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的建筑、綺麗的歌舞、精湛的技藝、博大的典籍……那是楚文化的前世。當秦人將所有這些付之一炬,兩千多年來,歷史只記住了一個抽象的楚國。 楚文化是東周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楚人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種文化,其發祥地及中心地帶在今天的湖北一帶。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玉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翹楚,多線條流暢,柔婉細膩,回環逶迤,流麗靈動,不師先法,富于變化,充滿節律感及運動美。 獨具匠心的楚玉作為楚地文化的載體,審美取向,以華麗、精美、細致、新奇為理念,在構圖方面布局得當,工藝上采用多種雕琢方法,有著獨特強烈的藝術特質,楚玉使人們領略到輝煌燦爛的古楚文明和楚國極盛時期的大千氣象,以強大的生命力為現代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楚國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楚國盛行飾以華麗的組玉佩,表現其高貴身份。社會地位越高的貴族,所佩戴的組玉佩串飾愈復雜愈長,制作愈精巧;身份較低者,佩飾就變得簡單而短小了。組玉佩的功能作用是節步,其禮儀意義是表示身份。 楚人愛玉,為美逾距,任情恣性是楚人的文化特性。楚國玉器外形的秀麗張揚、紋飾的繁華蹁躚、工藝的繁復有著與同期中原玉器完全不同的審美取向。 楚人崇鳳,這事兒要從他們的祖先說起。楚人祖先乃火神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鳳是祝融的化身,順理成章做了楚人的圖騰。戰國時楚人有一句“鳳,鶉火之禽,太陽之精”,飽含著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殊不知,這自豪的背后竟是深深的屈辱,以及一辱再辱下堅挺的尊嚴。楚鳳凰的屈辱,還得從他們的祖先說起。 商晚期,楚人已開始南遷,武王伐紂時并未參與任何一方。待到西周第二代君主周成王,封楚人首領熊繹以“子男之田”,但仍視作“楚蠻”。 熊繹赴祁陽之會,沒能受到諸侯禮遇,反被派與山戎酋長一起“守燎”。受此奇恥大辱,熊繹帶領國人開始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 嚴重的“童年傷害”令楚人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可直到把當年鄙視他們的周王室都熬過氣了,始終還是受到中原諸侯排擠,始終未被認可與接納。長期屈辱壓抑,反彈出來便成了一種格外叛逆、格外妖冶、格外張揚、格外奢華的文化性格。 其實鳳鳥崇拜早在遠古就已開始,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上,鳥紋已經帶有明確巫術色彩。按照傳說,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曾以鳥作官名;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鳳鳴岐山,周人始興。對鳳的崇拜與對龍一樣,流傳于大江南北。 然而沒有一種鳳凰能像楚鳳凰,那么桀驁不馴,那么昂揚奔放,仿佛熊熊烈火、燃燒再燃燒。楚國玉器、漆器、織繡中的鳳,身材高大,將猛虎踩在腳下,流云飛轉,甚至逐龍前行。 風華絕代的楚鳳凰,最終亡于虎狼之秦。公元前222念,秦滅楚。楚人心有不甘要做浴火重生的掙扎,揚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來楚霸王項羽果然滅秦。但人力畢竟擰不過天命,霸王烏江自刎,敗給了真命天子劉邦。 但是,楚文化,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終究舉世矚目。而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玉更是獨領風騷,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楚國玉器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宗教、道德、政治、禮儀等文化于一體,體現著楚人的性格、民族精神和審美觀念等。楚國玉器在我國古代玉器史上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為后世玉器工藝美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 ![]() ![]() |
|