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三重城”之義。在新疆新和縣西約20公里,為漢代遺址。據認為是漢代龜茲國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內城、中心城。為夯土筑。外城已毀,內城保存較好。東西408米,南北451米,殘墻高厚各5米。遺址曾出土有“漢歸義羌長”陰文臥羊紐銅印一枚,頗為珍貴。 【托呼拉克埃肯木千佛洞】 在新疆新和縣城西42公里。為隋唐時代(遺跡。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相距約5公里,東面洞窟已空。西面有十九窟,已全部坍毀,唯第16窟尚殘存有壁畫,十分精美。附近尚有寺院遺址,曾出土銅鐵渣、紅陶、錢幣,帶有唐天寶年號的文書殘紙。 【托浦古城】 在新疆新和縣西偏北約30公里,為唐代遺址,傳為古龜茲或唐安西都護府屬城之一。城垣殘高約4.5米,東西227米,南北194米。墻基寬12—15米。城內曾辟為農田,今已廢。 【鐵吉克邀址】 當地稱柯尤克達格,在新疆新和縣西,傳為唐代遺址。 有侗窟約十余處,又有古房址和廢廟,均為佛教遺跡。此外,尚有一古營壘,形似上堡,均已傾圮。 【通古斯巴什古城】 在新疆新鳳縣西南約40公里。是龜茲地區保存至今規模較大的古代城址之一。城垣殘高6米多,周長約1,000米,略成方形。南北墻尚見門道遺跡,并附甕城。北門外甕城中殘存房屋遺跡。四角曾有望樓,已圮,底面積近100平方術。有馬面,棱角分明。古城構筑方法是,下部為一層土、一層紅柳枝,交相壘筑。上部用土坯砌筑。明顯不是成于一時,解放前曾經發掘。城內有房屋遺跡、木器、布中、鞋履。胡麻籽、油餅等物,并有唐大歷年號的文書殘紙。從城區范圍內所見陶片分析,城市活動最盛為唐代,是唐安西部護府屬下的一處重要軍鎮。 【漢人渠】 在新疆庫車西南沙雅縣境內。為漢代古渠,長達100余公里,寬8米,深3米,附近曾發現漢代錢幣和農田遺址,至今仍被稱為漢人渠。 【埃格麥里央達古城】 亦稱央達克沁古城。在新疆沙雅縣城西北約40公里。為古龜茲境內重要城址之一。城作方形,為夯土筑,墻基殘存。高約1米,有三重,外城周約3.351米,內城周510米,中有上阜一線。似塔廟遺址。中城沙阜累累,未見遺物。曾出上橋紐銅質圖章、刻字木板等。據其地理位置、城市規模及城墻三重的特點,有人認為可能是北魏時期龜茲國都城所在。 【塔什頓古城】 在新疆沙雅縣城西北35公里。為古龜茲或唐安西部護府屬城之一。城作方形,城垣尚存,南北69米,東西74米,無建筑遺跡。城內己辟為桃園。 【沃依塔拉烽燧】 在新疆烏什縣城西20余公里的沃依塔拉。建于唐代。 扼通往別迭里山口(唐稱勃達嶺)的要沖,是唐代通往碎葉的要道。烽燧殘高7米,石砌,至今仍巍然屹立。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中國名勝古跡詞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