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性包塊 作者/劉云鵬 婦女少腹一側或兩側疼痛或脹痛,婦檢時附件處可觸及大小不等的腫塊,或按之堅硬,推動不移,或柔軟可動,有囊性感常伴有月經失調,帶下量多,臨床稱為附件炎性包塊。屬中醫學“癥瘕”的范疇。 病例 吳某某,女,35歲,已婚,江陵縣關音擋公壯社員。初診:1977年3月1日。 [病史] 患者自述下腹疼痛4天,自己在下腹部捫到包塊。昨晚下腹疼痛加劇,不能忍受,伴腰痛,經當地衛生院診斷為“腹部包塊待查”轉來我院。 患者結婚9年未孕。月經周期20~30天,末次月經2月7日,經來血量中等,3 天結束,1~2 天后又淋漓不斷,至今仍點滴未凈。現感小腹脹痛拒按,腰痛。 [查體] 脈搏60次/分。舌色淡紅,有瘀點,舌苔黃膩,脈弦遲。 [婦科檢查] 外陰未產型。陰道光滑宮頸光滑。子宮后傾,大小摸不清。在宮體前方偏右可慣到兒頭大小一包塊,質軟欠活動,包塊石側壓痛明顯。附件觸診不滿意。股外測包塊范圍約為16cmx12cm,穿刺抽出黃色液體約5ml。 [辨證論治] 證屬寒凝血療,水濕聚積而成包塊,治宜溫經通絡,利水消包塊。 [方藥]桂己合方加減。 桂枝9g,茯苓9g,桃仁9g,丹皮9g,赤芍9g,椒目9g,防己15g,葶藶9g,大黃6g,昆布15g,海藻15g,牛膝9g,澤蘭9,莪術9g,2劑。 二診:3 月4 日。患者服方后,解稀水樣大便4次,腰及小腹疼痛減輕,包塊明顯減小,腹外查包塊約7cmx15cm 大小,質軟。現感胸悶。脈搏72次/分。舌色淡紅,有瘀點,舌邊有齒痕,舌苔灰薄,脈弦緩。繼續活血祛瘀,利水散結為治。 守上方去大黃,加烏藥9g (上方缺椒目、桃仁),3劑。 三診:3 月7 日。患者服藥后,小腹疼痛減輕,大便每日3次,已成形,包塊縮小,腹外查包塊約5cmx3cm。現左側腰部仍痛,胸悶,腹脹。末次月經3 月5 日,經來量少。脈搏72次分。舌體胖,舌色淡紅,舌苔灰白,脈弦緩。繼予桂己合方加減,用藥如下。 桂枝9g,茯苓15g,赤芍9g,丹皮9g,葶藶子9g,防已15g,昆布15g,海藻15g,牛膝9g,莪術9g,烏藥9g,厚樸9g,3劑。 四診:3月10日。患者服藥后,胸悶漸開。現感小腹微脹,仍有腰痛,最近兩天每晚解大便兩次,呈稀糊狀。末次月經3 月5 日來潮,8日結束,今天又回潮少許。外陰部癢,白帶多。脈搏62 次/分。舌左側可見二粒綠豆大瘀點,舌色淡紅,舌苔少,右脈弦緩,左脈沉弦軟。 婦科檢查示外陰未產型。宮頸光滑。黃色泡沫狀白帶,量中等,子宮體后倒,正常大小,活動受限。右側附件可觸及到鴨蛋大小形狀不規則包塊,有壓痛,欠活動。左側附件可捫及桃子大小包塊。治宜繼續活血化瘀,消包塊。 繼予桂己合方加減,用藥如下。 桂枝9g,茯苓15g,赤芍9g,丹皮9g,葶藶子9g,防已15g,昆布15g,海藻15g,莪術9g,厚樸9g,烏藥9g,牛膝9g,丹參15g。2 劑。 五診:3月12 日。患者服藥后,少腹痛減輕,腰低部疼痛亦減輕,大便5次,小便頻短,白帶多,色黃。自感五心煩熱。脈搏66 次/分。舌體胖,邊有療點,舌色淡紅,舌苔薄黃,脈弦緩。證屬瘀血阻滯脈絡,濕從熱化。治宜繼續活血祛瘀,清熱利濕。予桂己合方合三妙散加減,用藥如下。 