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經脈 二、合治內腑(指六腑的下合穴治六腑的病): 六腑的下合穴:(六腑的下合穴不同于經絡的合穴) 胃——足三里 小腸——下巨虛 大腸——上巨虛 三焦——委陽 膀胱——委中 膽——陽陵泉 三、四關主治五臟(腕、踝、膈、臍) 十二原出于四關,五臟有病當取十二原 四、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六陽腑有病取足三里 五、病在臟者取之井 井穴點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對五臟的實熱證常取井穴治療 六、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 陽經滎輸治外經病,陰經滎輸治內臟病 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俞募穴的應用 五臟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八、病在絡脈—關節對應取穴 腕—對側踝 肘—對側膝 肩—對側髖 指關節—對側趾關節 同名經絡相互對應,陽經療效準確明顯,陰經差些。 九、常見病的常用穴位 1、頭痛 女子經前偏頭痛:頭維點刺擠血,變色為止; 腎虛沖氣上逆頭痛,用腦過度房事過頻加重,昏痛、脹痛,喜按。 以拇指代針按壓肓俞穴可緩解,主要是注意休息并用中藥調理; 太陽頭痛針束骨; 陽明頭痛針中脘; 少陽頭痛針俠溪; 厥陰頭痛針太沖。 2、眉棱骨痛 風寒或風熱外襲所致眉棱骨痛,一側痛取同側,兩側都痛取雙側。 先按壓昆侖穴,同時讓患者反復用力睜眼閉眼皺眉活動疼痛處,按壓30~60秒鐘,若減輕再行針刺,留針30分鐘。若不效則屬胃熱上攻,針解溪; 胃經濁熱上攻引起的眉棱股痛,針解溪,操作方法同上條; 3、麥粒腫 上眼瞼麥粒腫背部肩胛反應區點刺擠血,色變為止; 下眼瞼麥粒腫(脾胃積熱循胃經上攻)足中趾趾腹點刺擠血,變色為止。 4、牙痛 風火牙痛:遇風發作或加重,遇冷痛減,受熱加重,或伴有惡寒發熱,多見牙髓炎與根尖周炎初期。針翳風穴。 胃火牙痛:疼痛劇烈,牙齦紅腫,伴有口渴、口臭、尿黃、便秘、舌苔黃膩等胃熱癥狀。多見于冠周炎、化膿性根尖周炎。瀉法針內庭穴。(可用厲兌、熱甚加下關、頰車,清胃散等清熱瀉火解毒的中藥。) 虛火牙痛:牙齒隱隱作痛,程度較輕,午后與夜間或過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齦多不紅腫,常出現牙齒松動,咬物無力或牙齦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癥狀。多見于老年慢性牙周病。針太溪(雙側補法),酉時(17-19)發作加重的,可于發作前針。 齲齒牙痛或虛火牙痛:按壓大杼穴(骨會大杼)。 齲齒牙痛:針偏歷穴(有條索狀物)先按揉后針效果較好。或用大蒜泥敷貼(可能會起泡)。 (牙齦紅腫、出血:綠豆、絲瓜、西瓜、芹菜、水梨等來清熱。 上牙痛:多屬胃經的問題,可吃綠豆清熱消胃火。下牙痛:下排牙齒屬大腸經,可以多吃香蕉來清大腸火。) 5、落枕 后溪或束骨:太陽經落枕,即后項部疼痛或壓痛明顯的落枕。(后項部有膀胱經、小腸經、督脈三條經脈通過,督脈行于正中臨床單純病在督脈少見(偏中間考慮膀胱經取束骨,偏外側考慮小腸經取后溪),后頂部的落枕一般屬手太陽小腸經。) 懸鐘:治療少陽經(足)落枕,即側頸部(大約在肩井穴附近)疼痛或壓痛明顯,多見于側臥睡眠所致的落枕。 6、頸椎病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病變或者勞損等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癥候群。 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頸椎病。其主要癥狀是頸部疼痛不適,放射至頸枕肩和上肢,上肢乏力,手指麻木,少數病人有下肢僵凝、綿軟,如在棉花上行走等癥狀;有些病人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有的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還有的出現面部發熱,出汗異常,突然跌倒等癥狀。 