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80年代晚期,桌面排版開始逐漸進入主流,Macintosh 和 PostScript 的出現讓大眾可以開始自己排版。盡管 Adobe 公布了PostScript Type 3 的技術細節,但質量較高的 PostScript Type 1 技術仍舊掌握在 Adobe 手中,因此當時市場上其它公司只能制作和發售質量較差的基于 Type 3 的字體。實際上,當初 Linotype 將 Helvetica 授權給 Adobe 得到的交換就是可以開發基于PostScript Type 1 的 Helvetica,從而進入高端桌面排版市場。到了1989年,很多公司都在試圖研發自己的高質量桌面排版技術,打破 PostScript 的壟斷。這個時候 Apple 和微軟互相授權對方使用自己研發的 TrueType 和 TrueImage 技術,這一行動迫使 Adobe 放棄了對 PostScript Type 1 的技術壟斷。與此同時,眾多 PostScript 的克隆品紛紛面市,這些系統通常附帶有與 PostScript 所附帶字體相類似的字體。其中一款由 Birmy 發售的系統就包含了由 Monotype 的 Robin Nichola s和 Patricia Saunders 設計的 Helvetica 的替代品,名叫 Arial。 Arial 作為 Monotype 著名字體系列 Grotesque 的一個改編,其比例、字距、行距和比重都依照了 Helvetica 的設計。因此盡管兩者筆畫上有細微的差距,但 Arial 還是能在非 PostScript 的排版場合替代 Helvetica,并且兩者在很小的尺寸下很難區分(這一點和SY爭執了很久)。當微軟開發 Windows 3.1 的時候,將 TrueType 作為其字體標準,并且使用的是 Arial 而非 Helvetica。這在商業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大部分人無法辨認或對二者的區別漠不關心的情況下,微軟不愿意在每一份軟件中都支付一次較高的授權費,因此一般都直接買斷字體,而 Linotype 決不肯將 Helvetica 售予微軟。另一方面 Apple 隨后也將 TrueType 作為其標準,但選擇的卻是從 Linotype 那里獲得了相對昂貴的 Helvetica 授權。Windows 和 Office 的盛行最終導致了 Arial 取代 Helvetica 占領了其最通用最受歡迎字體的地位。2006年8月,Helvetica 擁有者 Linotype 被 Arial 開發者 Monotype 收購。 設計師的主流意見是(不大愿意用設計師這個詞),Arial 只是 Monotype 和微軟逃避應付授權費的一個仿冒品,對其出生和歷史很不屑,因為在設計時使用字體上,字體的歷史與其本身的質量是同等重要的。有人說Arial的字距和行距設計有問題,但其實Helvetica 也有類似的問題,但這一點在其更新版本 Helvetica Neue(日本設計師 Akira Kobayashi 和傳奇 Adrian Frutiger 主導)中得到了糾正。至于說 Arial 的字形設計不夠 Helvetica 標致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見得 Helvetica 的“a”翹一下尾巴就能高明到哪里去,至于 Arial 的字形設計有沒有 Helvetica 那樣精雕細琢過也無從而知。其實根據比較發現 Arial 與另一著名非襯線字體Univers 的相似要大于與 Helvetica,盡管這改不了 Arial 被人鄙視的出身。然而,由于 Arial 后來由 Monotype 的工程組幾個月的調整,Arial 事實上比 Helvetica 更加適用屏幕及各種分辨率(在 Mac 上兩者盡管相差不大,但在 Windows 和其它屏幕環境下 Arial 的易讀性都要強于 Helvetica,尤其是有鋸齒時)。Arial 目前已擴展到西里爾字母、希臘字母、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Arial Unicode 甚至包括東亞文字),而 Helvetica 仍然局限在擴展拉丁 A 系(Latin A Extended)字母內。 “Arial gets chosen because it’s cheap, not because it’s a great typeface.” 對于 Helvetica 命運不忿其實更多的是對設計歷史和設計文化的尊重,對于 Arial 的鄙視和嘲笑更多的是對商業的投機行為和對設計傳統的踐踏的鄙視和嘲笑。盡管Helvetica 在拉丁字母排板中,尤其是更新的 Helvetica Neue 在質量上優于 Arial,但從應用層面來講,Arial 的使用范圍和通用識別性仍然要強于 Helvetica。
注:轉載自 排沙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