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創立的“儒學”,至宋代逐步被稱為“孔孟之道”,孔子、孟子的家鄉因為離得很近,被稱為“孔孟之鄉”,乃至整個山東,在外面都因山東人的寬厚仁義好客,被冠以“孔孟之鄉”的美稱。 在歷史上的儒學體系里,有孟子之外的曾子、顏子、子思、荀子、后來也有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大儒名士,為什么單單就只有孟子與孔子并稱呢? 一、歷史上曾有“周孔之道”、“孔顏之道” 自漢代重視儒學以來,漢代官方立周公為“元圣”,孔子為“先師”。 周孔之道'在唐代以前是儒學教育的別稱,周公與孔子被合稱為“周孔”。周公,西周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先驅,被后世尊為'元圣'。孔子,春秋時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至圣”。 周公創制禮樂,是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孔子是周公之后華夏優秀文明傳統的集大成者。周公之道與孔子思想相結合,即周孔之道,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的主脈。周孔之道是世界觀,禮樂文明是其社會實踐的具體展現。 兩周(西、東周)與兩漢(西、東漢)是周孔之道與禮樂文明的產生、發展、成熟時期,出現了兩次古代中國文明史上百家爭鳴的活躍景象。華夏政治大一統時斷時續,但是意識形態的大一統,則是由周孔之道構成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起了決定性作用。 漢代開始,顏回便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很長時間,在祭祀孔子時,人們都單獨將顏回安排在孔子旁邊配享,享受“亞圣”的禮遇,漢末名士禰衡在撰寫顏子碑時,就有“亞圣德蹈高蹤”之贊。 據《唐會要》記載,唐玄宗在詔書中格外強調:“顏子既云亞圣,須優其秩。”宋代大儒周敦頤也承認顏回乃儒家的“亞圣”,其在《周敦頤集》中,就有“顏子亞圣”的說法。這就是“孔顏之道”的來歷。 二、孔孟之道是如何形成的? 即使是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在唐初亦未能進入經書之列,更遑論《孟子》。貞觀之時,奉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而配享先師的只有兩人,一為顏淵,一為左丘明。宋初國子監承唐制,仍祭孔顏。 中唐時代,韓愈出于對抗佛教日益興隆的現實需要,提出了道統之說,把孟子放到了儒家道統的主干位置,孟子地位在文化界開始顯赫。韓愈之后,南宋大儒朱熹又對孟子作出了至關重要的歷史定論。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對孟子贊嘆有加,并且再次認定孟子“真可謂命世亞圣之才”。 在朱熹的影響之下,孟子在民間和學界漸漸坐穩了“亞圣”這把交椅。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代表官方為孔子選定了四位配祀者,他們分別為兗國復圣公顏回、郕國宗圣公曾參、沂國述圣公子思、鄒國亞圣公孟子。自此以后,孟子正式取代顏回成為“亞圣”,而顏回則又擁有了新的尊稱--“復圣”。 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論性,切合唐宋之后儒學應對佛道挑戰的需要,自然日益受到重視。經過宋明理學家的不斷推崇和詮釋,“孔孟之道”越來越被視為一個整體。第二,孔子與孟子之間確乎存在思想的一致性。孔子之學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蘊含不同的發展路向。孔門后學往往各得一端,但相較而言,孟子更能得孔學要領。孔子的學說包涵仁、禮兩大內容,尤以仁學為重。而孟子恰恰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學,使孔子學說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在思想的理論深度上發展了儒學,由仁學進而提出“仁政”,在人性論上高舉“性善論”的大旗。另外,在修養工夫論、人格境界論等方面,孟子都對孔學有所推進和延展。盡管孟子與孔子在性格、氣質乃至思想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但這種差別并非本質的,并不妨礙二人在思想上的密切關聯。歷史地看,就對儒學乃至中國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而言,孔孟當推為魁首。后世孔孟合稱,以“孔孟之道”來指稱儒學,也并不是完全無視二者的區別。朱熹就曾直言:“孟子教人多言理義大體,孔子則就切實做功夫處教人。”可見連朱子也正視二者的理論風格之不同。況且,思想家的價值正在于其獨創性。如果孟子完全同于孔子,那么孟子存在的價值就會失去,后世便不會有“孔孟之道”的說法了(宋立林《“合稱孔孟之道”是歷史誤會嗎 ?》)。 孔子與孟子誰更偉大? 山東一位著名學者說過:孔子很偉大,但因為孟子,使孔子更偉大。如果沒有孔子,孟子一樣很偉大,但如果沒有孟子,孔子沒這么偉大。歷史上更有學者程子明確指出:“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出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三、鄒魯與孔孟、儒學的分辨 鄒魯地區,就是在產生這樣大家、偉人的同時,由一代代偉人大家影響、帶動、推動著文化氛圍的持久、廣泛、深入,這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崇文重教、文化昌盛”的盛況。 