束骨穴:適用于頸項部癥狀明顯,對于久坐伏案,項部筋肉有條索狀物或活動不靈活的“項筋急”型頸椎病; 昆侖穴:適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一過性頭暈,頻頻發作。頸部不敢轉動,動則欲嘔,伴有項背部強痛。項后韌帶鈣化,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 后溪穴:適用于頸項強痛,牽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 腕骨穴:適用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項部疼痛并向肩胛、肩、前胸、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散,拇、食指麻木,咳嗽及噴嚏時加重。 太溪穴:適用于用腦過度或腎虛癥狀較為明顯的頸椎病,有椎間盤病變或骨質增生者。 大鐘穴:頸椎病本為腎虛,腎經與膀胱經的經筋均行于后頸部,所以頸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經和腎經,大鐘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一穴通腎和膀胱兩條經所以尤為適宜頸椎病。 足跟腱中點:董氏奇穴。 7、肩周炎 陽陵泉:病人有明顯的疼痛點,就按經絡辯證分別用其他穴位,療效會更好;如果疼痛點不明顯,又有活動障礙,就多用陽陵泉。 條口(解溪、陷谷):陽明脈虛(肝腎陰虛)是肩周炎發病的內在原因(本虛標實),針胃經的條口、解溪、陷谷等穴位治療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當肩周炎陽氣虛衰表現明顯,條口為常用效穴。 (名醫李克紹重用白術30~90克配熟附子15克煎服,朱良春以補肝腎脾胃之法恒愈此病) 魚肩(魚際穴下(拇指方向)0.5寸):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屬手太陰肺經經脈和經筋不通,經絡辯證病在肺經者。 三間:對各種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疼痛在肩髃穴處的肩周炎療效更好。 后溪:主要治療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則疼痛牽及肩胛者。 束骨:肩后部牽及腋下拘緊疼痛。 (肩周炎不論疼痛和活動障礙的程度如何,牽扯的經脈越少,治療效果越好,只有一處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顯緩解;如果疼痛范圍很大,說明病在多條經,治療時應首治疼痛最甚的經脈,但一次治療一般不要超過二穴,用多了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針魚肩,明天就要針三間,總之,辨證病在何經,就針何穴。取穴的準確和針后活動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療效,還可針疼痛處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電針,起針時,應先起阿是穴,將主穴行一行針,再讓患者活動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針取出。開始的幾次,針后可在疼痛處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療效。) 8、中風手指拘攣 腕骨:《針灸甲乙經》:“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9、乳腺增生病 人迎:據四海理論:“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人有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四海都有穴位與體表想通,針灸與四海想通的穴位(實證瀉法,虛證補法。)就可以調節四海,治四海之病癥。) 10、急性腰扭傷 人中:治療腰脊正中的扭傷,進針方法有二。