桂枝9g,茯苓15g,赤芍9g,丹皮9g,葶藶子9g,防已15g,昆布15g,海藻15g,莪術9g,烏藥9g,牛膝9g,蒼術9g,炒梔子9g,丹參15g。2 劑。 六診:3月14日。患者服藥后,現小腹已不脹痛,但腰仍痛,陰道有時有少許血性分泌物,白帶仍多,色黃。脈搏80次/分。舌體胖,邊有瘀點,舌色淡紅,舌苔白滑,脈弦軟。仍守前方,加三棱9g。3 劑。 七診:3月16日。患者經以上治療后,現僅感腰部略有疼痛,其余諸癥均已消失,患者要求出院。婦科復查示子官體前傾偏右,正常大小。右側附件正常,左側附件處可摸到乒乓球大小界限不清包塊,無明顯壓痛,移動性差。病情尚愈,準予出院。囑患者繼續在當地中藥治療。并帶3 月14 日方10 劑。 按語 本例患者系農村婦女,婚后9年未能孕育。心情抑郁,肝氣不疏,氣郁則血行不暢。又因長期感受風寒濕邪,寒性收引,濕性留連,寒凝血瘀,水濕停聚,日久蘊結而成包塊。其治宜溫經通絡,利水散結為法。方用桂枝茯苓丸合已椒藶黃丸加減。 方中桂枝茯苓丸為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劑,主治寒濕凝滯,瘀血與水飲阻滯經脈而成的癥塊。己椒藶黃丸為攻堅決壅,分消水飲之方,主治水走腸間的腹滿證,借用于此而消包塊積水。二方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祛瘀,逐水化癥之效。加昆布、海藻軟堅散結; 澤蘭活血利水; 牛膝活血祛瘀,利關節,治腰痛。 二診時大便稀,日數次,故去大黃加烏藥之辛溫,以順氣止痛,散寒溫腎。 三診見胸悶腹脹,再加厚樸之苦辛溫,以燥濕散滿,合烏藥以降其逆止之氣。 四診包塊明顯縮小,僅如鴨蛋大,由于包塊縮小,左側附件包塊得以暴露觸及。此時胸悶漸開,只感小腹微脹,屬病邪漸解。雖其臨癥白帶多,陰癢,但不能視為疾病之增加,而應腓為濁濕得以溫化,病邪滲下行之兆。故守前法再加丹參活血祛瘀,乘勢利導之。 五診、六診其他各恙均減,證見白帶多,色黃,五心煩熱,是因連進辛溫通絡,利水化濕之劑,使寒濕得以下行,濕邪有從熱化之勢,此呈佳象,但若一味辛溫通利,則不能適應病情之機轉,故去厚樸,再合三妙散以燥濕清熱,因缺黃柏,乃以炒梔子代之。 七診諸癥均已消失,病情向愈,但感腰部略有脹痛,左側尚存乒乓球大小之包塊,本應繼續治療,因患者要求出院,故囑其帶藥回當地就醫。 [體會] 附件炎性包塊(癥瘕),多因經期或產后不慎,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寒凝濕聚,血行不暢,日久蘊結而成。病由寒凝血瘀濕聚所起,其治宜溫宜通,桂枝茯芩丸合已椒藶黃九合方是治療的代表方劑。 若兼夾其他癥狀,可隨證靈活加減,如例中患者主癥基本相似,故都用溫陽利水祛瘀法,使寒濕得以溫化,瘀血得以流通,但因病程較長,濕從熱化,后期在不同程度上呈現熱象。此時之治,又應在原法之基礎上,加入清熱燥濕藥味。若寒熱夾雜之證,寒凝血瘀兼夾濕毒,治當溫通與清熱并舉。乃于桂已合方中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以清熱敗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