6條根的健壯苗。
3.6 試管苗的馴化與移栽 馴化的目的在于提高試管苗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性,提高光合 作用的能力,促使試管苗健壯,最終提高試管苗的成活率。移栽生 根苗是組織培養育苗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保證移栽的成活,才能 使快速育苗的目的達到。在對已經生根的瓶苗進行煉苗的時候,要 注意溫度與光線的控制。將瓶子的位置經常做調整,以利于各個方向的均勻受光,在2-3天之后,可以將瓶蓋擰松,以便空氣的進入, 增強瓶苗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度,提高瓶苗的抗逆力。在瓶苗長到一 定大小即真葉5-6片或者苗高4-5cm、帶有4-5條根的時候,將組 培苗進行開瓶煉苗,將苗上的培養基清洗掉,移栽至保水、透氣性 好的基質或者苗床上。比較理想的基質是蛭石,將蛭石、河沙與園 土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組培苗移栽后初期適宜在適溫、適濕的 環境下生長,并逐漸增加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行7-10天 的煉苗后,再進行移植,剛移植的一個星期之內,采用薄膜覆蓋與 噴霧澆水的方式來保持濕度,并將50%-60%的陽光進行遮擋,再將 經過2-3星期馴化的試管苗移植在培養土中。由于組培苗的組織非 常幼嫩,以及抗逆力不強的原因,在移植的過程中易滋生雜菌,甚 至可能造成死亡的后果,所以在生長期的整個過程中,每隔7-10 天就要換一次殺菌劑進行殺菌預防,并且可以用濃度為0.1%的多菌 靈進行洗根,洗根后再用來澆水,這樣就可以減少雜菌在首次幼苗 移栽的時候的危害。 4 花卉組織培養中易出現問題 4.1 試管苗的玻璃化 在形態解剖特征上玻璃苗表現為半透明狀,莖尖頂端分生細胞較 小,葉表面缺少角質層蠟質,沒有功能性氣孔,不具有柵欄組織, 僅有海綿組織;莖葉的細胞體積大;液泡化程度高;肥質稀?。患?/p> 胞核變?。患毎麤]有明顯長軸。生理化特征上:細胞過度含水;還原糖、蔗糖、k、ca和cl離子濃度高;木質素、葉綠素、蛋白質、 肌醇、fe和cu的濃度明顯較低。由于其組織畸形,吸收養料與光 合器官的功能缺失,分化能力也下降了很多,所以對于繼續用作培 養基是很困難的,也很難移栽成活。眾多的研究表明,影響玻璃化 發生的因素有材料的差異、激素的濃度、瓊脂的濃度、環境的溫度 等等。對于玻璃化有一些有效的措施被提出,比如控制光照時間, 大多數植物在每天10-12h為宜;將瓊脂的濃度控制在0.8%,并要 在事前就除去雜質;將培養容器的相對溫度提高,并用透氣的封口 膜進行封口,將培養基中的激素比例調配得當。 4.2 褐變現象 花卉在進行組培的過程中分生褐變現象的原因是,建立外植體無 菌系的時候,傷害到了切口附近的細胞,使酚類化合物與多酚氧化 酶的分離狀態遭到了破壞,二者相遇,形成醌類物質,這種致死性 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擴散致使培養基逐漸變成褐色,而且還會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嚴重影響外植體的脫分化和器官分化,再與蛋白質聚 合,致使組織代謝紊亂、組織生長停滯,到最后衰老死亡。褐變的 影響因素有很多,像品種的基因類型、部位的大小、取材時間等等, 對于這些影響和褐變的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控制組培過程中 的褐變,比如選取外植體時要選取幼齡的,控制培養溫度和光照強 度,培養基中添加抗氧化劑、吸附劑,降低無機鹽濃度等。 總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不僅在產業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細胞學、遺傳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研究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手 段。同時它具有培養條件可以人為控制、生長周期短、繁殖率高、 管理方便,利于工廠化生產和自動化控制等特點,因此,必將為我 國的花卉產業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植物組織培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名優花卉組織培養技術.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文庫上傳者:xueshu99 |
|
來自: 文明世界拼圖 > 《農業1.0/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