一是橫穿人中溝,從人中的一側進針,另一側出針。二是朝鼻中方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淚為度。進針時均應讓病人配合腰部動作。刺人中痛,站立針刺要注意刺激量,避免暈針。 后溪:治療膀胱經循行線上的扭傷和腰脊正中的扭傷。人中痛,可用后溪代,若兩處都有扭傷,后溪就更適合。一般針患側(單側)即可,若兩側都扭傷,可針雙側。 齦交異點:治療腰脊正中扭傷。一般腰脊正中扭傷后約90~120分鐘內,在齦交穴附近上唇系帶上就會發現突出的血腫或硬結,名之曰齦交異點。(腰扭傷好了此點也不消失)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毫針針刺并留針10~15分鐘,同時活動腰部。臨床用28號針挑刺療效良好。 手三里:治療脊柱一側相當于夾脊穴部位的腰扭傷最好,對其他腰部扭傷也有療效(針手陽明經的三間穴也可取效)。 太沖穴處壓痛處(太沖與行間之間靠近太沖):治療距離腰椎正中較遠部位的腰肌扭傷。 腰痛1穴~腰痛5穴: 1穴:在后溪穴和腕骨穴之間靠近腕骨穴處,治療腰脊正中扭傷和各種腰痛。 2穴:第四五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脊椎旁相當于夾脊穴附近扭傷和各種腰痛。 3穴:三四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相當于膀胱經第一側線(距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 4穴:二三掌骨之間腰部對應區,主要治療距腰椎一巴掌左右的扭傷和各種腰痛。 5穴:第二掌骨側腰穴,主要治療距腰椎較遠部位的扭傷和各種腰痛。 11、膝關節炎:膝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主要癥狀是膝關節酸痛,活動不靈活。其特點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后覺得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左下休息;上臺階費力,下臺階腿軟;下蹲困難,有時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摩擦音;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 大杼穴:尋找大杼穴處壓痛或條索狀物,先按壓再針刺,或用三棱針刺絡拔罐,同時令病人活動膝關節。針刺應注意大杼穴不可針刺太深,免傷及肺臟成氣胸,一般是向下斜刺0.5寸左右。 尺澤:適用于膝關節炎疼痛部位比較明確和局限者,采用關節對應取穴法,在對側的肘關節尺澤穴附近找對應的壓痛點針刺。 12、腓腸肌痙攣:即轉筋或稱小腿抽筋、小腿轉筋。 承山穴:用溫補手法或溫針灸加TDP照射。(在筋病治療上取穴以以局部取穴為主,哪兒有病就在哪取穴,有經穴則取經穴,沒有經穴則取阿是穴;在針灸方法上,要結合溫熱刺激,因為物體一般規律是熱脹冷縮,陽氣具有溫煦作用,即陽氣者,柔則養筋。) 13、癔病性失語 針刺涌泉大幅度捻轉,強刺激配合心理誘導。 14、胃脘痛 多見于胃痙攣、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起居不時、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 至陽或靈臺:以指代針,按壓至陽、靈臺穴,治療急性胃痙攣有特效。(俯臥位,兩個肩胛骨下角連線與椎體相交處是第7胸椎,上為靈臺下為至陽,一般都有明顯的壓痛點,可上移或下移一個椎體。醫者站患者一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放于至陽穴和靈臺穴上,行圓圈狀按揉。用力方向垂直向腹部方向,病人行緩慢深長的腹式呼吸。) 中脘:針刺中脘穴對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對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內關:內關既能理氣止痛,又能和胃止嘔,對胃痛伴有惡心嘔吐者最為適宜。 足三里:合治內腑,六腑病可以用足三里,所有的脾胃病,不論其寒熱虛實,也都可以用足三里。