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標 臺州人家住海邊,愛吃海鮮。過去一到春季,滿街都在叫賣鯧魚、鰳魚,非常熱鬧。因此,也有了同漁業(yè)相關的老話。 鯧魚好退不退,鰳魚好鉆不鉆。 這句講的是同一張網,既能捕到圓乎乎如大餅的鯧魚,也能捕到扁薄如尖刀的鰳魚。漁民在大海上根據潮汐規(guī)律下網,網綱上方用毛竹筒作浮力,下方綱上用柱子系住,綱和綱之間縛牢,網下海后,綱舉目張,形成長達上千米的海中“圍墻”。鯧魚弟,鰳魚兄,彈胡、赤鱗表兄弟,呼兒喚女,浩浩蕩蕩,隨著潮汐,不知不覺進入漁網包圍圈。當它們意識到被攔截時,鯧魚想我渾身肉團一塊,有的是力氣,不會被小小網絲困住,于是拼命往前鉆,試圖突圍。結果,鯧魚因為頭小身大,越往前鉆魚身被更多網絲纏繞,漁網縮得越緊,最后動彈不得。 鰳魚一看鯧魚被捕,心想還好我剛進網眼一二寸,來得及脫身。說時遲,那時快,它像箭一樣往后一個退縮,企圖溜之大吉,誰料到一退竟成千古恨。原來,就在鰳魚后退的時候,魚鰓兩邊的兩片胸鰭倒鉤在網絲上了,它驚慌了,亂了陣腳,但是,越是亂竄,越容易被更多的網絲鉤住,最后也動彈不得了。 這句老話講的是鯧魚和鰳魚的生活習性:鯧魚遇網必鉆,鰳魚遇網必退。 其實,鯧魚頭小身大,碰到漁網時,如果能后退一步,就可以避免被捕的命運。鰳魚魚身扁平,背上的“背鰭”(俗稱倚鱗)如鋒利的小刀,素有“鰳魚刀”之稱,它碰到漁網時,如果能勇敢一點,往前沖一下,完全可以破網逃生。可惜,該退的不退,該鉆的不鉆,兩樣選擇,一樣下場。 這句老話通常用來教育那些做事盲目、不講規(guī)律的人。 側轉望船邊,仰轉望青天。船到浪崗山,老婆兒囡相見難上難。運好銀子兩手抓,運差船翻見閻王。 舊時海上捕魚,漁民用的漁船是只有兩噸噸位的紅頭船。因為船小,漁民都在中艙艙板蓋上睡覺;漁民夜里睡覺時,側睡望到的是船邊,仰睡望到的是青天。 船到浪崗山,老婆兒囡相見難上難。浪崗山列島位于舟山朱家尖島東北方向42海里處,因這片海域水深浪大,有“無風三尺浪,有風浪過崗”之稱,故名浪崗山。限于從前漁民捕魚船只客觀條件,到浪崗山海域捕魚是極限。此海域是漁民捕魚禁區(qū),一般船老大不敢涉足。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里的魚也多。因此,也有一些膽大的船老大冒風險,在此下網捕魚。運氣好的,捕到滿船的魚,魚賣后所得的錢(銀子)很多,兩手都抓不過來。運氣不好的,碰到風暴,船翻人亡見閻王。故有上述老話。 打手網,腳跑直。放絲綾(一種網眼較細的小網),等路缺。拗魚進,四面出入。夾圍槽網,天誅地滅。 “撒手網,腳跑直”,指漁民徒手撒網捕魚,一網撒下去,魚時有時無。漁民要撒很多次網,這邊網不到魚,再跑到那邊去撒網,才有所收獲。因此,這樣撒網捕魚是件累活。“放絲綾,等路缺”,指把一張絲綾網設在河面上,魚隨著流水游動時,觸到絲綾網,就有可能被捕獲。這種捕魚法猶如強盜躲在偏僻的道路旁,打劫過路的行人——臺州方言稱之為“等路缺”。由此可見,放絲綾也不是一網打盡的捕魚法。“拗魚進,四面出入”,指在特定的河流閘邊設網,此漁網網口四向張開,捕到魚也是有限的。惟有夾圍槽的網,網眼小而細密,是過去捕淡水魚的“斷子絕孫網”。如在水塘中下網,幾乎對塘中之魚不分大小一網打盡,塘中的魚要好幾年才能恢復。故俗語說夾圍槽網是天誅地滅的行為。 此句老話告誡人們要懂得捕撈有度,有些自作聰明的一勞永逸之舉,反而是自絕生路。 小鍋落巖皮頭你也不講。 過去科學落后,迷信盛行。漁民出海捕魚,日常所講言語忌諱很多。例如,臺州方言把做生意虧本,叫做“截”,而“截”在臺州方言里同“十”“石”諧音,出海漁民都希望有個好收成,因此在漁船上特別忌諱聽到“截”音。我們常說的“磨石”,漁民不念“磨石”,念“磨興”;數字“八九十”,漁民念“八九賺”。 新漁民,俗稱新伙計。下海前,老漁民在家里把船上各種忌諱,向新伙計一一講清楚,要求新伙計少講話,盡量做到不講話。新伙計記住了。 有一次出海捕魚,漁船停泊在荒島上。漁民上島,在巖皮頭(巖石上)生火做飯,飯后起錨開船駛向漁場。當船開了四五個小時后,再次燒火做飯時,大家發(fā)現小鍋落(方言“落”是“丟了”的意思)在小島巖皮頭上。沒有鍋怎么做飯?沒辦法,他們只好把船駛回小鍋落的小島,取回鍋。 船上那個一直不說話的新伙計看到這么一折騰,終于忍不住了。他說,當時小鍋落在巖皮頭上,我是看到的。船老大說,你看到了,當時為什么不說?新伙計說,不是你們要求我少講話、不講話嗎? 后來這事傳開,“小鍋落巖皮頭你也不講”成了一個典故,一句老話。它告誡我們,有些話當講還是要講的,不講就誤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