鄒魯這個地方不僅僅在先秦時期因為產生孔孟,也產生了墨子、子思、產生了魯班等人,也因為漢魏時代也產生過一系列諸如匡衡、韋賢父子等丞相,漢代的經學也是在鄒魯這個地方產生,并傳承著孔孟延續的經學。司馬遷《史記》載:“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 班固《漢書·韋賢傳》也說:“濟濟鄒魯,禮義唯恭,誦習弦歌,于異他邦”。 南北朝時期,《梁書·羊侃傳》:“高祖覽曰:‘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遺風,英賢不絕。’” 孔子是魯人,孟子是鄒人,后以“鄒魯遺風”謂孔孟遺留下來的儒家風氣。 儒學產生于鄒魯地區,但是不能以“鄒魯”代指孔孟。因為鄒魯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是這里有產生文人大家的土壤及社會良性機制,二是這里不僅產生了孔孟儒學,而且產生了墨子墨學、科技偉人魯班,后來還產生過脈圣王叔和、產生過玄學奠基人王弼等等,僅以孔孟代指,有以偏概全之嫌。從伏羲肇始的人文傳統一直到漢魏時期,這里一直都是當時中華文化最輝煌的地域。 如今,我們復興傳統文化,不是要我們整天把孔子高高舉起,不僅需要學院派們寫寫學術文章,更需要在民眾當中興起學習之風,興起鄒魯之風。 鄒魯之風是一種學習的氛圍,是一種能夠產生大家偉人的土壤,是可以形成文化基因的機制。所以能夠產生孔孟這樣的圣人,產生包括儒學在內的符合社會管理規律的思想。 因此,不能以孔孟代指鄒魯,鄒魯也不能是儒學的代稱,把這樣的一種現象狹隘成一種思想,是沒有領悟到這種機制的表現,屬于斷章取義。 四、分不開的孔孟,分得開的“鄒”“魯” 應該說,孔子與曲阜、尼山的關系,已經成為曲阜的自豪與優越,但細究鄒魯文化關系,又不得不承認,孔子不僅是“宗周”、崇拜周公,對魯國文化的發展、飛躍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孔子的文化基因也是殷商文化、東夷文化與周文化融合的結果。而居東夷的“邾(鄒)”國文化,其實就是殷商文化、東夷文化的代表,在孔子身上發生作用。 試舉數例以證之: 1、孔子被稱為“鄒人之子”。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么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2、最早的“鄒國公”是孔子。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后來,孟子也被封過“鄒國公”。 3、唐代以前的孔廟是在鄒縣設立的。唐《括地志》記載:“叔梁紇廟亦名尼山祠,在兗州泗水縣五十里尼山東址”。由此推斷,尼山孔廟建筑群應始建于北魏時期。這時的尼山建筑群,其功能主要是紀念孔子父親。這個時代的“尼山”,尚屬于鄒縣。直到20世紀中期才因尼山水庫管理方便劃給曲阜。 4、孔子的文化體系中,“禮”來源于周公,“仁”則來源于代表東夷文化的“三邾”文化(專文另論)。 5、孔子的母親國應該是邾國。孔子的母親是顏氏。顏姓后裔以邾武公之名——顏為姓氏。此即后世中國百家姓中顏氏的由來。顏氏在當時的“三邾”相當著名,孔子有八位高足就是郳國的顏氏(唐顏真卿有“孔門八顏,皆郳出也”的話)。邾武公死于前79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顏母家族此時得姓僅二百余年。顏母當時居住之地鄒縣“顏母莊”應該屬于邾國地望(邾國之地與魯國“擊柝之聲相聞”),顏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受到魯文化的影響,更會受到母國文化的影響。 另外,孔子死后,葬于邾國的母親河“洙水”旁,似乎有一定的上述含義。 6、孔子向往的“君子之國”“ 君子之風”,在東夷。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乗桴浮於海。當有人向他指出東夷鄙陋時,他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鄙陋的呢?孔子對東夷人及其文化是相當尊重的。東夷地區當有敦厚和平、好讓不爭的民風。這種民風在“禮失而求諸野”的中國已不可得,但仍為人們所向往,稱之為君子之風。 相對于孔子與邾國,孟子則有魯國的基因。 有專家考證,孟子是魯國“三桓”的后裔,孟子的母親去世,孟子將母親“歸葬于魯”,亦可證之。趙歧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后代,所以他將母親歸葬于魯。楊向奎先生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因此,因孔子、孟子之功而并稱的“鄒魯圣地”,本來就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文化圣地,卻因為行政區劃而有許多“燈下黑”現象,孔子不是曲阜的專利,更是文化共享的資源,孟子也不是鄒城的特產,他同樣是魯國貴族的后裔。“孔孟之道”因為合稱而彰顯文化的融合及繼往開來,“孔孟之鄉”更是因為合稱而成為“文化圣地”的驕傲。 作者簡介: 馮彬,“鄒魯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鄒魯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畢業于濟寧師專中文系,山東省尼山書院首批講師,濟寧市鄉村儒學講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