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定襄縣北關。與原壽圣寺鄰近,有人誤為一寺,實為兩宇。金泰和八年(1208年)創建,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清兩代又曾補葺。關羽宋代封為忠惠公和昭烈武安王,明、清始封為帝,故元代以前之武廟均為關王廟,此廟關王殿仍是金代原構。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歇山頂琉璃脊飾。前檐明間特寬,平柱約與后檐次間中線相對,柱上欄額肥大,次間欄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媚形制。殿內設前槽二金柱,梁架徹上露明造,三椽栿與前乳栿在金柱上搭交。該殿斗栱特殊,其結構形制達八種之多,前檐補間三垛,兩山及后檐各設一攢,用材較厚,出跳偏長,為它處所未見,殿內壁畫,內容為三國演義故事,清嘉慶八年(1803年)繪。廟內金、元、明、清碑刻,對關羽封號及其修建經過記述甚詳。 【偏關】 在山西偏關縣,與寧武、雁門合稱三關,東銜管涔山、西瀕偏關河,因東仰西伏,又稱偏頭關。五代迄未曾置偏頭砦,元時改關。現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筑,并置偏頭所,太原鎮總兵駐此。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墻四道。頭道邊在關北60公里處,東接平魯縣崖頭墩界,西抵黃河,長150公里。二道邊在關北30公里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連河曲墾石梯隘口,迤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外,外長城即山西、內蒙古自然分界,內長城為雁北、忻縣兩行署之分界。三道邊在關東北15公里處,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里。四道邊在關南1公里處,東起長林鷹窩山,西達教場。今存邊墻最佳處力黃河岸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其余大部夯土猶存。隨山據險,好似黃龍透迤于群山峽谷之中。 【寧武夫】 在山西寧武縣。為內長城重要關隘。關城筑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耷。三關鎮守總兵駐此。原轄邊墻20公里。內長城原分三路。寧武關為中路,雁門關為東路,偏頭關為西路。《邊防考》謂:“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頭,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世。”今關城已圮,兩側之長城遺跡尚存。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中國名勝古跡詞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