孫思邈認為,足三里、膏肓、涌泉這三個穴位都可以主治白病。 公孫:公孫是脾經的絡穴,通脾胃兩經,也處于足底反射區的胃部。 尺胃:位于右側上肢太淵與尺澤連線的中點,孔最穴下1寸處。 臍胃:肚臍左上方(相當于時鐘1~2點處)0.5~1寸壓痛點處,直刺1~2寸,對胃痛和各種胃病都有一定的療效。 15、腹痛 足三里或中脘:主要治療以中脘穴為中心的疼痛。 上巨虛:治療臍周疼痛,即以雙側天樞穴為中心的疼痛,屬大腸病,所以取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多見于個種急慢性腸炎,可配合天樞一起應用,效果良好。 下巨虛:臍下疼痛,特別是以關元為中心的腹痛,屬小腸病,所以取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也可配合針關元、太溪,用補法。 曲泉:肚臍下腹部兩側叫少腹,是肝經所過之地,如果兩側或一側少腹疼痛,多與肝經有關。常見的左下腹脹痛,甚至起包塊,疼痛則欲解大便,便后疼痛緩解,多見于慢性結腸炎。 16、膈肌痙攣 俗稱打嗝,中醫叫呃逆。 取啑法:“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用通關散(豬牙皂研末)嗅聞后,打噴嚏呃逆止。 攢竹:對偶發性呃逆效果較好。按壓時讓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多能立即止呃。對頑固性呃逆或因器質性病變引發的呃逆,效果要差一些或無效,按壓攢竹穴稍下的眶下緣,效果比攢竹穴好。 翳風:按壓翳風穴治療呃逆療效確實,有些按壓攢竹不效的呃逆按壓翳風即可取效。方法同按壓攢竹。 太淵:治療屬肺胃氣逆者療效佳,對其他原因的呃逆療效欠佳。 乳中: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呃逆,但乳中一般不針不灸,故用激光照射。 期門:治療肝氣上逆動膈所致呃逆,可針可灸。 中魁穴:經外奇穴,位于手背,在中指近端指關節的中點,有降逆止嘔止呃的作用,主要治療噎膈、反胃、嘔吐、呃逆等,一般多用灸法,也可針刺。 太溪:治療腎虛沖氣上逆動膈引起的呃逆。 炙甘草湯:治療中風后遺癥并發的呃逆效果很好。 涌泉:針刺或用吳茱萸調貼。 神闕:麝香0.5克貼臍,虛證和孕婦禁用。 馮鳴九先生驗方:白豆蔻9克 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17、急性胰腺炎 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炎癥。臨床以急性腹痛,發熱伴有惡心、嘔吐,血與尿淀粉酶增高。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之一。按組織學及臨床表現,分為急性水腫型胰腺炎與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兩種。前者多,見臨床約占90%,預后良好。后者少見但病情急重,并發癥多死亡率高。 地機:直刺雙地機穴止痛。(若把地機穴處壓痛分為4級的話,2級壓痛提示乏力;3級壓痛提示糖尿病;4級壓痛即痛不可忍見于急性胰腺炎。) 18、支氣管哮喘 中醫屬于“哮證”、“喘證”范疇。病位在肺,病本在腎。病因病機為宿痰內伏于肺,復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發作期臨床證型有寒哮、熱哮兩大類,緩解期則可分為肺虛、脾虛、腎虛三型。 孔最: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包括過敏),針刺孔最穴有平喘作用。 魚際:對寒邪束肺,氣管痙攣的哮喘最宜;對肺經火熱引發的哮喘亦可收瀉火止喘之效。若肺氣虛甚,當加太淵;陽氣虛甚或腎不納氣宜配太溪。 神闕:以拇指按壓神闕穴,每次500下,每日一次,連續2~3個月,可補益人體的元氣,改善過敏體質,預防過敏性哮喘發生。 也可在肚臍拔罐,每5分鐘取下連拔3個5分鐘為一次,堅持拔2~3月,可改善過敏體質。 對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其他過敏性疾病也有效。關鍵是需要長期堅持,至少需2~3個月。 19、心絞痛 心絞痛屬于中醫“胸痹”、“心痛”的范疇。