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鐵廠是19世紀末由洋務大佬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一所現代化鋼鐵企業,是晚清時期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不過漢陽鐵廠投產后沒多久就陷入了困境,幾乎瀕臨破產。漢陽鐵廠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陽鐵廠的原材料供應成本太高。眾所周知,近代的鋼鐵工業基本都建在煤炭或者鐵礦石產地,以節約成本,盡量建在兩者都有的地方,最起碼要二選其一,不管是德國還是英國都是如此,很少有將鋼鐵廠放在遠離煤鐵產地的地方,不過漢陽鐵廠卻是個例外,漢陽既不產鐵也不產煤。那么為什么漢陽鐵廠要建在既不產煤也不產鐵的漢陽? 第一,漢陽鐵廠是張之洞搞得一項政績工程,主要考慮的是政治收益而不是經濟利益。漢陽鐵廠是由張之洞從廣東帶到武漢的一個項目,當時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曾計劃在廣東開辦一家鋼鐵廠,設備都選好了。但鋼鐵廠還沒開工他就被調到了湖廣,所以鋼鐵廠項目被帶到了武漢。漢陽鐵廠張之洞謀劃已久,對鐵廠寄予了厚望,他希望通過鐵廠項目來提高自身聲望,成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只有把鋼鐵廠放在熱鬧繁華的武漢才能讓世人看到鋼鐵廠工人忙碌、煙囪冒煙的場面,讓百姓聽到機器轟鳴聲,讓世人都知道他老張搞了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張之洞算的是政治賬,首先考慮的是政治收益,所以才把漢陽鐵廠放到了武漢的龜山下,讓漢陽鐵廠成為武漢的一個標志性建筑,也成為了武漢的一張名片。 第二,漢陽鐵廠被放到武漢是張之洞和李鴻章政治博弈的結果。李鴻章和盛宣懷建議張之洞按照國外經驗把鋼鐵廠放到鐵礦石產地大冶。但張之洞認為李鴻章在搞陰謀,圖謀他的鐵廠。由于當時雙方政治斗爭日趨激烈,為確保對鐵廠的控制權,所以張之洞堅決不同意,執意要把鐵廠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讓他能隨時看到鋼鐵廠煙囪冒煙,也便于他隨時“督察”。如果離得遠,弄不好李鴻章的手就伸過來了,也可能鋼鐵廠會被下面人給貪黃了。 第三,張之洞認為武漢地理位置優越,有長江航運的便利,可以“煤鐵兩就”,將大冶鐵礦和附近的煤炭運到武漢。但沒有想到鐵廠投產后,張之洞的想法落空了。因為荊、襄煤礦開發不成功,漢陽鐵廠早期的煤礦大部分都要從唐山開平煤礦買,運費非常高昂,而鐵礦石方面,大冶鐵礦雖然離得不是非常遠,但運輸不便,需要多次裝船卸船轉運,運輸成本也不低,所以投產后,漢陽鐵廠煉鋼的成本高的嚇人,煉一噸鋼要多花不少錢,鐵廠每天都會賠錢,所以沒多久就難以為繼,處于了破產的邊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之洞評傳》、《洋務運動文獻匯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