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與中國政府就臺灣問題達成共識,發布了《上海公報》。隨著中美上海公報的達成,美國對臺灣的軍事援助隨即減弱,而當時臺灣海軍所服役的艦艇很多是美國海軍二戰結束后封存的艦艇,艦艇老化嚴重,雖然改裝多次但是廉頗老矣,迫切需要更新換代,因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海軍提出了所謂的“國艦國造”計劃,剛開始是“忠義”計劃,但是造船能力有限計劃流產。1984年臺灣海軍又提出“光華”計劃,決定以“佩里”級為母型,進行仿造生產。
在“成功”級護衛艦建造期間,臺灣海軍跟據其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并結合實際作戰要求,在佩里級的基礎上作了很大改進。其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武器負載,滿載排水量相應增加到4105噸;加大了艦體鋼板厚度,解決了武備增加后重心上移的問題,加強了防彈抗爆能力;改善了對空搜索雷達性能,新型的SPS-49(V)5雷達采用了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加裝了2座四聯裝“雄風II”型反艦導彈;增添了2門瑞典“博福斯”單管40毫米炮,以對快艇與小型艦艇作戰;電子戰系統由SLQ-32(V)2改進為SLQ-32(V)5,以適應高密度信號環境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