病位在心或心包,所以疼痛的部位多在心包的募穴膻中穴的深處(胸骨后疼痛);甚則疼痛出現于心的募穴巨闕穴處(上腹部),并沿手少陰心經或手厥陰心包經放射(左臂的前面內側到達小指與無名指,有時疼痛可放射至頸部、咽部及下頜部)。 內關:針刺內關可治療心痛等一切心病,還與調理陰維脈有關。四總穴歌加一句變成五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內關謀。 至陽:督脈為陽脈之海,至陽穴為陽氣至盛之處,按壓至陽穴可溫通心陽,散寒解痙,陽氣通陰散寒,絞痛可自止。 20、喜笑不休 不能控制的無緣無故的喜笑不能停止。 神門:針刺雙神門,瀉法,留針一小時左右。 21、臟躁 中醫病名,主要癥狀是悲傷欲哭,不能自己。 少海:獨取少海,補法,留針30分鐘以上。 22、慢性膽囊炎 中醫脅痛范疇。病位在膽,與肝膽經有關。常見癥狀是右脅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多呈脹痛或悶脹痛。可向右肩部放射,癥狀多在食油膩及情志不暢后發作或加重。B超可確診。 陽陵泉或膽囊點:膽囊點在陽陵泉下2寸,屬奇穴,也在膽經上,主治各種膽囊病癥。陽陵泉是治療脅痛要穴,臨床在陽陵泉和膽囊點附近找壓痛點,哪里痛的厲害刺哪。 丘墟透照海:丘墟是膽的原穴,五臟六腑的病皆可取相應的原穴治療。膽囊炎是膽腑的病,自然可取丘墟針刺治療。其新的方法是丘墟透照海有較好的效果。慢性膽囊炎非一時可愈脅痛消失并不等于痊愈,應堅持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且忌食辛辣油膩,少飲酒,保持心情舒暢。可酌情配合使用支溝、日月、膽俞等穴。 23、痛經 經期及其前后下腹部或腰部疼痛,隨月經周期而發。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厥。分原發性(臨床檢查生殖器無明顯異常,也稱功能性痛經。)和繼發性(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兩種。 痛經主要與肝脾腎有關,常規針灸取關元、三陰交、血海等三陰經穴,療效不理想,遠不如調節沖任督脈直接作用于胞宮速效。 十七椎:按壓、針刺十七椎止痛效果良好,也可加刺承山穴,用3寸毫針向上斜刺,起針后可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鐘,效果更好。 神闕:神闕穴可以通治一切婦科病癥。因為婦科病的基本病機是沖任督帶4條經脈的損傷,而肚臍神闕一穴就直接與4脈相通。 神闕穴是禁針穴,可用灸、貼等臍療法。 次髎、地機:單用次髎穴、地機穴也有良效。 24、急性扁桃腺炎 屬于中醫(乳蛾)、“咽喉腫痛”等范疇,認為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為肺胃之系,所以本病病位雖在咽喉,病本卻在肺、胃。主要癥狀是咽喉疼痛,可伴有發熱,一側或雙側扁桃體腫大。急性扁桃腺炎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風熱毒邪客于咽喉;二是過食辛辣煙酒,胃熱火毒上攻咽喉。前者在肺,后者在胃。 少商:病在臟者取之井,少商為肺經井穴因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所以刺少商不僅可以散肺經之風熱毒邪,還可胃腸腑熱,對急性扁桃腺炎有良效。針刺少商出血,咽喉疼痛可立即減輕。 商陽:手陽明大腸經井穴,點刺該穴出血可治療因過食辛辣、煙酒,胃熱火毒上攻咽喉引起的扁桃腺炎。 25、美容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男性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面部主要是靠三陽經的氣血滋養,所以面部美容就應該從三陽經,尤其是足陽明胃經開始。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氣行于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針刺足陽明經穴位,可使其行氣于三陽和臟腑各以其經受氣。 足三里:胃的下合穴,胃經的合穴,是調理胃氣的要穴。胃經氣虛之人,足三里按之虛軟,針刺時多呈凹陷。因是胃經虛證,所以用補法,透皮后緩慢進針,若能出現針下搏動感,說明氣已至,如魚吞鉤餌之沉浮,病人也會感到自足三里至解溪的一過性跳動感,多數情況旁觀者也能看到這一跳動。右側出現多于左側,出現這種得氣反應,效果會更好。 一般針10~15次左右面色可開始好轉,針孔處凹陷也會減輕或消失,繼續針至1~2個月,面色會鮮明而右光澤了。 人迎:人迎也是胃經穴位,但人迎穴處有頸部動脈及頸動脈竇,針刺時宜避開動脈,不宜針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轉,起針后宜按壓針孔,以防出血。總之人迎穴的針刺要求較高,手法不熟練者,還是慎用。 在臨床進行針灸美容時,足三里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26、養生保健 足三里:保健要穴,多用補法,療效確實。 涌泉:腎經之井穴,腎經脈氣所發之地,調補腎氣的要穴。涌泉穴針刺疼痛較甚,所以用于養生多以指代針按揉涌泉穴。 太溪:腎的原穴,調理腎經,補益腎氣的要穴,養生保健之理同涌泉,但針刺方便,少有疼痛感,對腎氣虛衰者最為適宜。 氣海:對元氣不足者尤為適宜。 關元:原氣之關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所。通過關元調理元氣和腎、脾、肝三臟。關元穴保健多用灸法。 神闕:禁針穴,多用灸法,養生保健也可以指代針,用拇指指腹按壓,按壓數秒后再抬起,反復按壓300次以上。 27、踝關節扭傷 最常見的關節扭傷,由高處落地踝蹠屈位,突然足底向內或向外翻轉,即可造成踝關節扭傷,臨床以足內翻位扭傷多見根據損傷情況可分為三種:單純外側副韌帶損傷(疼痛在外踝,踝關節明顯腫脹,皮下可有瘀血,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質撕脫(疼痛腫脹較前者更劇,活動受限。內翻時踝關節不穩定,足跟叩擊實驗陽性。)及踝關節半脫位(自覺踝關節不穩定,屈伸時有聲音,疼痛往往為刺痛,不能行走。踝關節外側壓痛,內翻時加重。內翻時外踝可出現明顯的凹陷,可X線檢查排除骨折)。 踝關節扭傷早期處理很重要,宜臥床休息,下地持拐以防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兩周以上。損傷后立即冷敷切忌熱敷。 養老穴處壓痛點:足外踝下方申脈處的扭傷按揉或針刺皆有捷效。 陽池穴處壓痛點:扭傷在外踝的前下方,相當于膽經丘墟穴處,或者外踝的扭傷針刺養老穴后,外踝下方的疼痛緩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就當在對側腕關節手少陽三焦經的陽池穴處找壓痛點針刺了。 28、膝關節扭傷 常規的針灸治療是局部取穴治療。用關節對應取穴法療效良好。 尺澤穴處壓痛點:治療膝關節內側的扭傷,相當于陰陵泉上方,脛骨內側踝處疼痛為甚者。 29、下肢肌肉拉傷 在對側上肢的對應部位也有顯著的對應壓痛點,針之有速效,明顯優于局部取穴。 30、肱骨外上踝炎 中醫屬“傷筋”范疇,并稱之為“肘勞”。西醫為肱撓關節滑膜炎,肱骨外踝骨膜炎,又稱網球肘。以肱骨外上踝處疼痛、壓痛為主要表現。通常有肘關節外側疼痛,有時可牽涉至前臂,握拳、屈腕、擰毛巾、提熱水瓶、掃地等動作可使疼痛加重,持物有時可失落。 肘靈穴:在對側陽陵泉附近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處針刺,1~2次見效,5~8次痊愈。這個穴位在陽陵泉穴附近又可以治療網球肘所以命名為“肘靈穴”。一般多在陽陵泉上方腓骨頭小頭處,但總以最顯著壓痛點為準。 31、足跟痛 中醫稱為跟骨痛,病在骨,病根在腎,多屬腎虛或兼有寒濕瘀血。西醫為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墊萎縮、足跟部外傷都可以引起足跟痛。一般針灸治療方法是取太溪、阿是等穴。 大陵穴處壓痛點:針刺宜站位(坐位或臥位取效不佳),現在對側大陵穴處找準最顯著的壓痛點,用力按揉,同時令患者試著跺幾下腳,再行走幾步(一邊走一邊按揉)一般情況下足跟痛即可減輕或緩解,此時可用隨咳跺腳進針法進針,同時讓患者活動患足,如果按壓時疼痛沒有減輕,說明對應點沒找對準,宜再仔細揣穴。針刺后疼痛還會反復,宜堅持針刺5~10次,腎虛癥狀明顯者還應配合服用補腎中藥,如骨仙等,但一般需服用10盒左右方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